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8篇“ 融合群“的相关文章
- 引起西瓜苗期病害的丝核菌融合群鉴定
- 2024年
- 西瓜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全世界广泛栽培,其瓜瓤香甜可口,被誉为夏季水果之王[1]。由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引起的西瓜苗期病害十分常见,造成西瓜幼苗子叶凋萎,将幼苗拔出后可在茎部观察到凹陷的黄褐色病斑,随着病情加重,病斑会逐渐扩大至绕茎一周。
- 梁佳媛赵灿蔡伊博吴学宏
- 关键词:苗期病害丝核菌融合群RHIZOCTONIA西瓜经济作物
- 强化学习融合群智能算法的癫痫EEG不平衡分类方法
- 2024年
- 癫痫智能检测的脑电数据具有不平衡性。考虑到单一的群智能算法在改善数据不平衡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融合群智能算法。使用强化学习在种群进化的不同阶段自适应地选择并融合多种群智能算法;通过双种群协同进化策略,更高效地获得全局最优解;使用由全局最优解所表示的样本构建平衡数据集并训练分类器。在2个公共癫痫脑电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优于单一的群智能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分类器对少数类样本和整体数据集的分类性能。
- 李奇李鹏飞赵迪刘嘉威杨菁菁
- 关键词:脑电信号不平衡数据集群智能算法
- 立枯丝核菌融合群AG-5生防菌株筛选、鉴定及其防治效果
- 2024年
- 为探索绿色、安全的玉米纹枯病防治方法,以玉米种子为材料分离种源内生细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抑制法筛选对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融合群AG-5有生防潜力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生防菌株的分类地位,并测定生防菌株发酵的最佳时间、抑菌物质的热稳定性和对菌核萌发的抑制作用,利用盆栽试验测定其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融合群AG-5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从玉米种子中分离到11株种源内生细菌,其中有6株对立枯丝核菌融合群AG-5有拮抗作用,菌株SF-11的抑菌效果最强,抑制率为77.35%;结合形态学特征、LS-BSR及核心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菌株SF-11鉴定为多黏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SF-11培养27 h时抑菌物质产量达到最高,对立枯丝核菌融合群AG-5的抑制率为88.10%;抑菌物质在80℃及以下稳定,且可抑制立枯丝核菌融合群AG-5菌核的萌发;施用菌株SF-11的保护效果为84.59%,显著高于其治疗效果(75.49%),但与对照药剂井冈霉素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表明多黏类芽胞杆菌SF-11菌株具有开发为玉米纹枯病生物防治资源的潜力。
- 张贵森王勇史晓晶赵劲宇刁红亮马瑞燕
-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抑菌物质
- 引起山西省玉米纹枯病的主要丝核菌融合群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 2024年
- 为明确引起山西省玉米纹枯病的主要丝核菌融合群对氟酰胺、噻呋酰胺和戊菌隆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酰胺、噻呋酰胺和戊菌隆对268株丝核菌菌丝生长的EC_(50)值,建立敏感基线并分析了噻呋酰胺和其他杀菌剂对病菌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Rizoctonia solani融合群AG-5和玉蜀黍丝核菌R.zeae融合群WAG-Z对噻呋酰胺最为敏感,对氟酰胺敏感性次之,对戊菌隆敏感性最差;立枯丝核菌融合亚群AG-1-IA则对戊菌隆最为敏感,对噻呋酰胺次之,对氟酰胺最差。通过箱形图分析剔除异常的EC50值后,融合群AG-5和WAG-Z对氟酰胺、噻呋酰胺和戊菌隆的敏感性频率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将EC50均值0.165、0.048和2.500μg/mL分别作为融合群AG-5对氟酰胺、噻呋酰胺和戊菌隆的敏感基线;将0.518、0.106和1.616μg/mL分别作为融合群WAG-Z对氟酰胺、噻呋酰胺和戊菌隆的敏感基线。噻呋酰胺与氟酰胺、戊菌隆、己唑醇或咯菌腈对融合群AG-5和WAG-Z的抑制活性不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山西省玉米纹枯病杀菌剂施用策略的制定、病原菌抗性的监测及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史晓晶梁志宏韩雨睿辛燕花郭春燕
-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融合群噻呋酰胺敏感基线
- 融合群助教模型的两阶段知识蒸馏文本分类方法
- 2024年
- 针对Transformer架构的预训练语言模型进行文本分类时性能较优的模型存在参数量多、训练开销大以及推理时延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群助教模型的两阶段知识蒸馏文本分类方法,其中群助教模型(Group assistant models,GAM)由图卷积神经网络助教模型(Graph convolution network assistant model,GCNAM)和Transformer助教模型组成,该方法将教师模型的知识经过Transformer助教模型传递蒸馏到学生模型中,期间通过图卷积神经网络助教模型对两阶段蒸馏过程进行指导。同时,针对模型中间层的知识蒸馏,提出了一种渐进式知识蒸馏策略,根据模型知识分布密度调整教师模型被蒸馏的层级。根据多个数据集的实验结果,文中方法均优于基线方法,并以最高损失0.73%的F 1值为代价,将模型参数量降低了48.20%,推理速度提升了56.94%。
- 张骏强高尚兵苏睿李文婷
- 关键词:文本分类
- 重庆烟区烟草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菌丝融合群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为明确重庆各烟区烟草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与病害发生情况,对重庆市黔江区水市乡、涪陵区武陵山乡、武隆区接龙乡、万州区孙家镇、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烟草靶斑病病害发生进行了调查,并通过组织分离法对典型发病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观察纯化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采用菌丝块接种法测定纯化菌株的致病性,通过玻片对峙法观察其与标准菌株的菌丝融合情况,并使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13个纯化菌株的rDNA-ITS序列进行扩增,使用MEGA 11软件对扩增序列进行分析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纯化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一致,且对烟苗叶片具有致病力;菌丝融合群测定发现,纯化菌株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3融合群的菌丝完全融合;rDNA-ITS序列Blast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其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3融合群以97%的支持率聚于同一分支上。因此,确定重庆烟区烟草靶斑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3融合群。
- 黄可珍靳瑞瑞陈姗张帅秦平伟孙现超陈国康陈海涛
- 关键词:立枯丝核菌融合群
- 丝核菌AG-Bb与AG1-IA融合群致病性及寄主响应差异研究
- 水稻纹枯病是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最主要的防治对象之一,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五大稻区大面积成灾流行,部分地区已超过稻瘟病成为首要病害。明确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机制,完善水稻与纹枯病互作调控网络,开发水稻纹枯病绿色防控技术,对我国...
- 王海宁
-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致病机制诱导抗病性
- 湖北省烟草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菌丝融合群遗传分化研究被引量:12
- 2022年
- 2020—2021年湖北烟区爆发新型烟草叶部病害,本研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镜检菌丝和科赫法则验证,并提取30个菌株的DNA使用通用引物ITS1/ITS4进行rDNA-ITS序列的PCR扩增,及MEGA-X软件进行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同时以Rs1F2/Rs2R1为引物,进行30个菌株的r DNA-ITS基因的PCR专化性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害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30个菌株序列都隶属于R. solani AG-3融合群且均具有AG-3融合群所特有的504 bp片段。因此,确定该病害为烟草靶斑病。这是首次从湖北省烟草产区分离鉴定到该病菌。
- 邱梦娟黎妍妍徐婷婷刘涵斐吴辰飞郑露黄俊斌李锡宏
- 关键词:立枯丝核菌病原鉴定菌丝融合群
- 黑龙江省马铃薯黑痣病菌融合群类型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为明确黑龙江省马铃薯黑痣病菌融合群类型和分布情况,采用ITS序列分析法分析了2012~2021年采自黑龙江省10个马铃薯种植区的482份马铃薯黑痣病菌株的融合群类型及频率分布。试验共鉴定出5种融合群,其中344个菌株属于AG-3,出现频率为71.37%;70个菌株属于AG-5,出现频率为14.52%;32个菌株属于AG-2,出现频率为6.64%;34个菌株属于AG-4,出现频率为7.05%;2个菌株属于AG-1,出现频率为0.42%。在AG-2和AG-4融合群中分别鉴定出AG-2-1、AG-2-2ⅢB和AG-2-2Ⅳ以及AG-4-HGI和AG-4-HGII五个融合亚群,出现频率依次为50.00%、6.25%、43.75%和70.59%、29.41%。结合黑龙江省马铃薯种植区域和融合群类型分析,表明AG-3为优势致病融合群,在全省马铃薯主产区均有分布,同时也反映出黑龙江省马铃薯黑痣病菌融合群类型较为复杂。因此,加强对黑痣病菌融合群类型变化的监测,对更好地进行马铃薯黑痣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杨帅郭梅王文重魏琪董学志毛彦芝闵凡祥王玲
- 关键词:马铃薯黑痣病立枯丝核菌融合群
- 贵州烟区靶斑病病原菌的融合群研究与戊唑醇室内毒力测定被引量:6
- 2022年
- 为了准确鉴定贵州烟区靶斑病的病原,明确其融合群划分,初步测定低毒杀菌剂戊唑醇的室内毒力;从贵州开阳暴发靶斑病严重的烟田分离纯化病原菌菌株,开展显微镜形态观察和ITS分子标记测序,进行回接致病力分析,然后根据贵州菌株与参考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融合群划分,最后开展7个浓度的戊唑醇培养基抑制菌丝生长的试验,并根据抑制率计算半致死率(EC_(50));共在贵州开阳烟区获得靶斑病病原菌纯培养菌株15株,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看到菌丝的“T”型分枝结构,菌株长度约700 bp的ITS基因片段与GenBank数据库上的立枯丝核菌参考序列存在高相似性,回接健康烟苗也可以产生症状相似的坏死病斑,贵州菌株全部与融合群AG-3的参考序列聚集在一起,戊唑醇对15株立枯丝核菌菌株的EC_(50)均小于0.003 mg/mL。由此可知,开阳等贵州烟区近年暴发的叶斑类病害确定为靶斑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属于国内大多数烟区报道的融合群AG-3,戊唑醇对其具有良好的防效,可以开展后续大田试验。
- 聂忠扬林松祖庆学饶陈张翼飞康耀文
- 关键词:靶斑病立枯丝核菌融合群戊唑醇
相关作者
- 于金凤

- 作品数:89被引量:470H指数:12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研究主题:小麦 融合群 杀虫剂 禾谷丝核菌 立枯丝核菌
- 周而勋

- 作品数:195被引量:1,019H指数:20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水稻纹枯病菌 炭疽菌 立枯丝核菌 香蕉枯萎病菌 水稻
- 郭庆元

- 作品数:148被引量:1,241H指数:20
-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大豆 向日葵 油菜 生物学特性 立枯丝核菌
- 吴元华

- 作品数:390被引量:2,175H指数:24
-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烟草 嘧肽霉素 烤烟 烟草花叶病毒 PVY
- 杨媚

- 作品数:104被引量:682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水稻纹枯病菌 香蕉枯萎病菌 水稻纹枯病 水稻 立枯丝核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