搜索到239篇“ 西藏东南部“的相关文章
西藏东南部云杉的蒸腾耗水规律研究
2024年
为了解不同胸径云杉的蒸腾耗水规律,在西藏东南波密县云杉森林设置3个100 m×100 m样地,采用SFM1流体流量传感器,通过热比率法对西藏东南部不同胸径云杉树干液流速率进行监测。同时,利用美国ClimaVUE 50气象站对云杉群落生境的气象因子进行监测。在日尺度和季节尺度上,分析不同胸径云杉的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每小时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不同胸径云杉树干液流速率均表现出典型的昼高夜低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且不同月份的平均树干液流速率不同,云杉瞬间最大液流速率分别为207.34 cm·h^(-1)(胸径10~20 cm, 7月3日,184 d)、207.84 cm·h^(-1)(胸径20~30 cm, 5月29日,149 d)、286.18 cm·h^(-1)(胸径30~40 cm, 7月8日,189 d)。(2)影响云杉森林林分蒸腾的主要气象因子为VPD(饱和水汽压差)、太阳辐射、风速和降雨。(3)在生长季,不同胸径云杉蒸腾耗水量变化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同时胸径10~20 cm的云杉月耗水量最小出现在2月份(约为0.17 m^(3)),最大出现在7月份(约为0.47 m^(3));胸径20~30 cm的云杉月耗水量最小出现在12月份(约为0.62 m^(3)),最大出现在5月份(约为1.61m^(3));胸径30~40 cm的云杉月耗水量最小出现在1月份(约为1.35 m^(3)),最大出现在7月份(约为3.87 m^(3))。
李艳尤勇刚韩立鹤赵留辉
关键词:液流速率蒸腾耗水量藏东南云杉
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格局气候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西藏东南部是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区域,探究该区域森林分布的气候特点以期了解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化。【方法】通过ENVI和ArcGIS将张新时先生中国植被分类图、LUCC 2015年植被分类图校正分类合成出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图,将WordClim气候数据和森林分布数据以1427个小流域和研究区域各县为单位进行均值处理,对7月份月均温度、全年平均风速、春季(3月、4月、5月)总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格局呈南多北少,3种气候因素联合模拟西藏东南部78.6%的森林分布格局,各气候因素对森林分布的解释性较高(7月均温:R^(2)=0.7465,P<0.01;全年平均风速:R^(2)=0.8172,P<0.01;春季总降水:R^(2)=0.5953,P<0.05)。【结论】7月份8℃温度以上区域分布格局与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格局相关性高,西藏东南部森林覆盖度与7月份月均温度成正相关;全年2.8 m/s风速以下区域分布格局与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格局相关性高,西藏东南部森林覆盖度与全年平均风速成负相关;春季总降水量是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的一个必要条件。春季总降水量在300 mm以下时,西藏东南部各区域森林覆盖度会随之增加而增大。
程名田睿周尧治
关键词:西藏东南部
西藏东南部典型林草交错地带不同植被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了解西藏东南部不同植被类型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陷阱诱捕法于2018年5~9月对高山栎灌丛、高山栎灌丛林牧交错地带(林牧交错地带)、天然草地、人工种植草地4种典型植被类型进行地表节肢动物调查,分析其相对多度、类群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及相似性指数Sorensen和Cody。【结果】1)西藏东南部不同植被群落之间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数量有较大差异。天然草地具有最多的节肢动物科类群数,地表节肢动物有77科,动物数占全部采集样数的32.36%;其次是林牧交错地带,地表节肢动物有75科,动物数占全部采集样数的32.77%;类群相对较少的是高山栎灌丛和人工草地,分别为59和55科,动物数分别占全部采集样数的9.27%和25.60%;高山栎灌丛采集到的动物数量最少,且不同类群间差异较大。2)类群丰富度天然草地最高,人工草地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天然草地最高,高山栎灌丛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高山栎灌丛最低,天然草地最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高山栎灌丛最高,林牧交错地带最低。3)Sorensen相似性指数最高值出现在高山栎灌丛与林牧交错地带之间,高山栎灌丛与人工草地的Sorensen相似性指数和人工草地与林牧交错地带的接近,高山栎灌丛与林牧交错地带的Sorensen相似性指数和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的接近。高山栎灌丛与天然草地的Cody相似性指数最高,其次是林牧交错地带与天然草地;高山栎灌丛与林牧交错地带、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的Cody指数最小。【结论】西藏东南部植被类型、环境、干扰程度均对地表节肢动物有较大影响。林牧交错地带是高山栎灌丛与天然草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天然草地是林牧交错地带与人工草地之间的过渡地带,但在演替过程中具有连续性。
臧建成臧建成孙涛
关键词:西藏东南部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
西藏东南部更早冰川作用新发现被引量:5
2021年
西藏东南部是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及第四纪冰川作用中心之一.通过对冰川沉积物的定量测年研究,业已建立起本区第四纪冰川作用序列.其中,本区最早冰川作用即古乡冰期发生于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MIS-6).近年我们发现念青唐古拉山东段波堆藏布谷地中高出古乡冰期冰碛500~600m的谷坡上有断续分布的高谷肩,其上残存更老的冰川沉积.应用ESR测年技术,获得冰碛物的年代为(506.3±60.4)ka.若考虑年代误差及气候环境,此次冰川作用发生于深海氧同位素12阶段的可能性最大,但也不排除发生于更早阶段的可能性.根据冰碛物出现的典型地点,本研究将其命名为"尼通冰期".
周尚哲谢金明欧先交许刘兵孙永曾雪真温晓霞陈仁容杨虹黄贤妹周亚中孙锦锦
关键词:西藏东南部ESR测年第四纪冰川
西藏东南部末次冰期早阶段冰川作用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西藏东南部的“古乡冰期”和“白玉冰期”是划分中国第四纪冰期的蓝本。其中,白玉冰期即末次冰期,分为早阶段和晚阶段,相对应的冰川沉积广泛分布于本区的波堆藏布谷地。已有的冰川数值年代结果显示,末次冰期晚阶段的冰川作用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2。然而,关于早阶段的冰进记录,目前却未有确切的年代学证据,此次冰川作用究竟发生于MIS 4还是MIS 3,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前人研究及野外地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光释光测年手段对波堆藏布谷地疑似形成于末次冰期早阶段的冰碛垄进行测年,年代结果介于(56.4±4.2)~(65.9±3.9)ka之间,相当于MIS 4。藏东南地区MIS 4冰期冰川作用年代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具有可比性,表明该阶段冰川作用发生的普遍性。通过对比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及亚洲季风区古气温与古降水指标记录,认为藏东南地区MIS 4冰期冰川作用可能是对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减弱及气温下降的响应,与季风降水无关。
谢金明周尚哲许刘兵杨太保
关键词:西藏东南部光释光测年
西藏东南部发现桐庐铁线莲被引量:1
2021年
毛茛科的桐庐铁线莲(Clematis tongluensis)原知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2019年夏天在中国西藏东南部被发现。桐庐铁线链与绣球腾(Clematis montana)在亲缘关系上接近,两者的区别在于桐庐铁线莲的萼片呈长圆形,顶端尾状渐尖和表面被毛,背面无毛。
王文采
关键词:毛茛科铁线莲属
西藏东南部地区农作物霉变气象指数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霉变灾害是西藏东南部主要的农业灾害之一。文章分析了西藏东南部特殊的气象条件(气温、相对湿度、水汽压)与农作物发生霉变的特征关系,设计出霉变函数的计算公式和霉变指数查算表,研制霉变指数预测模型并做出预报。结果显示,霉变指数Mildew index的发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因气象条件致农作物霉变所带来的损失。
德庆卓嘎格央列杰班宗多吉次仁
关键词:西藏东南部农作物霉变气象指数
西藏东南部柏木属群落类型及物种多样性被引量:4
2019年
西藏东南部柏木属植物群落是青藏高原天然林资源的重要组分,在维持高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方面作用显著.为明确其群落类型及物种多样性,本研究通过在米林县、朗县和波密县设置典型样地和划分群落类型,分析了不同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建群种径级结构.结果表明:柏木属植物群落可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西藏柏木-柳叶忍冬+绒毛山梅花-凤尾蕨+紫马唐群落(群落Ⅰ)、巨柏-圆锥山蚂蝗+砂生槐-线形草沙蚕+芸香草+固沙草群落(群落Ⅱ)、巨柏-甘肃野丁香-杂配藜+固沙草群落(群落Ⅲ)、巨柏-小蓝雪花-藏沙蒿+固沙草+蒺藜群落(群落Ⅳ).各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种间相遇机率指数均表现为:群落Ⅰ>群落Ⅱ>群落Ⅲ>群落Ⅳ.4个群落的建群种幼龄级个体多而中老龄级少,植株由幼龄级向中龄级过渡阶段死亡率较高,柏木属植物种群呈衰退趋势.
郭其强池翔汪书丽任毅华郑维列
关键词:西藏柏木巨柏建群种
基于多源数据的西藏东南部历史干旱监测与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干旱作为频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以西藏主要耕作区为研究区,2001-2015年MODIS、TRMM和SRTM-DEM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植被状态指数(VCI)、温度条件指数(TCI)和降水状态指数(PCI)等模型参量,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区域干旱综合监测模型,对模型精度和可靠性进行检核验证,并以所建模型对研究区2001-2015年逐月干旱进行识别,采用地理时空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干旱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干旱综合监测指数(DCMI)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土壤相对湿度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变化,干旱综合监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区全年干旱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大部分地区干旱频率小于20%,约12.41%的区域干旱频率超过20%;从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来看,日喀则市为轻旱、中旱易发区,重旱易发区则集中于日喀则市和昌都市的中部及东部地区;区域月际干旱频率空间格局差异较大,全年干旱易发生于1、8、11月等月份,局部地区干旱易发月份存在差异;区域年内旱情变化趋势差异性较大,10月~次年9月,旱情加剧区域呈现出随月份变化由耕作区东部向西部逐渐转移的趋势。
熊俊楠李伟刘志奇程维明范春捆张昊
关键词:多源数据干旱
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主要类型森林叶片和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被引量:14
2019年
为阐明不同生长年限森林叶片和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为植物-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藏东南色季拉山几种典型森林植被(雪山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海拔4000 m和3900 m区域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年生和2年生植物叶片及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森林叶片和枯落物OC含量表现为2年生叶片>1年生叶片>未分解枯落物(ND)>半分解枯落物(SD)>完全分解枯落物(CD),即老叶片以C积累为主,而枯落物OC含量随分解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叶片OC平均含量(68.5%)显著高于中国平均水平(45.5%);叶片N、P、K含量表现为1年生>2年生,即新叶以N、P、K等营养物质的吸收积累为主。枯落物TN含量低于中国森林的平均水平(12.03 g/kg),而TP含量显著高于中国森林平均水平(0.74 g/kg),枯落物TN和TP以SD最高,即分解初期表现为净固定,而后期则呈净释放,TK含量随分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K的净固定;叶片C∶N,C∶P和C∶K表现为2年生>1年生,枯落物C∶N,C∶P和C∶K随着分解程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叶片N∶P处于较低水平(6.08),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0),表现出明显的N限制营养型;研究结果为科学阐明藏东南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曹丽花尹为玲刘合满杨红连玉珍郭丰磊
关键词:色季拉山叶片枯落物养分含量化学计量

相关作者

黄复生
作品数:51被引量:13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白蚁 昆虫 等翅目 白蚁科 昆虫区系
周尚哲
作品数:119被引量:862H指数:21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第四纪 青藏高原 ESR测年 第四纪冰川 冰期
程尊兰
作品数:93被引量:785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研究主题:泥石流 冰湖溃决 滑坡 川藏公路 溃决
吴积善
作品数:34被引量:25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泥石流 川西北高原 滑坡 山地灾害 粘性泥石流
沈才明
作品数:51被引量:616H指数:18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花粉 花粉记录 全新世 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