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8篇“ 血管周围间隙“的相关文章
- 脑小血管病患者DTI-ALPS及血管周围间隙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联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采用沿血管周围间隙的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alysis 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DTI-ALPS)指标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状态评价脑小血管疾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的类淋巴功能,并探究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CSVD组(81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结果将CSVD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CSVD-NC组,27例)、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组(CSVD-MCI组,31例)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组(CSVD-VaD组,23例)。所有被试行常规MRI序列、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对所有被试的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o,BG)以及半卵圆中心(centrum semi-ovale,CSO)的EPVS等级进行量化评分;并测量ALPS指标(ALPS-index)。比较EPVS等级及ALPS指标的组间差异,分析影像指标与认知评分的关系,并进一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HC组相比,CSVD-NC组、CSVD-MCI组、CSVD-VaD组的ALPS指标均降低,CSVD-MCI组、CSVD-VaD组的BG-EPVS等级评分及CSO-EPVS等级评分均增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SVD患者的BG-EPVS等级与ALPS指标、MoCA评分、MMSE评分均呈负相关(r=-0.291,P=0.008;r=-0.342,P=0.002;r=-0.309,P=0.005);同时,ALPS指标与MoCA评分、MMSE评分呈正相关(r=0.226,P=0.043;r=0.225,P=0.04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G-EPVS等级评分是MoCA评分及MMSE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β=-0.294,P=0.009;β=-0.274,P=0.017)。结论CSVD患者的DTI-ALPS指标及EPVS等级评分均发生不同程度改变,提示存在类淋巴系统功能损害,且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 赵婧含常佩佩杜伟曹家骏王嫚胡帅宋清伟苗延巍
- 关键词:血管周围间隙
- 不同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影响的差异性
- 2025年
- 目的探讨不同组别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脑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95例,入院后72h内完善MRI检查,收集入组患者的头颅MRI EPVS情况。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EPVS组384例和无EPVS组211例。EPVS根据发生部位分为基底节患者135例、半卵圆中心患者132例、中脑患者117例;EPVS根据严重程度分级分为轻度患者155例、重度患者229例。在住院期间第7~10天复查头颅CT或者MRI了解颅内情况,根据第2次复查的头颅CT或MRI结果了解患者是否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分析并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严重程度级别EPVS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EPVS组出血性转化比例显著高于无EP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8%vs 8.53%,P<0.01)。基底节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半卵圆中心和中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0%vs 21.97%vs 17.95%,P<0.01);重度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比例显著高于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19%vs 18.06%,P<0.01)。结论不同部位及严重程度级别的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基底节、严重程度为重度EPVS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更高,能更好预测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
- 欧茹刘益民黄文纯李其岩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磁共振成像
- 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指标分析内侧颞叶癫痫类淋巴系统的功能异常
- 2025年
- 目的:采用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TI-ALPS)探讨内侧颞叶癫痫伴海马硬化(mTLE-HS)患者与健康人间、不同发作类型间的脑内类淋巴系统(GS)功能差异,并分析患者GS功能与病程的相关性及预测手术疗效的效能。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7月至2021年7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就诊的171例mTLE-HS患者(mTLE-HS组)及7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析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如发作类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预后等,并采集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_(1)WI及DTI图像。使用VBM分析方法对脑脊液进行分割并进行体积计算,使用基于Atlas的DTI-ALPS方法进行双侧大脑ALPS指数计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比较mTLE-HS组与对照组、不同发作类型患者间ALPS指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TLE-HS组双侧ALPS指数与病程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评估ALPS指数对手术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171例mTLE-HS患者中mTLE伴左侧HS 98例,mTLE伴右侧HS 73例;37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预后好27例、预后差10例。mTLE伴左侧HS、mTLE伴右侧HS的左侧ALPS指数较对照组左侧ALPS指数降低(P<0.05);mTLE伴右侧HS的右侧ALPS指数较对照组的右侧ALPS指数降低(P<0.001),mTLE伴左侧HS与对照组的右侧ALPS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继发全面性发作患者患侧ALPS指数均显著低于部分性发作患者患侧ALPS指数(P<0.05),而继发全面性发作患者与部分性发作患者的健侧ALPS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TLE伴左侧HS的左侧ALPS指数、右侧ALPS指数与病程均呈负相关(r=-0.272,P=0.007;r=-0.307,P=0.002),但mTLE伴右侧HS的左侧ALPS指数、右侧ALPS指数与病程无相关性(P>0.05)。mTLE-HS患侧DTI-ALPS指数对手术疗效具有较好的分类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为0.778。结论:mTLE-HS患者存在脑内GS功能障�
- 王昭杰许强李玉卓李建瑞陈译文杨昉沈晨曦纪祥军杨刚卢光明张志强
- 关键词:颞叶癫痫海马硬化
- 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评价帕金森病患者年龄相关类淋巴通路的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基于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TI-ALPS)指数探讨年龄因素对帕金森病(PD)患者类淋巴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整体认知能力的潜在相关性。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4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的77例PD患者(PD组)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同期收集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NC)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MRI扫描并根据扩散张量成像计算DTI-ALPS指数。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对46例PD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D组和NC组DTI-ALPS指数的差异。调整混杂因素后,使用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DTI-ALPS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建立中介模型探讨DTI-ALPS指数在年龄与认知功能评分之间的中介效应,计算中介效应占比。结果PD组和NC组的DTI-ALPS指数分别为1.66±0.20,1.44±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01)。PD组患者年龄与DTI-ALPS指数呈负相关(r=-0.54,P<0.001),且年龄(β=-0.467,P<0.001)是DTI-ALPS指数的独立影响因子。DTI-ALPS指数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53,P<0.001),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56,P<0.001)。中介模型显示,DTI-ALPS指数在年龄与MMSE评分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年龄与MoCA分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33.25%。结论年龄是PD患者类淋巴通路受损的独立风险因素,其可能通过加剧类淋巴通路损伤,诱发PD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
- 赵阳徐长媛陈昱帆卓梦圆巩涛相媛媛王光彬
- 关键词:年龄因素
-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探索广泛的血管周围间隙负荷与缺血性卒中及其亚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因果关系
- 2025年
- 目的探究广泛的血管周围间隙(extensive perivascular space,EPVS)负荷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包括其亚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之间是否存在遗传因果关系。方法利用来自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汇总数据,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分析,研究不同部位的EPVS与IS及其亚型和TIA之间的关联。采用多种MR方法评估EPVS负荷与IS及其亚型和TIA之间的因果关系。应用多变量MR以减轻潜在的混杂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增强结果的稳健性。随后,利用Meta分析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不同部位EPVS负荷与IS之间因果关系的数据。此外,采用反向MR观察各种IS类型对EPVS的影响。最后,进行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以评估暴露和结果之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脑白质(OR=1.12,95%CI:1.01~1.25;P=0.04)和基底节(OR=1.57,95%CI:1.30~1.89;P<0.01)中的EPVS负荷均是IS的显著危险因素。基底节中的EPVS负荷也是小动脉闭塞型IS的危险因素(OR=4.56;95%CI:2.57~8.27;P=5.95×10^(-7))。此外,IS和TIA后,基底节EPVS负荷似乎也存在潜在的增加。结论广泛的白质和基底节血管周围间隙负荷可能是预测IS的重要指标。
- 褚学红申英杰王耀楼董晓刘圆圆冯艳姜缪文李明吉训明吴川杰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因果关系
- 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影像的血管周围间隙分类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影像的血管周围间隙分类方法及系统,属于图像处理及深度学习领域,血管周围间隙分类方法包括:获取待分类核磁共振影像;所述待分类核磁共振影像包括T1加权核磁共振影像及T2加权核磁共振影像;根据待分类核...
- 王伊龙刘涛赵煜程健杨营营陈慧敏刘子阳李鑫鑫
- 基于颅脑MRI的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评分与深髓静脉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基于颅脑MRI探讨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评分和深髓静脉(deep medullary veins,DMV)评分的关系,为研究EPVS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118例脑小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在T2WI图像上,根据EPVS数量对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进行EPVS评分(0~4分)。在磁敏感加权成像图像上,将脑叶分区为双侧额叶、双侧顶叶、双侧枕叶6个区域,根据DMV信号的显著和连续性进行DMV评分(0~3分),并将各区域的评分求和作为DMV总分(0~18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DMV评分和EPV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EPVS等级评分的组间差异,采用多元有序回归分析探讨EPVS的影响因素。结果:半卵圆中心EPVS评分和DMV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2)=0.015,P=0.191);基底节区EPVS评分和DMV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2=)0.558,P<0.0001)。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DMV评分在基底节区EPVS不同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DMV评分与基底节区EPVS评分独立相关。结论:基底节区EPVS评分与DMV评分呈正相关,年龄、高血压、DMV评分是基底节区EPVS的独立影响因素。
- 苏文姜海龙陆小妍
- 关键词:磁敏感加权成像T2WI基底节区MRI
- 脑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患者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的临床评估
- 2024年
- 目的 探究老年脑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患者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MCR)的患病率及运动和认知功能减退情况。方法 连续纳入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在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60岁头部磁共振成像显示有EPVS的患者113例,根据是否患有MCR分为MCR组44例和MCR阴性组69例。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评估包括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连线测试(TMT),运动功能评估包括Tinetti量表、简易体能状况量表(SPPB)、8 m步行任务、“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步行和连续减法任务(WSS)、步行和语义流畅任务(WSF)、TUGT和串行减法任务(TUGSS)。比较2组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PVS患者发生MCR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MCR阴性组比较,MCR组MoCA评分、SPPB评分、8 m步行速度降低,TMT-A时间、TMT-B时间、WSS时间、WSF时间、TUGSS时间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模型1中(将单因素分析存在差异的变量纳入回归分析),MoCA评分、8 m步行速度、TUGSS时间是EPVS患者发生MCR的影响因素(P<0.05,P<0.01);在模型2中(将单因素分析存在差异的变量纳入回归分析同时调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既往史因素),MoCA评分(OR=0.621,95%CI:0.432~0.929,P=0.010)、8 m步行速度(OR=1.332,95%CI:1.115~1.591,P=0.002)、TUGSS时间(OR=0.393,95%CI:0.232~0.665,P=0.001)仍为EPVS患者发生MCR的影响因素。结论 在老年EPVS患者中,MCR患者认知及运动功能显著减退,MoCA评分、8 m步行速度、TUGSS时间是EPVS患者发生MCR的相关因素。
- 王思萌杨淑娜李譞婷秦伟杨磊胡文立
- 关键词:LOGISTIC模型
- 调节睡眠结构可预防脑小血管病患者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 2024年
- 目的应用多导睡眠图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BG-EPVS)与睡眠结构的关系。方法纳入2023年2月~2024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完成3.0T磁共振的95例CSVD患者。采用视觉量化评估法对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进行评估分级,并根据评级将患者分为无-轻度BG-EPVS组(n=45)和中重度BG‑EPVS组(n=50)。所有患者均接受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并记录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多导睡眠图参数。结果两组性别、BMI、吸烟和饮酒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轻度BG-EPVS组相比,中重度BG-EPVS组的年龄更高,腔隙性脑梗死、肾功能不全所占比例更高(P<0.05)。与无-轻度BG-EPVS组相比,中重度BG‑EPVS组的REM睡眠持续时间、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P<0.05)。两组在睡眠进程参数、睡眠质量参数和其他睡眠结构参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EM睡眠持续时间、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与BG-EPVS等级呈负相关(P<0.05),NREM睡眠N1、N2、N3期睡眠持续时间及NREM睡眠N1、N2、N3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与BG-EPVS等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增加、腔隙性脑梗死、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是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中重度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较高、腔隙性脑梗死、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的患者更易发生BG-EPVS,提示调节睡眠结构尤其是改善REM睡眠质量,可能在预防BG‑EPVS中发挥重要作用。
- 封晓韵夏崇爽何哲朗黄添容王子尹杨灿洪李焕敏
- 关键词: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睡眠结构
- 一种核磁共振图像中全脑血管周围间隙的分割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磁共振图像中全脑血管周围间隙的分割方法及系统,属于图像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分割方法如下步骤:获取患者脑部核磁共振图像的T2加权图像;对所述T2加权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处理后数据;利用PVS分割模型对所述处...
- 夏军何文杰潘敏敏刘梦汀
相关作者
- 张敏

- 作品数:186被引量:667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儿童 血管病 脑微出血 血管周围间隙 肥胖
- 恽文伟

- 作品数:119被引量:533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血管病 脑梗死 预后 血管周围间隙 卒中
- 胡文立

- 作品数:365被引量:2,362H指数:2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脑梗死 血管病 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急性脑梗死
- 吴波

- 作品数:338被引量:2,665H指数:21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运动发酵单胞菌 卒中 脑出血 脑卒中 脑梗死
- 李悦

- 作品数:34被引量:215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脑梗死 小血管疾病 血管病 血管周围间隙 认知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