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60篇“ 褐家鼠“的相关文章
贵州省都匀市农区褐家鼠种群数量变化及预测
2025年
【目的】为了摸清农区褐家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其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夹夜法,每年1—12月在住宅、稻田、旱地调查1次鼠情,对贵州省都匀市2018—2024年住宅、稻田、旱地褐家鼠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并建立数量高峰期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模型。【结果】都匀市住宅、稻田、旱地3个生境鼠类均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分别占捕鼠总数的89.94%、92.53%、89.37%,7年平均捕获率为2.05%,最高年平均捕获率与最低年平均捕获率之间相差1.77倍,不同年度种群数量差异极显著;最高月捕获率与最低月捕获率之间相差6.23倍,不同月份种群数量差异极显著,在一年中,在3月和10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2.80%、2.52%;最高季节平均捕获率与最低季节平均捕获率之间相差1.82倍,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差异极显著。建立2个数量高峰期种群数量预测模型,经回测验证,2个预测预报模型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1.00%、77.09%。【结论】褐家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10月是当地农区褐家鼠防治的关键时期,春季、秋季是当地农区褐家鼠防治的关键季节。采用1月、6月捕获率作为预测指标,预测数量高峰3月、10月种群数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提前2月和4月预测数量高峰期种群数量。
周朝霞覃安荣吴庭慧
关键词:褐家鼠种群组成种群数量
抗凝血剂对褐家鼠种群遗传多样性及抗药性的影响
2025年
为了解新疆喀什地区多年连续使用抗凝血剂灭鼠对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抗药性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2019年、2020年、2022年和2023年经过抗凝血类杀鼠剂防控后的褐家鼠个体,首先分析和比较不同年度种群中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不同单倍型的种类和频率,以及单倍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然后比较了不同年度种群的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基因(Vkorc1)多态性及其频率,评估种群的抗药性水平。结果显示收集的100只褐家鼠中共检测到6个不同的Cyt b单倍型。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6个单倍型可以明显地分为两大组。单倍型多样性分析显示,Cyt b单倍型多样性在2019年种群中最高,在2023年种群中最低,一些低频率的Cyt b单倍型在2020年、2022年和2023年的种群中消失,说明种群产生了明显的瓶颈效应。Fst分析显示,2022年的种群与其他种群间的Cyt b基因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分析Vkorc1基因的多态性,结果仅检测到一种沉默突变Ile82Ile,未检测到与抗性相关的Vkorc1错义突变,说明该地褐家鼠种群的抗性水平较低。以上结果说明该地区经过多年的抗凝血剂使用后,褐家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遗传结构受到显著影响,但种群没有产生明显的抗药性,第一代抗凝血剂仍然有效。该研究为今后深入开展褐家鼠种群遗传结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当地褐家鼠防控过程中抗凝血剂的用药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阿布都克尤木·卡德尔孙婷王大伟王大伟汪秀会刘晓辉
关键词:褐家鼠抗凝血灭鼠剂CYTB
东洞庭湖西岸舵杆洲洲滩褐家鼠侵入状况分析
2024年
为明确近年来东洞庭湖舵杆洲洲滩小兽群落结构的变化,对2021—2024年洲滩小兽的群落组成和繁殖状况展开了调查,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了洲滩小兽群落演变的新趋势。结果显示:2021—2022年东方田鼠为第一优势种群,2023年黑线姬鼠为第一优势种群,2024年1月,褐家鼠成为第一优势种群,占比38.71%。2023—2024年1月的解剖数据显示:洲滩褐家鼠主要在春季和冬季繁殖,春季繁殖指数达到4.0,说明褐家鼠已成功侵入洲滩生境,可在舵杆洲洲滩栖息与繁殖。目前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东方田鼠共存于洲滩生境,鉴于褐家鼠明显强于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的破坏性,为保障湖区居民的健康和农业安全生产,需密切关注洲滩褐家鼠种群的发展动态。
黄华南陈秋芳张琛周训军张美文
关键词:褐家鼠栖息地洞庭湖
光周期和环境温度对雄性褐家鼠性腺发育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家栖害鼠之一,褐家鼠被认为是一种机会主义繁殖动物,生活在不同栖息地的褐家鼠种群繁殖模式存在差异。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分布于哈尔滨地区的褐家鼠东北亚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繁殖现象:达到性成熟体重阈值之前,大...
李夕萱
关键词:褐家鼠季节性繁殖TRPM8
褐家鼠病毒组学检测分析及褐家鼠与家畜汉城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陈瑞旭
杀鼠灵诱导的褐家鼠精子DNA甲基化改变在世代间的传递特征
孙婷
贵州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变化规律被引量:1
2023年
摸清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对于其种群数量发生趋势预测及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2016-2022年鼠情系统监测捕获的195只褐家鼠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生境、不同年龄种群繁殖特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家鼠不同月份之间种群繁殖特征有所不同,平均种群性比为1.07,平均怀孕率为17.82%,平均胎仔数为7.22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5.32%,平均繁殖指数为0.67.褐家鼠在春季、夏季、冬季出现3个繁殖高峰期,不同年龄组之间怀孕率、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是种群的繁殖主体,稻田区和旱作区褐家鼠种群繁殖能力明显高于住宅区,不同生境条件下其种群繁殖力不同.
杨高乾
关键词:褐家鼠繁殖特征
贵州省播州区褐家鼠形态特征变化规律
2023年
为掌握农区褐家鼠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不同生境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对贵州省播州区2016—2022年捕获的195只褐家鼠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的形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褐家鼠体重平均为(88.96±42.11)g,胴体重平均为(65.47±30.32)g,体长平均为(143.57±28.05)mm,尾长平均为(109.06±28.70)mm,后足长平均为(29.38±4.73)mm,耳高平均为(13.67±2.55)mm。不同性别形态特征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组之间体重、胴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不同季节形态特征有一定变化;农田区各项形态指标均高于住宅区,差异不显著。
杨高乾
关键词:褐家鼠
遵义市播州区褐家鼠肥满度变化规律研究
2023年
褐家鼠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优势鼠种。研究其肥满度变化规律,可为当地开展种群数量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统计分析播州区2016—2022年农区鼠情监测捕获的195只褐家鼠样本肥满度。结果表明,2016—2022年播州区褐家鼠平均肥满度为(2.94±0.90)g/cm3,2016年与2017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显著,其余各年度间差异不显著;1月与2月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显著,2月与3月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极显著,其余各月份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不同季节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不同生境间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不显著;幼年组与亚成年组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显著,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性别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差异极显著。同时,通过比较贵州省主要鼠类平均肥满度和我国其他地区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可知,不同鼠种之间的肥满度值不相同。
杨高乾
关键词:褐家鼠肥满度鼠害防治
褐家鼠和黄胸鼠体型和头骨物种鉴定特征值筛选被引量:1
2023年
明确能有效鉴定区分啮齿动物近似种的体型和头骨特征指标,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快速、准确鉴定近似种。我们利用一段725 bp Vkorc1基因序列鉴定了36只同域分布的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n=31)和黄胸鼠(Rattus tanezumi)(n=5)个体,随后分别就这些样本的胴体重、体长、尾长、耳长和后足长及尾长/体长、耳长/体长、后足长/体长和肥满度等指标的21种指标组,及10只褐家鼠和3只黄胸鼠的2种头骨指标组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比较了这些指标组对两物种的分类鉴定结果。结果显示,尾长/体长、耳长/体长和肥满度指标组,及上颊齿列基长、下颊齿列基长、听泡长和听泡宽指标组可将两物种完全区分开。结果为使用体型或头骨指标准确鉴定区分这两物种提供了清晰依据和可靠分析手段。
陈燕岳亚先王涛甄磊李冬慧陶润宇宋英王登
关键词:褐家鼠黄胸鼠

相关作者

刘晓辉
作品数:73被引量:14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研究主题:布氏田鼠 褐家鼠 毒饵站 雄性 毒饵
易建荣
作品数:95被引量:508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白纹伊蚊 抗药性 家栖鼠 褐家鼠 杀鼠灵
郭天宇
作品数:208被引量:48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鼠类 灭鼠 莱姆病螺旋体 体外寄生虫 蚤类
艾尼瓦尔吐米尔
作品数:125被引量:379H指数:13
供职机构: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地衣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乌鲁木齐 塔里木马鹿
曲宝泉
作品数:71被引量:166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灭鼠 农村改厕 农村 毒饵盒 毒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