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篇“ 表层生产力“的相关文章
早上新世非洲季风与地中海表层生产力变化的岁差节律被引量:5
2007年
地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反映非洲季风的记录,意大利南方晚新生代的海相地层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例.Cape Sper-tivento剖面位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半岛,属于早上新世(5.3~4.8Ma)地中海泥灰岩-灰岩沉积物.在借鉴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重新为该剖面建立一个精度更高的天文年代标尺.反映古生产力的指标显示,早上新世在北半球夏季辐射量增大期间,地中海有机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增大,C/N出现高值,碳酸盐含量及其堆积速率减小,G.obliquus稳定氧碳同位素出现负偏移,这是非洲夏季风带来的降雨增强的结果.尼罗河泛滥让更多陆源营养物和淡水输入地中海.各个古环境指标的频谱分析结果存在强烈的岁差周期和丰富的半岁差周期,说明早上新世非洲季风主要受低纬过程控制.
黄恩清田军
关键词:上新世岁差
加利福尼亚南部边缘地带在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期间的生物成因沉积作用和表层生产力变化
1997年
加利福尼亚南部边缘地带在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期间的生物成因沉积作用和表层生产力变化P.GrahamMortyn等海洋表层生产力在调整海洋和大气之间CO2通量方面起重要作用(Berger和Keir,1984)。冰期—间冰期年代表上大气CO2水平变化很...
P.GrahamMortyn
关键词:生物成因表层生产力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以来阿拉伯海底层水体氧含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2024年
末次冰期以来阿拉伯海水体氧含量变化在时空上具有显著的差异。目前对其空间变化规律及主导因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缺乏对千年尺度上深层水氧含量变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的综合分析。本文基于阿拉伯海中部深水区WIND-CJ06-6与WIND-CJ06-13两个岩芯的XRF岩芯扫描结果,结合前人已发表的指示阿拉伯海水体氧含量变化数据,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千年尺度阿拉伯海不同海域和深度的水体氧含量变化历史并分析了其驱动因素。阿拉伯海水深小于1500 m的水体在千年尺度上的氧含量变化受到表层初级生产力和中层水流通性的共同控制,但在不同时期主导因素不同;在B/A(Bolling-Allerod)到YD(Younger Dryas)期间,阿拉伯海西北部表层生产力显著高于同时期其他海域,导致了中层水体的氧含量在西北部降低而在其他海域增高的空间差异。阿拉伯海水深大于1500 m的水体氧含量在末次冰期以来整体上受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强弱的控制,在LGM(Last Glacial Maximum)到HS1(Heinrich stadial 1)阶段则受到南大洋通风增强的影响,水体氧含量显著升高。
刘佳澳吴永华刘升发乔淑卿陶菁齐文菁刘季花
关键词:氧含量表层生产力中层水深层水末次冰期
南海北部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之交T60构造运动的古水深响应被引量:1
2021年
本文采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368航次U1501站位井深264.0~331.1 m的样品,通过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地层和锶同位素定年,得出该段井深年龄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0.3~32.0 Ma(地震反射不整合面T60的底部年龄在28~30.5 Ma左右)。T60构造运动之后,岩芯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底栖有孔虫壳体稳定碳同位素δ^(13)C、浮游与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差值Δδ^(13)C_(P-B)指示海水表层生产力的降低;碳酸钙含量、有机碳/氮比值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的减少;结合浮游有孔虫相对丰度以及底栖有孔虫的属种组合变化,共同揭示了南海北部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时期,区域构造沉降运动导致了U1501站位在T60之后古水深逐步加深、离岸距离变远,相关结论从微体古生物学角度为认识T60构造事件及其沉积环境变化提供了科学证据。
王乙晶金海燕翦知湣徐娟
关键词:南海北部古水深表层生产力
南极罗斯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组合分布及与其他硅质生物关系和环境生态意义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利用中国第31-33次南极科学考察在罗斯海陆架区采取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了生物硅含量、硅质微体生物遗骸丰度分布特征和放射虫属种组合及其与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关系。研究显示,区域上生物硅含量是硅藻、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共同沉积的结果。其中,高的硅藻和放射虫丰度指示了罗斯海陆架区西部表层水初级生产力,而高的海绵骨针丰度可能与悬浮食物来源有关。主要放射虫属种的Q型因子分析将37个放射虫优势种归为四类属种组合。其中,以Antarctissa denticulata为优势种的组合代表寒冷的南极表层水;以Plectacantha oikiskos-Antarctissa(?)sp.1为优势种的组合指示水深和地形变化大、高初级生产力的近岸环境,代表罗斯海季节性海冰生成活跃的冰缘区;以Antarctissa strelkovi-Trisulcus borealis为优势种的组合中,A.strelkovi可能指示表层水硅酸盐浓度较高的浅水环境,而Trisulcus borealis和其它优势种可能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以Lithomelissa setosa为优势种的组合主要受到上层冷暖水团混合的影响较大,可能指示侵入罗斯海陆架中部的变性绕极深层水。
滕聿央王汝建
关键词:生物硅表层生产力表层沉积物罗斯海
鄂霍次克海东南部180ka BP以来底栖有孔虫δ^13C轻值事件被引量:3
2014年
对鄂霍次克海东南部OS03-1岩芯180 ka BP以来底栖有孔虫内生种Uvigerina spp.进行了稳定氧碳同位素分析,发现了112-109 ka BP(Ⅵ),102-90 ka BP(Ⅴ),85-76 ka BP(Ⅳ),57-54 ka BP(Ⅲ),44-40 ka BP(Ⅱ)和17-10 ka BP(Ⅰ)的6次δ13C轻值事件,其中发生于102-90 ka BP的轻值事件Ⅴ中的δ^13C降幅最大,达到了2.5‰,其他事件中均达到1‰以上. 研究认为,这些δ13C轻值事件可能由表层生产力增高、鄂霍次克海中层水形成减弱、最低含氧带加强等因素共同引起. 古菌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这些δ^13C轻值事件没有受到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和甲烷气体释放的影响.
吴永华石学法邹建军程振波王昆山葛淑兰石丰登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表层生产力
白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生源组分分布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被引量:8
2011年
对中国首次和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北部所采取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TOC、生源Opal和Ca-CO3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OC的高值出现在外陆架至中陆架区,其次为海盆区,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Opal的高值出现在海盆至陆坡边缘区,其次为外陆架至中陆架,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CaCO3的高值出现在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外陆架至海盆最低。外陆架至中陆架区高的TOC和Opal与该区现代上层水体中较高的叶绿素浓度和营养盐含量有关,反映了上层水体季节性的浮游植物勃发和高的初级生产力。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域相对高的CaCO3可能与浮游植物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长期持续的勃发有关,而外陆架至海盆低的CaCO3可能与CaCO3溶解作用相关。外陆架和中陆架高的TOC和Opal可能来源于浮游生物的勃发和有机碳的输入。它们的Corg/N值介于6~9之间,说明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的沉积,有机碳的输入可能受生物泵的控制。TOC和Opal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了较高的相关系数(0.71),反映有机碳与硅藻关系密切,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可能控制着生物泵对碳的吸收和释放。
张海峰王汝建孙烨忱陈建芳程振波陈志华
关键词:表层生产力表层沉积物
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晚第四纪生源沉积物及其古海洋学意义被引量:5
2009年
通过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M03孔晚第四纪以来生源沉积物,有孔虫丰度和冰筏碎屑(Ice-Rafted Detritus,IRD)的综合研究表明,海洋氧同位素(Marine Isotope Stage,MIS)7期以来,碳酸钙(CaCO_3)含量和浮游有孔虫丰度在间冰期的增加和冰期的降低,分别指示大西洋水输入的加强和减弱。而有机碳(TOC)和生源蛋白石(Biogenic Opal)含量的变化可能主要与输入到海底的TOC降解和Opal溶解作用与底层水中的溶解氧有关。间冰期低的TOC和Opal含量可能反映楚科奇海盆海冰覆盖减少,营养盐供给多,表层生产力增加,通气作用好,底层水富氧,降解和溶解作用增强,保存在沉积物中的TOC和Opal减少;而冰期相对高的TOC和Opal含量可能反映楚科奇海盆海冰覆盖时间较长,营养盐供给少,表层生产力较低,通气作用差,底层水少氧,降解和溶解作用减弱,保存在沉积物中的TOC和Opal增多。
王汝建肖文申
关键词:表层生产力晚第四纪北冰洋西部
鄂霍次克海南部晚第四纪的古海洋学记录被引量:6
2009年
鄂霍次克海是太平洋第二大边缘海,在西北太平洋水文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综合分析了鄂霍次克海南部T00孔沉积物的多种替代性指标,揭示了鄂霍次克海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化受季节性海冰变化、大气循环模式、陆源物质通量和表层生产力的共同影响。对比放射虫Cycladophora davisiana的含量曲线与LR04氧同位素记录,该孔沉积物可划分为氧同位素1-7期,底部年龄约为250ka。C.davisiana在间冰期的高含量表明鄂霍次克海中层水是北太平洋中层水的主要源区。蛋白石和有机碳的分析显示鄂霍次克海表层生产力在冰消期突然增大,随后在间冰期逐渐下降,冰期普遍较低。C/N比值曲线的分析说明鄂霍次克海的有机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海洋。沉积物粒度的分析揭示鄂霍次克海冰期时陆源粗颗粒含量较低,至冰消期粗颗粒含量突然增加,而在间冰期陆源粗颗粒含量较高。
孙烨忱王汝建陈建芳高爱国李秀珠韩贻兵
关键词:表层生产力晚第四纪鄂霍次克海
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及其古海洋学意义被引量:21
2007年
通过对中国首次和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西部所采取的66个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的分析,探讨了该海区表层生产力变化与水团的相互关系。楚科奇海西南部呈现出高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而中部和东部哈罗德浅滩至阿拉斯加沿岸,以及楚科奇海台、北风脊和加拿大海盆表现出低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楚科奇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以底栖有孔虫为主,丰度低;而楚科奇海台、北风脊和加拿大海盆则以浮游有孔虫占绝对优势,丰度较高。生源组分的分布特征显然与通过白令海峡进入楚科奇海的三股太平洋水和大西洋次表层水相关。楚科奇海西侧沿富营养的阿纳德尔流方向的区域呈现出高的表层生产力。而东侧受寡营养的阿拉斯加沿岸流及阿拉斯加西北沿岸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呈现出低的表层生产力。北纬75°以北及加拿大海盆受海冰覆盖影响,也表现出最低的表层生产力。而受北大西洋次表层水的影响,楚科奇海陆架外侧高纬海域表现出较高的钙质生物生产力表层沉积物中Corg/N比值及其分布反映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碳以海洋自身来源为主,且主要受生物泵过程控制。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呈现高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可能控制着生物泵对碳的吸收和释放。
王汝建肖文申向霏陈建芳高爱国陈荣华程振波李秀珠韩贻兵李亮
关键词:表层生产力水团表层沉积物北冰洋西部

相关作者

王汝建
作品数:163被引量:754H指数:15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晚第四纪 放射虫 白令海 古海洋 楚科奇海
翦知湣
作品数:166被引量:1,050H指数:21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研究主题:浮游有孔虫 南海北部 古海洋学 晚第四纪 西太平洋暖池
肖文申
作品数:54被引量:117H指数:7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晚第四纪 古海洋 南极半岛 古气候记录 海冰
陈荣华
作品数:96被引量:642H指数:1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白令海 表层沉积物 浮游有孔虫 冲绳海槽 南海北部
陈建芳
作品数:209被引量:1,066H指数:20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营养盐 长江口 楚科奇海 表层沉积物 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