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99篇“ 血管内介入“的相关文章
一种血管介入治疗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一种血管介入治疗控制装置,包括滑台和安装架,安装架的部设置有调节控制装置,调节控制装置包括动力单元、移动单元和升降单元,调节控制装置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治疗装置,定位治疗装置包括调节单...
李健马丛丛王海英李瑛
血管介入治疗小型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对小型颅破裂动脉瘤患者脑损伤相关因子、血管皮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00例小型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对照组(50例)采取单纯栓塞介入治疗,试验组(50例)采取支架辅助栓塞介入治疗,均于治疗后随访4周。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脑损伤相关因子与血管皮功能,治疗前与治疗后1~4周神经功能,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水平均降低,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血清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皮素-1(ET-1)水平均降低,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1~4周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试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随访期间,试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血管栓塞介入治疗,予以小型颅破裂动脉瘤患者支架辅助栓塞介入治疗可获取更佳效果,能够改善机体脑损伤相关因子与血管皮功能,且可提高神经功能,安全性较高。
陈浩东沈斌
关键词: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5年
分析为了提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选择应用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该研究于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时间段进行。利用随机方法分组,研究对象为我院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分别为单纯药物治疗与血管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 经不同方案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在NIHSS、MRS评分对照上,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在3项脑血流参数对照上,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在血管狭窄程度对照上,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血管介入治疗的方法能够十分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也可以更好地改善和提升脑血流参数,还能够更加明显地减少血管狭窄程度,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
玉山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
桥接治疗辅助血管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应用研究
2025年
目的 观察桥接治疗辅助血管介入治疗(EVT)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方式为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入组患者分别列为EVT组(52例)和联合组(53例),EVT组直接实施EVT治疗,联合组采用桥接治疗辅助EV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血管再通率为88.68%(47/53),高于EVT组[73.08%(38/52)](P<0.05);联合组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分别为(50.23±10.31) mL/(100g·min)、(4.49±1.31) mL/100g,均高于EVT组[(45.25±10.44) mL/(100g·min)、(3.62±0.79) mL/100g],低灌注强度比值(HIR)为(0.36±0.11),低于EVT组(0.76±0.25)(P<0.05);联合组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分别为(8.61±1.46) ng/mL、(10.32±2.24) pg/mL,均低于EVT组[(10.66±2.39) ng/mL、(12.77±3.31) pg/mL](P<0.05);联合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3.44±0.45)分,低于EVT组[(4.25±1.72)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为(86.23±10.25)分,高于EVT组[(81.18±10.27)分](P<0.05);联合组的不良预后发生率为5.66%(3/53),低于EVT组[23.08%(12/52)](P<0.05)。结论 桥接治疗辅助EVT治疗能提高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对促进患者脑血流动力、神经功能恢复并降低不良预后发生风险均有积极意义。
张铁山王冬梅邢汝月陈骏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再通率预后情况
血管痉挛应用尼莫地平联合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研究脑血管痉挛应用尼莫地平联合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50例2023年12月到2024年12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脑血管痉挛患者,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尼莫地平常规治疗,研究组则额外联合了血管介入治疗,之后对比分析了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在神经功能评分、脑血流速度、血管痉挛缓解时间这几方面的表现比对照组要好(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比对照组的72.0%高(P<0.05)。结论 研究组所采用的联合疗法安全有效,可大大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加快血管痉挛缓解,可以加大该疗法的使用力度。
姚学飞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血管内介入
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1)
梁承财
血管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时效性分析
2025年
血管介入治疗(intra-arterialtherapy,IA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时效性,评估治疗时机对患者预后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1月到202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血管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在卒中发病后的6小时入院,并按治疗时效分为两组:早期治疗组(发病后3小时进行介入治疗,30例)和延迟治疗组(发病后3至6小时进行介入治疗,30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介入治疗的具体操作过程。主要终点为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及神经影像学评估,次要终点包括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卡方检验和t检验用于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早期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延迟治疗组,改良Rankin评分(mRS)显著低于延迟治疗组(p<0.05)。影像学评估显示,早期治疗组的脑梗死面积显著小于延迟治疗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早期治疗组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治疗成功率较高(p<0.05)。早期治疗组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均低于延迟治疗组。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3小时进行血管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脑梗死面积,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表明,血管介入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预后。
肖阳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神经功能恢复
氯吡格雷联合血管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
2025年
分析应用氯吡格雷联合血管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时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选研究对象划分为N组与M组,对比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情况。其中,N组采取氯吡格雷联合血管介入治疗,M组接受的治疗方法是血管介入治疗。结果 N组患者接受治疗的有效率更高(P<0.05);经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发现,N组各项时间更高(P<0.05);经对比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发现,N组指标低于M组(P<0.05);N组患者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显示低于M组(P<0.05);N组患者改良Rankin评分低于M组,Barthel指数高于M组(P<0.05)。结论 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时,通过应用氯吡格雷联合血管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自理能力。
刘步云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介入治疗对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影响
2025年
目的:对比单纯球囊扩张术与血管介入治疗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观察组(n=35)。对照组行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行血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临床评分、血清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神经行为认知状况测试评分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升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球囊扩张术,血管介入治疗能够改善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其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李瑞琳尤红
关键词:球囊扩张术血管内介入治疗血流动力学
轻型脑卒中伴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2025年
比较分析轻型脑卒中伴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2023年1-12月收治的轻型脑卒中伴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加用血管介入治疗。比较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差异显著。结论 轻型脑卒中伴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马海涛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NIHSS评分

相关作者

刘作勤
作品数:274被引量:583H指数:12
供职机构:山东省立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 介入放射学 血管内栓塞治疗 栓塞
刘新峰
作品数:560被引量:3,660H指数:2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卒中 颈动脉狭窄 脑梗死 缺血性卒中 脑缺血
王志刚
作品数:247被引量:860H指数:15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栓塞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栓塞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戚跃勇
作品数:316被引量:982H指数:14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影像诊断
黄清海
作品数:549被引量:2,813H指数:26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介入治疗 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