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9篇“ 茎秆形态“的相关文章
两品种小麦间、混播对其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2024年
为明确间、混播对冬小麦抗倒伏的影响,本试验以山农20(SN20)和山农优麦2号(YM2)为材料,设置常规条播(单播)及二者隔行间播(SN20//YM2,1∶1)和等量混播(SN20×YM2,1∶1)3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品种间抗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征及基部第二节间抗折力等的差异,并进行品种、种植方式及二者互作对小麦抗倒伏性状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间、混播较单播可显著降低小麦重心高度、株高,显著增加第二节间茎粗、壁厚、抗折力以及抗倒伏指数,尤以混播表现最好,但与间播整体上差异不显著;种植方式对第二节间壁厚、抗折力以及抗倒伏指数影响最大。混播方式下,YM2灌浆期和成熟期的抗倒伏指数最大,相比于单、间播分别显著增加54.50%、10.89%和65.77%、30.22%。综上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间、混播可降低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增加基部第二节间茎粗、壁厚和抗折力,有效提升小麦抗倒伏指数,从而降低冬小麦倒伏风险,促进抗逆稳产。该结论可为山东省冬小麦高产稳产和抗倒伏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姜福腾汲丽莎骆永丽
关键词:小麦抗折力
密度和钾肥及其互作对小麦茎秆形态特征与抗倒性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索安徽沿淮地区小麦品种对种植密度及钾肥的响应。方法:以‘华成3366’为材料,设置2个种植密度(240万株/hm^(2)、300万株/hm^(2))和3个钾肥水平(60、120、180 kg/hm^(2))二因素裂区试验,对其株高、重心高度、基部第2节形态特征及内含物、茎秆机械强度及抗倒伏指数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在D_(2)水平下小麦的株高、重心高和节间长较D_(1)水平下有所增加,分别增加3.92、2.29、0.58 cm。在D_(2)水平下的节间直径、节间壁厚、节间干质量、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以及节间针刺力和节间抗折力较D_(1)有所减少,导致茎粗系数、节间充实度、抗倒伏指数降低,分别降低0.04、3.21 g/mm^(2)、0.08。在K_(1)水平下小麦株高、重心高、节间长较K_(2)、K_(3)水平下有所增加。在K_(1)水平下小麦节间直径、节间壁厚、节间干质量、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以及节间针刺力和节间抗折力较K_(2)、K_(3)水平下有所减少,导致茎粗系数、节间充实度、抗倒伏指数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重心高与抗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节间壁厚、纤维素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本试验条件下,随着钾肥水平的提高,小麦茎粗系数、节间直径和节间干质量增加,进而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因此可通过增加钾肥施用量提高小麦抗倒伏性能。
陶庭余王荣圆魏鹏闫素辉李文阳
关键词:小麦钾肥茎秆抗倒伏
弱光下烯效唑对杂交籼稻茎秆形态、解剖特征和抗倒伏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研究弱光胁迫下外源喷施烯效唑对杂交籼稻植株内源激素、茎秆解剖和形态特征及抗倒伏性的调控效应,为四川盆地弱光环境下杂交籼稻丰产稳产及应急化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于2018—2019年,以四川盆地主推品种渝香203(三系杂交籼稻)和C两优华占(两系杂交籼稻)为材料,设置光照、烯效唑和品种的三因子互作大田裂裂区试验,遮阴为主区,设置正常光照(NL)和遮阴处理(S,遮光率为50%);以叶面喷施烯效唑为副区,设置烯效唑溶液梯度分别为0(U0)、40 mg·L^(-1)(U40)和80 mg·L^(-1)(U80),以品种为副副区,分别为渝香203和C两优华占,比较不同处理茎秆倒伏指数,并从茎秆形态、解剖结构和内源激素等方面剖析植株抗倒伏性差异的原因。【结果】遮阴和烯效唑对两杂交籼稻品种茎秆形态解剖结构、内源激素和抗倒伏性均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较正常光照,遮阴处理显著提高杂交籼稻茎秆倒伏指数,归因于折断弯矩显著降低,尽管弯曲力矩亦显著降低,品种渝香203差异较明显。基节横切面茎秆机械组织、大小维管束面积显著降低,纵切面茎秆细胞宽度减小,导致细胞长宽比增加,茎壁厚度减小,从而显著降低了遮阴胁迫下茎秆机械强度。遮阴下,烯效唑处理显著降低杂交籼稻茎秆倒伏指数,归因于弯矩力矩显著降低及折断弯矩显著提高,渝香203变幅较大。一方面,烯效唑处理通过缩短基部节间长度,进而降低株高和重心高,使得弯曲力矩降低;节间形态建成期内源GA1+3和IAA含量减少,使得细胞长度和长宽比降低,是基部节间长度缩短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烯效唑提高了内源Z+ZR和IP+IPA含量,细胞变小且排列致密,机械组织细胞层数和维管束鞘细胞数量增加,使得大、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机械组织厚度增大,进而提高了茎秆折断弯矩。相关分析表明,细胞长度、�
张巫军段秀建李茂瑜罗夏刘强明唐永群李经勇姚雄
关键词:杂交籼稻遮阴烯效唑抗倒伏
叶面喷施硅肥对沿海滩涂水稻茎秆形态、力学性状、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
2024年
为明晰喷施硅肥对沿海滩涂水稻茎秆形态、力学性状、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选取海洋院1号(V1)和南粳5055(V2)为试验材料,设置12种处理,即清水处理(CK)、矿源HA络合硅肥(T1)、糖醇硅肥(T2)、高活性离子态液体硅肥(T3)、液体硅锌肥(T4)、自制硅肥(T5),每种硅肥设置2个喷施模式:喷施2次,于分蘖期和拔节抽穗期施肥;喷施3次,前2次同前,第3次于灌浆期追加施肥。结果表明:1)喷施硅肥能降低水稻株高和节间长度,提高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和抗折力,进而提升茎秆抗倒伏能力,V1喷施T4和T5抗折力较大,倒伏指数较低,而V2喷施T3和T5显示抗倒伏能力较强,且2个品种均表现出喷施3次比2次效果好。2)喷施硅肥能显著提升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CK相比,V1喷施2次和3次T1,水稻产量增幅分别为3.02%、5.13%,T2产量增幅分别为5.05%、7.58%,T3产量增幅分别为2.03%、2.26%,T4产量增幅分别为6.20%、8.44%,T5产量增幅分别为4.88%、9.47%;V2喷施2次和3次T1,水稻产量增幅分别为8.57%、9.46%,T2产量增幅分别为3.48%、3.62%,T3产量增幅分别为6.08%、8.28%,T4产量增幅分别为4.02%、5.12%,T5产量增幅分别为2.97%、3.18%。产量增加主要由穗数和穗实粒数共同影响,其中穗实粒数影响较大;喷施3次比2次产量增幅提高,主要是在灌浆期喷施硅肥提高了千粒质量和结实率。3)喷施硅肥降低了水稻穗长并提高了着粒密度、单穴产量和生物量,V1喷施2次和3次T4的单穴产量最高,而V2表现出T1最高,且喷施3次效果优于2次,2个品种的收获指数均有小幅提升但无统计学意义。4)喷施硅肥对滩涂水稻一二次枝梗性状的影响因品种不同具有差异性,特别是提高了二次枝梗数、总粒数和实粒数,V1喷施T5效果较好,V2喷施T2肥效较高。综上,不同硅肥对不同品种水稻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喷施T5对于二者提升抗倒伏能力效果均最好,同时使V1显著增产,而V2�
车飞伟崔士友陈澎军韩继军张瑞
关键词:力学性状抗倒伏
茎秆形态性状和产量构成因子对高产型水稻品种抗倒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阐明茎秆形态性状和产量构成因子对高产型水稻品种抗倒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5个高产型杂交水稻为材料,调查株高等11个茎秆形态性状和有效穗等4个产量构成因子,以倒伏指数评价抗倒性,分析茎秆形态性状和产量构成因子与供试材料抗倒性的相关性。结果:倒伏指数与供试水稻材料基部第二伸长节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与第二伸长节茎粗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构成因子无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基部第二伸长节越短、茎越粗的高产型水稻品种抗倒能力越强,为抗倒伏水稻品种培育指明方向。
陈秀英黄乾龙李贤勇王楚桃欧阳杰朱子超何永歆蒋刚管玉圣熊英黄桃翠
关键词:产量构成因子抗倒性
小麦抗倒伏茎秆形态指标及QTL分析被引量:7
2023年
为明确小麦茎秆基部第2节形态及结构特征与抗倒伏关系,发掘抗倒伏关键茎秆形态指标及数量性状基因座位点(QTL)。以120份RILs家系为研究材料,分别测定2020,2021年茎秆强度及基部第2节间长度、茎粗、壁厚、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等指标,开展多元回归分析,并结合55K SNP芯片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强度与基部第2节间茎粗和壁厚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P<0.05),与基部第2节间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基部第2节间纤维素含量是影响小麦茎秆强度的关键指标。基于55K芯片关联分析结果,在1A、1D、2B、2D、4D、5A、5B、5D和7B等染色体上共检测到19个与茎秆性状相关的QTLs,解释了7.67%~65.33%的表型变异。在1D染色体上,与标记AX-110771095和AX-109431570连锁的QTL位点同时控制基部第2节间长、壁厚及纤维素含量3个性状,解释了7.96%~10.76%的表型贡献率。
汪涛张毅赵晓雪陈璨司红起马传喜卢杰
关键词:小麦茎秆强度QTL定位倒伏
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及其抗倒伏能力的调控效应
2023年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及其抗倒伏能力的调控作用,在滴灌条件下,以小麦‘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处理M_(1)(525×10^(4)株/hm^(2)),M_(2)(600×10^(4)株/hm^(2)),M_(3)(675×10^(4)株/hm^(2)),M4(750×10^(4)株/hm^(2))。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株高、基部第二节间茎粗、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等表观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调节小麦茎秆形态特征以及提升小麦的抗倒伏能力;M_(2)处理小麦的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最大,且产量最高,达10300.75 kg/hm^(2),分别显著高于M_(1)、M4处理6.92%、20.59%(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为600×10^(4)株/hm^(2)(M_(2)处理)时,冬小麦抗倒伏能力强,籽粒产量高。
徐珊
关键词:种植密度抗倒伏
水直播稻与插秧稻群体茎秆形态差异分析
2022年
为了明确寒地稻作区水直播稻地上茎秆形态的变化,本研究对适合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栽培的1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插秧和水直播两种栽培技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栽培方式造成水稻生长过程中群体竞争压力不同,最终影响稻株茎秆外观和各节位的形态。水直播稻因竞争生长,株高高于插秧稻,且茎秆变细,茎秆第三、四节位平均长度显著大于插秧稻,是造成生产中发生茎秆折断性倒伏的不利指标;相对于插秧方式,水直播对茎秆第二和第三节粗产生显著影响,节粗变细;水直播稻节间粗相对插秧稻下降,其中第四节间下降达极显著水平;第四节的节与节间粗直径比显著高于插秧稻,是增强抗折性的有利指标。
赵海新
关键词:水稻水直播插秧茎秆
胡麻品种(系)茎秆形态特征与抗倒伏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以国内生产上表现优良的15个胡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胡麻品种茎秆形态特征和茎基部的抗折力对倒伏发生情况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各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15个品种可分为三大类;不同类别间单株结果数、单果粒数、小区产量、茎粗、茎基部抗折力、秆型指数以及弯曲力矩、折断弯矩均存在显著差异;茎粗、秆型指数、抗折力、折断弯矩与倒伏指数均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价胡麻抗倒伏性能的具体指标。F074-1、伊亚6号、冀张亚1号、晋亚14号和陇亚13号抗倒能力强,产量较高,可在晋北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吴瑞香杨建春王利琴郭秀娟何霞
关键词:胡麻茎秆特性倒伏指数
集束丸粒化种子直播对水稻茎秆形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为了明确水稻集束丸粒化种子直播群体的特点,本研究采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制的集束种子配方生产的水稻集束丸粒化种子为试材,调查集束种子和裸籽直播对水稻茎秆形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裸籽直播,集束丸粒化种子直播群体茎秆第1、2节间显著伸长;第3、4节间长显著和极显著缩短,群体的株高降低;节间直径和节直径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并且由上至下幅度呈递增趋势。集束种子直播群体有效分蘖穗数、穗颖花数、穗实粒数、千粒重显著增加,同时空粒数和空秕率亦有所增加。使用集束种子直播显著和极显著地促进了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发育,二次枝梗发育优势更加显著。集束种子直播田,种子播量可节约55%左右,成苗率达95%左右,抗稻瘟病和抗倒伏性均大幅度提高。群体茎数动态曲线表明,集束种子直播群体平均穴茎数和平方米茎数呈更加合理的动态规律,且有效穗率显著提高。中后期株高增速相对裸籽直播明显下降,表明集束种子直播群体竞争性生长压力较低,可改善群体内部竞争环境,对提升产量具有绝对的优势。
赵海新蔡永盛杜晓东陈书强张志强黄晓群李想潘国君
关键词:水稻丸粒化种子直播

相关作者

张巫军
作品数:89被引量:339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再生稻 杂交水稻 抗倒伏 选育
董志强
作品数:248被引量:1,963H指数:25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冬小麦 夏玉米 抗倒伏 春玉米
唐永群
作品数:173被引量:437H指数:12
供职机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杂交水稻 水稻 再生稻 选育 不育系
姚雄
作品数:150被引量:332H指数:12
供职机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杂交水稻 再生稻 选育 栽培技术
李经勇
作品数:197被引量:493H指数:12
供职机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杂交水稻 再生稻 选育 不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