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54篇“ 血液病患者“的相关文章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的研究进展
2025年
近年来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不断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及免疫治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尽管大部分患者采用了预防策略,但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发率仍呈上升趋势。IFD的临床症状常缺乏特异性,其诊断具有挑战性,通常依赖于微生物学、影像学以及组织理学检查;高通量测序技术等新型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望提高IFD的诊断效能。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给予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可以降低IF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此外,准确把握启动治疗的时机及选择合理的抗真菌药物至关重要;IFD的治疗策略中,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诊断驱动治疗和目标治疗占据核心地位。本文对恶性血液病患者IFD的流行学、原学、预防策略及治疗方案进行了系统综述,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沈汉影汤宝林强萍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侵袭性真菌病
儿童血液病患者缓症链球菌群血流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儿童血液病患者缓症链球菌群血流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以及细菌耐药情况,为患儿的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儿童患者中血培养缓症链球菌群阳性患儿的临床历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抗生素耐药性等数据。结果:2018-2020年数据分析显示缓症链球菌群在血液病患儿(≤14岁)血流感染中分离率占比最大(19.91%),占所分离阳性球菌的38.64%,分离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且呈逐年升高趋势。共有427例血培养阳性患儿例,其中85例为缓症链球菌群血流感染,均为发热后送检血培养阳性,多数患儿在粒细胞缺乏的早中期(≤6 d)出现反复高热且发热时间>3 d。依据初步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后,多数患儿(63.5%)4 d内体温恢复正常。85例患儿中以急性髓系白血为主,占比84.7%,处于粒细胞缺乏期的患儿占比为97.7%,口腔黏膜破损、肺部感染、胃肠道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0%、31.8%、27.1%,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升高占比分别为65.9%、9.4%。所有缓症链球菌群分离菌株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未见耐药,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分别为10.6%、8.2%、9.4%、14.1%。所有患儿均未发生因缓症链球菌群血流感染导致的死亡。结论:缓症链球菌群在儿童血液病患者中的感染率逐年升高,以急性髓系白血患儿多见;其中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及口腔黏膜破损为高危感染因素;临床常见症状为持续高热、口腔黏膜破损、C-反应蛋白升高等;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药物敏感性较好,利奈唑胺作为高敏感性抗生素,能够有效控制感染,缩短程。
范玉龙朱国庆田志颖吕燕霞王朝郭晔杨文钰林青松陈晓娟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缺乏血流感染儿童血液病
血液病患者PICC导管异位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2025年
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异位风险因素评估体系,为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血管通路异位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2022年7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文献回顾,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数据库及网站中发表的与PICC导管异位风险相关的文献,经全文筛选和提取,纳入血液病患者PICC导管异位风险评估体系条目池;通过进一步课题组专家讨论,结合循证依据,拟定体系函询条目;采用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适用于血液病患者的PICC导管异位风险的评估体系标准。结果邀请25名函询专家:女24名,男1名,年龄(48.36±6.82)岁。经过2轮专家函询和修订,得出血液病患者PICC导管异位风险因素包含4项Ⅰ级指标:患者因素、治疗因素、导管相关因素、操作因素,11项Ⅱ级指标,25项Ⅲ级指标。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4%、100%;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22和0.55(均P<0.05);专家权威系数为0.93。结论血液病患者PICC导管异位风险评估体系专家认可度高,一致性好,具有临床实践与指导价值。
李昕砾王俐郭洁绳建丽魏沅伯徐丽解文君张慧敏
关键词:德尔菲技术导管异位风险评估
一种血液病患者压脉式抽血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血液病患者压脉式抽血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支撑底座,支撑底座的顶部外壁上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槽的内壁上安装有加热垫,支撑底座的顶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C型卡扣,支撑底座的两侧外壁上分别开设滑动卡槽,...
董丽丽李霞
一种用于血液病患者的口腔护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血液病患者的口腔护理装置,涉及口腔护理技术领域,包括口腔护理装置;所述口腔护理装置由机体和溶液瓶组成,所述机体内部位于溶液瓶上端位置安装有液泵,所述机体前端位于液泵一侧位置安装有导管,所述导管一端...
姚培芬
三唑类药物预防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2025年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那些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或者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患者中更为常见。三唑类抗生素是侵袭性感染的主要预防或治疗药物,其抗菌谱广、毒性较小、耐受性较好,用于治疗念珠菌和曲霉菌,特别是免疫缺陷型患者中的常见药物,可显著降低其死亡率。但由于其本身也作用于哺乳动物细胞色素P450酶系,易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毒性。本文综述了三唑类药物(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和艾沙康唑)的作用方式及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治疗监测等,并强调了其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临床意义。Fungal infections are a major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especially in those undergo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organ transplantation, or acute leukemia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Triazole antibiotics are the main prophylactic or therapeutic drugs for invasive infections. However, they feature a broad antimicrobial spectrum, minimal toxicity, and good tolerability. It is used to treat candidiasis and aspergillosis, particularly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where i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mortality rates. However, because they also act on the mammalian cytochrome P450 enzyme line, it is easy to interact with other drugs to produce toxicity.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mode of action, drug interaction, and therapeutic monitoring of triazole drugs (itraconazole, fluconazole, voriconazole, posaconazole, and oxaconazole), and highlight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杨学英赵燕菊李露禾
关键词: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三唑类药物预防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2025年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价5种三唑类药物预防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迈特思创、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截至2024年7月已发表的三唑类药物预防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利用R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内置的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涉及4926例患者。在有效性方面,两两比较结果及等级概率排序显示艾沙康唑与氟康唑[5.66(1.71,22.88)]、伊曲康唑[3.46(1.06,14.14)],氟康唑与伏立康唑[0.36(0.18,0.65)]、泊沙康唑[0.2(0.09,0.36)],伏立康唑与泊沙康唑[0.54(0.36,0.8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干预措施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排序为: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艾沙康唑;在安全性方面,艾沙康唑与伊曲康唑[4.96(1.4,15.5)]、伏立康唑[3.84(1.27,10.75)],泊沙康唑与伏立康唑[0.56(0.34,0.88)]、伊曲康唑[0.43(0.22,0.8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干预措施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序为: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氟康唑>艾沙康唑。结论艾沙康唑在安全性与有效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但考虑到当前其估计值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试验,以精确验证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相比之下,泊沙康唑与伏立康唑作为次优选择,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亦表现良好,且已有广泛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数据支持。
杨学英杨亮蕊任雁飞曹治宝李杨
关键词: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液病患者人微小毒B19感染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人微小毒B19(HPV-B19)的感染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94例良性血液病患者、128例血液肿瘤患者和89名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以及PCR检测其血浆HPV-B19特异性抗体IgM及核酸水平。比较3组HPV-B19的感染率,以及血液病患者中HPV-B19阳性与阴性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良性血液病患者HPV-B19 IgM阳性率为9.6%(9/94)、核酸阳性率为11.7%(11/94)、总体感染[IgM和(或)核酸阳性]率为14.9%(14/94);血液肿瘤患者HPV-B19 IgM阳性率为18.0%(23/128)、核酸阳性率为19.5%(25/128)、总体感染率为26.6%(34/128);健康对照组HPV-B19 IgM阳性率为1.1%(1/89)、核酸阳性率为2.2%(2/89)、总体感染率为2.2%(2/89)。良性血液病患者HPV-B19总体感染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6);血液肿瘤患者总体感染率高于良性血液病患者(P=0.037)及健康对照组(P<0.001)。良性血液病中,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HPV-B19感染率较高,分别为44.4%(4/9)、27.3%(3/11)、25.0%(4/16)和21.4%(3/14);血液肿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CLL)的HPV-B19感染率最高,分别为42.9%(9/21)和37.5%(6/16)。两血液病患者中,HPV-B19阳性者年龄更大(P<0.05);NHL、CLL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HPV-B19阳性者的网织红细胞占比降低(P<0.05);NHL、急性髓系白血(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ALL)患者中,HPV-B19阳性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时间延长(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HPV-B19感染率升高,HPV-B19感染影响患者情及治疗。
魏崴王蕾赵益民
关键词:血液病血液肿瘤人微小病毒B19骨髓抑制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测模型验证
2025年
目的对本中心建立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方法采用2021年12月—2022年12月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数据作为训练集,2023年1—12月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数据作为验证集,利用验证集数据对训练集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根据文献和前期研究结果收集PTR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因子,利用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校准度,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验证模型区分度和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利用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分析其临床价值。结果验证集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S:P=0.000,提示原模型需要优化。通过比较基线值差异和Logistic回归选择输注红细胞单位(redblood cell unit,RBC-U)和输注血小板治疗量(platelet unit,PLT-U)作为优化模型的预测因子。优化后训练集和验证集的H-L拟合优度检验S:P分别为0.930和0.056;ROC面积分别为0.7935和0.8094,特异度分别为90.95%和84.21%,灵敏度分别为59.26%和70.04%,准确度分别为78.14%和74.10%。验证集DCA结果显示其预测概率在0.2~0.8之间可获得临床净获益。结论RBC-U和PLT-U与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具有负向相关性,由此构建的PTR预测模型具有中等强度的预测效能和临床获益。
黄秀兰岳姝含蔡群卢黎琦何梦珍雷乔刘曹毅张静薇
关键词:血液病血小板输注无效
儿童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025年
侵袭性真菌血液病患儿中常见的致命感染,但可用于儿童的抗真菌药物有限;因药物在儿童体内的代谢与成人不同,安全性特征亦有差异。近年来,侵袭性真菌的发率逐渐上升,致菌种有所变化,部分菌种的耐药性问题日益突显,这增加了抗真菌药物治疗的难度。本文就血液病患儿的抗真菌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重点讨论多烯类、棘白菌素类和唑类药物用于经验性治疗、诊断驱动治疗与目标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为我国医师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刘芳竺晓凡
关键词:真菌病侵袭性真菌病两性霉素B脂质体

相关作者

黄晓军
作品数:1,178被引量:5,890H指数:2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白血病
吴德沛
作品数:1,332被引量:4,085H指数:2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移植后 急性髓系白血病
许兰平
作品数:403被引量:1,496H指数:1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移植物抗宿主病
唐晓文
作品数:436被引量:1,132H指数:1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地西他滨 干细胞移植治疗 白血病
孙爱宁
作品数:666被引量:1,773H指数:1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移植后 急性髓系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