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73篇“ 菲律宾海“的相关文章
- 菲律宾海板块地壳结构特征:基于地震约束的重力反演
- 2025年
- 为了深入理解菲律宾海板块各地质构造单元的深部结构以及九州-帕劳洋脊地壳特征,利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结合研究区域水深、沉积层厚度及洋壳年龄数据校正变密度沉积层重力效应和热扰动重力效应,并利用KPR上OBS剖面得到的莫霍面深度作为重力反演莫霍面的约束,计算了菲律宾海板块研究区的莫霍面深度及地壳厚度.结果显示菲律宾海板块整体地壳厚度呈现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依次增厚的特征.西菲律宾海盆莫霍面深度在10 km左右,地壳厚度在4 km左右.帕里西维拉海盆地壳厚度平均在7 km左右,大于年老的西菲律宾海盆.九州-帕劳洋脊地壳厚度最厚为14 km,在18°~19°N处厚度为8 km左右,接近帕里西维拉海盆洋壳厚度,不存在局部显著增厚地壳,KPR地壳为弧后岩浆活动改造的洋壳,而非成熟岛弧地壳.
- 黄子强吴招才方银霞许明炬张家岭
-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
- 西菲律宾海盆东部第四纪沉积物磁学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 2025年
- 为深入研究菲律宾海风尘输入对亚洲内陆气候变化的响应,对西菲律宾海盆东部的QYZ01孔柱状样沉积物开展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磁学研究,建立第四纪磁性地层年代框架,探讨第四纪以来沉积物磁学特征指示的亚洲内陆风尘输入、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结果表明,QYZ01孔沉积物的磁性矿物主要为陆源碎屑成因的、低矫顽力的单畴磁铁矿.QYZ01孔岩心记录了从Brunhes正极性时至Matuyama负极性时下部,包括Jaramillo、Olduvai和Réunion正极性亚时.根据沉积速率推算钻孔底部年龄为~2.43 Ma.早、中更新世界线(M/B界线)位于200 cm深度处.环境磁学指标χ_(ARM)/SIRM比值揭示钻孔所在研究区2.43 Ma以来东亚冬季风强度和亚洲内陆风尘输入的整体和阶段性加强,并在2.43~1.86 Ma、1.86~1.0 Ma、1.0~0.5 Ma、0.5~0 Ma四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本研究为深入理解亚洲内陆气候变化和东亚季风演变提供了新的认识.
- 孙军吴怀春吴怀春路晶芳时美楠时美楠王双虞义勇陈晓辉强小科强小科
- 关键词:菲律宾海环境磁学磁性矿物东亚季风
- 西菲律宾海盆加瓜海脊沉没事件与西南琉球俯冲带形成时间探讨
- 2025年
- 通过对加瓜海脊拖网获取得大量珊瑚和浅水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现今水深1506~2880 m的加瓜海脊曾在较长时期内处于浅水环境,而后经历了沉没事件。地形图和地震剖面显示:①加瓜海脊北部俯冲进入琉球构造带;②海脊北部发育的部分生物礁随着俯冲活动埋藏于琉球构造带之下。根据大洋钻探钻井资料(DSDP)综合分析,琉球海沟沉积层序发育时代大致处于早中新世‒第四纪,地层覆盖于加瓜海脊生物礁之上,指示:①从早中新世起,加瓜海脊开始沉没并逐渐脱离浅水环境;②中中新世早期,生物礁逐渐停止生长;③海脊北部的生物礁被海沟沉积物覆盖。本次研究表明,作为菲律宾海板块组成部分的加瓜海脊参与了西南琉球海沟俯冲,而俯冲必然产生沉降,所以加瓜海脊的沉没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进入西南琉球构造带的结果。由此推断,加瓜海脊在早中新世便已开始向西南琉球构造带俯冲,这也应该是西南琉球俯冲带开始形成的时间。西南琉球俯冲带北部的弧前盆地受加瓜海脊俯冲的影响,被分为南澳盆地和东南澳盆地两部分,其形成时间约在中中新世早期。这些地质要素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板块汇合带构造单元次第形成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 高红芳周洋李学杰赵明辉孙美静聂鑫张金鹏周娇罗伟东王哲
- 关键词:菲律宾海板块
- 西菲律宾海起源——来自海底钻孔岩芯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被引量:1
- 2025年
- 已死亡的西菲律宾海是菲律宾海板块上最大的构造单元,然而关于西菲律宾海的起源仍存在争论。本文基于海底浅钻岩芯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西菲律宾海的起源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海底岩芯的93个碎屑锆石年龄范围在2759~31 Ma之间,除了3颗年轻锆石与西菲律宾海盆的新生代海底扩张有关外,>95%的年龄早于新生代,表明大多数碎屑来自更古老的、早先存在的岩石单元,且位于大陆边缘而不是洋内弧。大量元古宙—太古宙碎屑锆石年龄以及Lu-Hf的模式年龄表明存在古老的再循环陆壳物质。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形成环境图解,均显示陆壳来源。锆石年龄谱显示有2532 Ma、2022 Ma、1500 Ma、792 Ma、426 Ma、210 Ma等几个峰值,与冈瓦纳大陆的年龄谱有相似性,表明西菲律宾海(原菲律宾海陆块)可能起源于东冈瓦纳大陆澳大利亚东北边缘。伴随着新特提斯洋打开,原菲律宾海陆块(包括大东海脊区、加瓜海脊、东菲律宾地体、哈马黑拉-卫古地体等)从澳大利亚北缘裂解后快速向北漂移,随后伴随着西菲律宾海盆的打开而发生分裂,裂离的各个部分则位于目前的西菲律宾海北部大东海脊区、西部加瓜海脊、南部哈马黑拉-卫古岛,以及东菲律宾的吕宋-萨马儿-棉兰老东部。该研究为进一步约束东南亚-西太平洋的古板块构造格局及演化提供了证据。
- 侯方辉黄威朱晓青陆凯秦轲李攀峰孙军韩同刚
- 关键词:西菲律宾海海底岩芯同位素年代学
- 菲律宾海夏季仔稚鱼表层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2024年
- 为了探究菲律宾海夏季仔稚鱼表层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2年夏季在菲律宾海(11°N~19°N、129°E~138°E)设置了50个采样站位,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进行表层水平拖网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38159尾,隶属14目21科56种。日间采集优势种为黄鳍金枪鱼和银灰半棱鳀,夜间采集优势种为银灰半棱鳀,昼夜共同优势种为银灰半棱鳀,占采集样本总数的97.05%。各站位仔稚鱼的总平均密度为292.43 ind./1000 m^(3),日间采集的平均密度为17.61 ind./1000 m^(3),夜间采集的平均密度为526.54 ind./1000 m^(3),昼夜密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密度较高的站位主要分布在15°N附近海域,且均为夜间采集。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表明,影响仔稚鱼分布的环境因子从强到弱依次为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优势种银灰半棱鳀的分布主要受SSS和DO的影响。研究表明,菲律宾海夏季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丰富,表层分布不均匀,昼夜分布差异显著。本研究可为菲律宾海渔业资源评估、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吕莉欣赵恒权钟俊生王晓东叶旭昌刘志良
- 关键词:仔稚鱼菲律宾海
- 西太平洋菲律宾海海山区微生物原位富集及其物种多样性分析
- 2024年
- 为了研究海山区微生物对外源有机物输入的响应情况,更好认识海山区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它们在深海碳循环中的作用,本研究以硫粉烷烃混合物(CS)、活性污泥(HX)、几丁质(JDZ)、D型天冬氨酸(D-Asp)、二甲基砜(DMSO2)、聚-β-羟丁酸(PHB)等6种不同有机物为底物,通过深海水体原位定植培养系统,分别在西太平洋菲律宾海的海山山顶(2929 m)和山麓(4707 m)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微生物原位富集培养。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离培养方法,对深海原位富集样品进行了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以及可培养微生物分离鉴定。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6个样品共富集得到属于细菌域的15门27纲61目96科150属200种。不同底物富集样品的细菌物种组成差异较大,表明不同底物选择性富集了特定类群微生物。其中,硫粉烷烃混合物富集样品优势属包括Roseobacter_clade_NAC11-7_lineage属、摩替亚氏菌属(Moritella)等;活性污泥富集样品优势属为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Fusibacter属等;几丁质富集样品优势属为弧菌属(Vibrio);二甲基砜富集样品优势属为假交替单胞菌属、鲁杰氏菌属(Ruegeria)等;D型天冬氨酸富集样品的优势属为假交替单胞菌属;聚-β-羟丁酸富集样品优势属为鲁杰氏菌属、Fusibacter属等。对6个原位富集样品进行平板分离培养,共分离鉴定得到277株可培养细菌,分属于5门8纲19目35科63属92种,其中潜在新种62株和潜在新科5株,表明菲律宾海海山环境蕴含了丰富多样的海洋微生物。它们在深海物质循环中的代谢机制和生态贡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朱栩莹夏静宇李丁曾令宇董纯明王丽萍邵宗泽
-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微生物多样性菲律宾海
- 西菲律宾海乌尔达内塔高原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地幔源区特征
- 自始新世以来,西菲律宾海盆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在西菲律宾海盆形成过程中伴随有大量的板内火山活动,形成大量的板内火山岩。西菲律宾海盆内板内火山岩主要出现在洋底高原。西菲律宾海盆内洋底高原板内火山岩在成因上是否存在相互...
- 陈馨
- 关键词:碱性玄武岩同位素
- 西菲律宾海乌尔达内塔洋底高原火山岩地球化学和地幔源区特征
- 2024年
- 自始新世以来,西菲律宾海板块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在盆地形成过程中伴随有大量板内火山岩形成,板内火山岩主要表现为洋底高原,这些板内火山岩之间的联系一直是研究关注的重点。其中,本哈姆隆起和乌尔达内塔两个洋底高原因其构造位置特殊是研究西菲律宾海盆内板内火山岩相互关系的良好切入点。本次研究对在乌尔达内塔高原获得的10个火山岩样品进行了电子探针矿物分析,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们获得的乌尔达内塔高原火山岩为碱性玄武岩,其地幔归一化微量元素模式具有典型洋岛玄武岩特征;具有较高的(Sm/Yb)_(N)值(1.89~3.92),指示源区可能存在石榴子石。结合前人研究获得的西菲律宾海盆板内火山岩数据,我们发现乌尔达内塔高原碱性玄武岩具有与本哈姆隆起拉斑玄武岩相似的Sr-Nd-Hf同位素组成,但具有明显低的^(206)Pb/^(204)Pb同位素组成;西菲律宾海盆内碱性洋岛玄武岩与拉斑洋岛玄武岩的Sr-Nd-Hf同位素组成范围几乎相同,但铅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异,碱性洋岛玄武岩的铅同位素比值范围更大。西菲律宾盆地形成环境复杂,板内火山岩形成时可能受到盆地扩张作用和地幔柱的影响,我们利用同位素数据模拟了地幔柱与扩张中心相互作用对板内碱性玄武岩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碱性火山岩的低^(206)Pb/^(204)Pb值不能通过与地幔柱有关的富集组分和与海盆扩张作用有关的亏损组分混合实现,表明乌尔达内塔高原碱性火山岩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幔源区,形成时已远离扩张中心,不受扩张作用影响。另一方面,乌尔达内塔高原碱性玄武岩形成时晚于拉斑玄武岩1~2Ma,并且部分熔融程度更低,乌尔达内塔高原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可能分别对应岩浆活动的主要阶段和晚期阶段。因此,我们认为乌尔达内塔高原与本�
- 陈馨张国良
- 关键词:碱性玄武岩同位素
- 菲律宾海夏季仔稚鱼表层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吕莉欣
- 菲律宾海外菲劳权益保护体系探析
- 2024年
-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菲律宾已建立较为完备的海外菲劳权益保护体系。菲律宾重视以法律手段保护海外菲劳权益,确保多方参与保护体系建设和各方有效协调,多渠道保障工作所需资金,并形成较为完整的闭环保护程序。经济发展、国内政治和外交诉求是菲律宾海外菲劳权益保护体系优势形成的主要推动因素。菲律宾海外菲劳权益保护体系建设为其他国家保护海外劳工权益提供了有益启示。
- 夏莉萍王栋
- 关键词:权益保护
相关作者
- 李铁刚

- 作品数:229被引量:957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冲绳海槽 浮游有孔虫 底栖有孔虫 西菲律宾海 全新世
- 徐兆凯

- 作品数:58被引量:359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东菲律宾海 沉积物 西菲律宾海 碳循环 沉积物来源
- 李安春

- 作品数:188被引量:1,536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东海内陆架 冲绳海槽 表层沉积物 粒度 沉积物
- 石学法

- 作品数:433被引量:2,461H指数:27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表层沉积物 沉积物 富钴结壳 南黄海 热液区
- 孟庆勇

- 作品数:27被引量:185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东菲律宾海 沉积物 稀土元素 环境磁学 表层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