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9篇“ 血小板质量“的相关文章
全自动液成分分离机对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
2025年
目的:分析全自动液成分分离机对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将中心2022年1月~2023年12月接收的60份400mL全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试验组30份全自动液成分分离机浓缩血小板,对照组采取常规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式,比较两组浓缩血小板质量质量。结果:血小板质量:试验组血小板内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均较对照组质量更高(P<0.05),但两组血小板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质量:试验组浆内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均较对照组质量更高(P<0.05),但两组容量、红细胞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液成分分离机与分浆夹手工法分离均可获得较准确的血小板含量,全自动液成分分离机可提高浓缩血小板质量,较分浆夹手工法分离更能降低红细胞混入量,提供更高质量血小板
周竞戴书明
关键词:全自动血小板
血小板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及血小板质量监测体系的研究与实现
背景:血小板输注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应用广泛。在我国每年有超过200万治疗量的血小板用于临床,但供需矛盾仍然显著。当前对血小板质量控制主要依赖于终末质量抽检,期间并未对血小板进行监测评估。而对于储存中的血小板,...
何柏霖
关键词:血小板储存期血小板储存期
机采血小板与白膜法手工血小板质量差异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机采血小板和白膜法手工血小板在储存期内的质量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相同储存期内机采血小板和白膜法手工血小板各20袋,对所有标本进行常规质量控制评估。分别在储存期的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对血小板的形态学计分、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CD62P阳性率、栓弹力图参数(包括MA值、R时间、K时间和α角度)进行测定。结果 所有标本的常规质量控制指标均符合质量要求。在储存期第1天和第3天,2种血小板的形态学计分、CD62P阳性率和M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储存期第1天的CD62P阳性率相比,储存期第3天和第5天的机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1.07、82.57,P均<0.05)。与储存期第1天相比,储存期第3天和第5天的机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细胞形态学计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7.20、97.05,P均<0.05)。结论 机采血小板与白膜法手工血小板质量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可科学合理使用,但2种血小板均会发生储存损伤,建议临床上最好在3 d内输注。
欧代校陈大伟何博曾繁浪刘辉忠陈晓文李玉笑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储存期
一种血小板质量监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小板质量监测方法,包括:采集并储存血小板研究样本,分别于第1、3、5、7、9、11天对血小板研究样本取样检测;计算出检测指标中各指标的权重,结合型利用神经网络算法计算出不同储存时间点血小板的预测pH;...
朱静 何柏霖 郭玉霞
一种新的改善血小板质量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改善血小板质量的方法。本发明首次揭示位于血小板线粒体内膜的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I(CPT2)分子在对血小板生存、制备和储存中的质量极为关键,CPT2蛋白表达量和/或活性的降低将严重影响血小板质量,而该...
刘俊岭 樊雪梅
改良白膜层离心装罐方法提高浓缩血小板质量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对采用传统白膜层离心装罐方法和改良白膜层离心装罐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进行评价,探讨改良白膜层离心装罐方法提高浓缩血小板质量的效果。方法将白膜层离心装罐方法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直接将白膜成分袋和空袋组合逐层贴合竖直装罐进行轻离心;改良组在白膜成分袋和空袋组合间添加离心隔板逐层贴合竖直进行轻离心,观察两组离心装罐方法对浓缩血小板制备质量的影响。结果采用改良白膜层离心装罐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血小板含量明显高于传统组,红细胞混入量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血小板含量合格率比较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改良组高于传统组,改良组红细胞混入量合格率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改良白膜层离心装罐方法可提升浓缩血小板质量,取材方便廉价,值得推广使用。
罗曼华康美艳李津吴宪彬
关键词:浓缩血小板白膜层
河北省2015—2021年新鲜冰冻浆、冷沉淀凝因子、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质量监测抽检数据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所有站既往7年液成分(新鲜冰冻浆、冷沉淀凝因子、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质量监测抽检数据,形成抽检数据区间。方法收集全省12家站质控实验室2015—2021年液成分抽检数据,以新鲜冰冻浆的FⅧ含量和浆蛋白含量,冷沉淀凝因子的FⅧ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白细胞残留量、红细胞混入量和血小板含量为对象,尝试采用离散点+拟合曲线模式分析。结果新鲜冰冻浆⁃FⅧ项目:总体均值±SD:(1.36±1.1)IU/mL,5家站呈现较有代表性的整体偏高或偏低或上下波动特点;新鲜冰冻浆⁃浆蛋白项目:总体均值±SD:(61.13±16.7)g/L,4家站呈现分散分布或持续高值散点;冷沉淀凝因子⁃FⅧ项目:总体均值±SD:(134.25±58.7)IU/mL,4家站各自表现为持续高位、偏低或稳定居中等分化特点;冷沉淀凝因子⁃纤维蛋白原项目:总体均值±SD:(215.27±83.5)mg,5家站表现为整体偏高或偏低以及上下波动等状况;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白细胞残留量项目:总体均值±SD:0.37±0.96(×10^(6)/袋),2家站呈现较有代表性的整体偏高特点,其余较为集中分布于0~1;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红细胞混入量:总体均值±SD:2.45±2.82(×10^(9)/袋),具有明显的分段式集中分布,有3家站呈现分散分布;血小板含量:总体均值±SD为:3.14±1.55(×10^(11)/袋),3家站存在较多偏离值,1家站呈现较有代表性的整体偏高特点。结论各站自身在不同项目中呈现的分布状态具有相似性,从离散点组的分布状态和拟合曲线的集中部分变化趋势来看,各站质控实验室之间的监测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检测仪器试剂更新与检测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影响检测结果,各项汇总数据呈现了既往7年形成的指标区间框架,帮助了解各实验室之间结果差异,校正试验结果准确性,更好地发挥�
常缨张子璇张晓桐牛宏伟赵建鹏李春芳刘乐霞张卫杨凤霞孙晓红
关键词:离散点
一种用于监控血小板质量血小板保存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监控血小板质量血小板保存袋,包括袋体,所述袋体上端一侧设有与袋体内部连通的血小板输入口和血小板输出口,所述血小板输入口和血小板输出口并排设置,所述袋体下端设有与袋体内部连通的保存液排出口,所述袋...
王志成
西宁地区双份单采血小板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
2022年
目的:探讨影响双份单采血小板质量的因素,提高单采血小板质量。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中心献者192例,观察和分析采前常规计数(血小板、红细胞比容、红蛋白)和献者自身状况(年龄、体重、全处理量)等指标,分析各项指标与双份血小板质量的相关性,评估对双份血小板质量的影响。结果:采前血小板计数是影响双份血小板质量的重要因素,与血小板质量成正相关,与红细胞比容、红蛋白均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需要正确分析献者采前常规数据,做出最优选择,保证双份血小板质量
张丽谢震宇李晓霞
保存时间对全成分、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全保存时间对全成分、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无偿献者100例,将抽取的液均分成5份。然后分别于采集液后的第6 h、10 h、14 h、18 h、22 h处理全,并采用相关仪器和设备对不同全保存时间下的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血小板HSR、血小板聚集率等进行检测。结果:全保存时间为14 h和22 h时的白细胞数目均高于6 h,全保存时间为10h、14 h和22 h时的血小板数目显著高于6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保存时间为14 h、18 h和22 h的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聚集率和HSR显著高于6 h时的检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保存时间对全成分和浓缩血小板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适当延长全保存时间能够使全中白细胞数目和浓缩血小板质量得到提高。
胡华
关键词:白细胞浓缩血小板

相关作者

沈莉
作品数:102被引量:345H指数:9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放射性食管炎 血小板 食管炎 病毒灭活 血液
邓永超
作品数:58被引量:480H指数:14
供职机构:湖南省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重症肺炎 降钙素原 维生素D 新生儿
于洋
作品数:198被引量:952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输血 红细胞 不规则抗体 血小板 ABO血型
莫丽亚
作品数:167被引量:1,300H指数:18
供职机构:苏州市立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降钙素原 重症肺炎 新生儿 脓毒症
洪缨
作品数:130被引量:407H指数:11
供职机构:成都市血液中心
研究主题:献血者 献血 献血人群 单采血小板 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