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405篇“ 血瘀证“的相关文章
-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舌苔菌群特征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究冠心病气虚血瘀证舌苔菌群特征。方法纳入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患者27例组成气虚血瘀证组,非气虚血瘀证冠心病患者29例组成非气虚血瘀证组,健康人20例组成健康组。使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受试者舌苔菌群,并进行Alpha、Beta多样性分析和菌群丰度比较。结果共检测出479条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245条OTU为三组共有,气虚血瘀证组特有OTU 33条,非气虚血瘀证组特有OTU 21条,健康组特有OTU 121条。气虚血瘀证组、非气虚血瘀证组受试者舌苔菌群观测物种数(Sob)、菌群物种总数(Chao1)、丰富度覆盖指数(ACE)、香浓指数(Shannon)较健康组减少(P<0.05)。三组间舌苔菌群PCoA分析距离矩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比较,气虚血瘀证组受试者舌苔放线菌门、帕氏菌门、螺旋体菌门、疣微菌门、罗氏菌属、TM7X、珍珠链菌属、棒状杆菌属丰度增加,梭杆菌门、蓝细菌门、细长丝菌属、乳酸菌属丰度减少(P<0.05);非气虚血瘀证组受试者舌苔放线菌门、疣微菌门、罗氏菌属、棒状杆菌属丰度增加,蓝细菌门、乳酸菌属丰度减少(P<0.05)。与非气虚血瘀证组比较,气虚血瘀证组受试者舌苔帕氏菌门、消化链球菌属、索罗杆菌属、丝状菌属、莫雷梭菌、牙髓卟啉单胞菌、龈沟产线菌的丰度显著增加,蓝细菌门比例减少(P<0.05)。结论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呈现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增加的特点,帕氏菌门、消化链球菌属、索罗杆菌属、丝状菌属、莫雷梭菌、牙髓卟啉单胞菌、龈沟产线菌是其与非气虚血瘀证的差异菌群。
- 王楚皓刘永月丁照烜张晓晴
- 关键词:冠心病气虚血瘀证
- 痛经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临床观察
- 2025年
-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痛经膏贴敷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脱落3例)与对照组(48例,脱落3例)。治疗组予痛经膏贴敷关元穴,对照组予温经汤口服。两组均于每次月经周期前约7 d开始治疗,每日1次,直至月经来潮,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并于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的下1个月经周期来潮时随访。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及随访时红外热成像的关元和命门穴位温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痛经症状评分、健康状况问卷(SF-36)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和随访时,两组患者两穴位温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或P<0.01);两组VAS评分和痛经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SF-36中8个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对照组SF-36中6个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关元穴、命门穴温度、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VAS评分和痛经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此外,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痛经膏贴敷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疗效显著,可改善痛经症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赵琳贝妮龙金玲柯倩蓉周泽武彭泓皓陈柏书
-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红外热成像寒凝血瘀证关元穴
-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2025年
- 目的:构建和验证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临床预测模型,以期辅助临床辨证,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个体化诊疗提供工具与方法。方法:回顾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对影响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诊断的预测因素进行初步筛选,并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对预测因素进一步分析。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中P<0.05的变量,并根据回归系数构建模型,绘制出列线图。通过R软件,绘制出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CA),分别从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3个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计算出模型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模型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估。结果:共得到训练组168例,验证组71例,两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LASSO-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暗红舌、吸烟史、心肌钙蛋白I(cTnI)和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是影响患者被诊断为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影响因素。所构建的模型在训练组中曲线下面积(AUC)为0.812,验证组中AUC为0.719。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预测曲线与实际观测曲线较为接近。DCA显示,模型在0.2~0.9的决策阈值下能够为患者提供临床收益。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临床预测模型性能较好,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姜童樊晓丹王诗佳林丰夏曾志聪尤良震商洪才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列线图
- 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
- 2025年
-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DKD)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对照组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用常规治疗结合归芪饮治疗,观察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肾小球滤过率(eGFR)、胱抑素C(Cys-C)、肌酐(Scr)、尿白蛋白肌酐比(ACR)、三磷酸尿苷(U-TP)水平变化,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及临床综合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eGFR水平较治疗前升高,Scr、Cys-C、ACR、U-T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2.86%(130/140),高于对照组的77.14%(108/140)(P<0.05)。治疗组临床综合总有效率为94.29%(132/1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9%(111/140)(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可以降低DKD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尿蛋白水平、改善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 谢华李桂霞翟晓丽戴泽亮黄艺黄磊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气虚血瘀证中医药疗法
- 基于《医林改错》血瘀证辨治妇科疾病
- 2025年
- 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中超过一半篇幅都是关于“血瘀证”“化瘀法”的临床运用以及相关立方与医案。王氏在脏腑解剖的基础上,结合《黄帝内经》及仲景等医家的学术思想,辨治首重气血,强调了辨气血对于治病的重要性。因此面对各种疑难怪病,王氏另辟蹊径,主张从“血瘀证”进行辨治,灵活运用各类“化瘀法”,并提出祛瘀与补气等扶正法相结合,其所立成方在后世多类妇科疾病中应效,为妇科疾病的辨治诊疗指明了新方向。
- 马思雯刘潼潼佀雪平
- 关键词:血瘀证王清任《医林改错》妇科疾病
-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相关腧穴体表微循环敏化研究
- 2025年
- 目的 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探究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腧穴微循环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2020年10月—2022年7月于河北中医药大学招募符合纳排标准的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痛经组,53例)和健康女大学生(对照组,57名)。在经前和经期第1天,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检测腹部和腰骶部任脉、冲脉、督脉、胃经、脾经、膀胱经相关腧穴体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微循环动态变化量以各腧穴平均血流灌注量在月经来潮前后的差值计算;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腧穴体表微循环动态变化量的诊断效能;计算腧穴微循环敏化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痛经组任脉(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左冲脉(左肓俞、左中注、左四满、左气穴、左大赫、左横骨),左胃经(左天枢、左外陵、左气冲),左脾经(左大横、左腹结),右冲脉(右肓俞、右中注、右四满、右气穴、右大赫、右横骨),右胃经(右外陵、右大巨、右水道、右归来、右气冲),右脾经(右腹结)的微循环动态变化量均升高(P<0.05)。任脉(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冲脉(右四满、左肓俞、右气穴、右中注、右大赫、左中注、左四满、右肓俞、左气穴、右横骨、左横骨、左大赫),胃经(左天枢、右归来、左外陵、右水道、右大巨、右外陵、右气冲、左气冲),脾经(左大横、左腹结、右腹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0~0.682(P<0.05)。与对照组比较,痛经组部分腧穴敏化率升高(P<0.05)。结论 随月经来潮,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腹部(冲脉、任脉、胃经、脾经)部分腧穴血流灌注量增加,由静息态向激活态转变,这些腧穴在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中存在敏化现象,且有一定诊断效能,为进一步分析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提供了穴位选择的依据。
- 李旭欣王雪松林杪张明健高渊博张细芬陈豪李海平郑晓军范玺胜刘君张俊茶佘延芬
-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血流灌注量
- 逐瘀止崩汤辅治崩漏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
- 2025年
- 目的:观察逐瘀止崩汤辅治崩漏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逐瘀止崩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月经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FSH、E_(2)、LH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月经周期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逐瘀止崩汤辅治崩漏气虚血瘀证效果较好。
- 周云飞赵永超
- 关键词:崩漏气虚血瘀证对照治疗观察
- 消结安胶囊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药品临床综合评价
- 2025年
- 目的:通过“6+1”维度的临床证据评估和综合价值分析,对消结安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凸显消结安胶囊的疗效与特点。方法:该研究基于循证医学、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卫生技术评估(HTA)等方法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官网数据信息、已发表文献和真实世界数据的二次评估等,对中成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及中医药特色,共计“6+1”维度构建评价体系。结果:(1)安全性:消结安胶囊2009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一般不良反应159例(248例次),严重不良反应4例,经专家判读后均为一般不良反应。通过文献检索,使用消结安胶囊患者共计6 865例,其中报道消结安胶囊不良反应文献26篇,不良反应共计244例次。消结安胶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泻、皮疹、瘙痒、头晕、头痛、失眠等,且预后良好,药物警戒体系健全。根据已知风险和证据充分性两方面进行评价,在已知风险评价方面,根据自发呈报系统(SRS)监测结果,消结安胶囊共发现4例严重不良反应(ADR),经专家讨论后,最终将4例ADR判定为一般ADR,结合已知风险评价标准认为已知风险小。根据消结安胶囊已开展的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及其系统评价、SRS数据分析、真实世界人用经验研究、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参照证据充分性评价标准,认为消结安胶囊证据比较充分。该品种安全性证据充足,结果确定。(2)有效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消结安胶囊联合米非司酮片与米非司酮片比较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缩小最大子宫肌瘤体积方面效果更优,受降级因素局限性和不精确性的影响,证据质量评价为C级。综合有效性证据与价值评价,该品种有效性证据比较充分,结果明确。(3)经济性:经济学评价结�
- 马雨彤路振凯谢雁鸣
- 关键词:消结安胶囊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
- 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临床观察
- 2025年
- 目的:探究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代谢、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通督调神针刺结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活血化瘀和营养脑神经等对症处理及二级预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小续命汤加减。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Hcy、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8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DL-C、TG、TC、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能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血脂和Hcy水平。
- 吴海洋王颖王海涛计海生
- 关键词: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小续命汤针药结合
- 活血解毒方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热毒血瘀证临床研究
- 2025年
- 目的评价活血解毒方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热毒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2年10月-2024年3月廊坊市中医医院等5家医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热毒血瘀证患者15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76例),2组均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并予活血解毒方,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观察2组西医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10)评分、血常规、凝血功能,监测2组安全性指标。结果对照组、观察组分别脱落2、4例。观察组西医疗效总有效率为90.67%(68/75),对照组为67.57%(50/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4.67%(71/75),对照组为71.62%(53/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MPN-10总分显著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MPN-10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上述血常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缩短(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上述凝血功能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活血解毒方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热毒血瘀证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液学指标,降低凝血功能指标,且安全性良好。
- 赵玉敏张宇梁王国姿赵朋敏赵蒙军刘希赞李朝霞邸海侠(指导)
- 关键词:活血解毒方热毒血瘀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中心
相关作者
- 王阶

- 作品数:1,100被引量:8,202H指数:42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血瘀证 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药 病证结合
- 袁肇凯

- 作品数:356被引量:1,873H指数:24
-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冠心病 血瘀证 冠心病血瘀证 养心通脉片 心血瘀阻证
- 陈利国

- 作品数:202被引量:1,215H指数:18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血瘀证 高血压病血瘀证 高血压病 患者血清 血管内皮细胞
- 王伟

- 作品数:4,135被引量:17,438H指数:39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研究主题:星形胶质细胞 海拔 细胞周期 冠心病 儿童
- 李杰

- 作品数:247被引量:1,059H指数:17
-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血瘀证 核酸适配体 冠心病 大肠杆菌 碱基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