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31篇“ 自然衰减“的相关文章
地浸铀矿山终采区地下水中铀的自然衰减数值模拟预测
2025年
地浸铀矿山终采区地下水环境修复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对地浸终采区地下水U浓度的长期变化情况尚不清楚。综合利用野外调查及数值模拟方法,以中国北方某“CO_(2)+O_(2)”地浸铀矿山典型终采区为研究对象,在识别终采区地下水U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定量预测了不同时间地下水中U的自然衰减趋势,量化了U浓度在较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终采区地下水中ρ(U)为0.273~5.24 mg/L,ρ(U)低于2.5 mg/L的取样点占比为64%;在地浸铀矿山终采后,地下水流向趋向于区域地下水的流向;当不考虑U自然衰减作用时,地下水中U在终采100年时可迁移至下游167 m处,预测迁移距离较保守;当考虑U的自然衰减作用时,终采100年时U的迁移距离仅为42 m,采区内地下水中的ρ(U)由模拟初始条件设置的2.5 mg/L降至1.0 mg/L。自然衰减作用可降低地浸终采区地下水中U的迁移距离和浓度水平,监控自然衰减技术(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MNA)可作为未来地浸铀矿山地下水修复的备选方案。
杨冰孟童张昊岩连国玺李梦姣
关键词:地下水数值模拟
石油烃自然衰减模式在调查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2025年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有机物污染的自然衰减情况,很多国家都针对有机污染物搭建了解析模型。本文以石油烃自然衰减模式为基础,探索了其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发现,使用BIOSCREEN对石油烃的自然衰减过程进行模拟,可以辅助预测整个修复过程时间以及扩散范围,帮助掌控修复过程。
丁婵媛
关键词:石油烃有机物污染
以监测自然衰减为恢复方案的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以监测自然衰减为恢复方案的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方法。通过建立监测自然衰减及强化自然衰减数值模拟模型,探究自然条件以及不同强化措施下受污染土壤地下水的恢复规律和效果,获取模型输入样本集;基于模型输入...
杨永奎王语姝赵文耿宏志赵林赵丹王凯霖佟雪娇金奇
一种六价铬污染地下水的监测自然衰减技术方法
本发明涉及监测自然衰减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六价铬污染地下水的监测自然衰减技术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判断六价铬地下水污染地块是否适合采用监测自然衰减技术;若适合,则更新地块概念模型并进行模拟分析,综合多种可行性评估因素,判断...
牛浩博康阳陈晓雪赵航杨光娄伟殷乐宜李来顺李星
基于碳排放的石化场地气相自然衰减定量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使用动态通量箱法测量CO_(2)通量,对某石化场地污染源区的轻非水相液体(LNAPL)自然衰减速率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在污染区10万m^(2)的面积内,石油烃生物降解产生的CO_(2)空间平均通量为0.59μmol/(m^(2)·s),对应的LNAPL自然衰减速率为31.1t石油烃/a,测量值在其他场地报道的自然衰减速率范围内.这一结果表明污染源区存在活跃的石油烃自然衰减过程.LNAPL自然衰减速率受温度和气压的影响,因此如需获得更精准的年平均自然衰减速率,需要进行季节性测量.本场地一年自然衰减的碳排放量为85t,达到了某农药厂风险管控5a碳排放量的19%,由自然衰减造成的碳排放量应加入到污染场地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中.本研究结果可为自然衰减速率评估以及碳排放核算提供参考.
关俊杰熊峰蒋雨乔建平马志远黄杰锐万雨若李正芳林梦源包育文闫京瑞费文博马杰
关键词:污染场地轻非水相液体石油
关于地下水中氯代烃污染监测自然衰减的研究
2024年
监测自然衰减技术(MNA)作为地下水修复的一种可选方法已得到普遍认可,应用监测自然衰减技术之前须进行自然衰减有效性评价。本文针对地下水氯代烃污染修复用的监测自然衰减进行了实验室小试研究,以四氯化碳等氯代烃污染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监测自然衰减研究。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监测数据对比,分析监测自然衰减对氯代烃衰减的效果,其中四氯化碳衰减效果最佳,四氯乙烯等氯代烃衰减效果较好,低浓度的以四氯化碳为主的氯代烃污染场地可以采用监测自然衰减的修复技术进行修复。
严冬冬柳鸿明徐从海黄永军朱晓蕾
关键词:微生物降解地下水氯代烃四氯化碳
某石油烃污染区域土壤自然衰减恢复效果研究
2024年
以干旱区石油开采油井突发复杂状况导致的石油烃污染土壤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石油烃污染区域面积较大,主要是天然牧草地。在不扰动区域天然植被生态系统的情况下,通过土壤石油烃自然衰减效果监测研究,结果显示:经过2年的自然恢复期,污染区域土壤中石油烃浓度超过对照点基线水平值的面积由原85.6%下降至56.8%,石油烃浓度降解率范围可达到27%~99%。表明土壤污染面积较大、石油烃污染物浓度未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时,自然衰减成为土壤污染物恢复的最佳措施。
娜孜拉·扎曼别克吴智慧张琳塔勒哈尔·库尔曼别克胡潇涵
关键词:石油烃污染土壤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土壤中赤霉酸自然衰减规律研究
2024年
作为一种施用范围广、用量大的微毒农药,赤霉酸(GA3)的高溶解度会造成其在土壤中的弱吸附和强迁移并伴随强烈的自然衰减,且受到间歇性灌溉过程中变化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土壤中GA3的自然衰减规律。通过设置10%、20%、30%的3种土壤含水率,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GA3的自然衰减规律,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对GA3自然衰减过程的影响,定性识别了GA3自然衰减产物。结果表明:(1)实验结束(34 d)时初始含水率为10%、20%和30%的灭菌组和未灭菌组土壤中GA3的自然衰减率分别为87.77%、89.70%、90.70%和87.70%、94.47%、95.87%,其自然衰减半衰期分别为12.38,12.16,12.60d和8.56,6.80,7.07d;(2)含水率对灭菌组土壤GA3的自然衰减速率无显著影响,未灭菌组在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GA3自然衰减速率有差异(20%土壤含水率最大);(3)在水解作用的基础上,土壤微生物降解进一步促进了GA3的自然衰减,且生物降解贡献率为39.62%±7.58%;(4)GA3主要自然衰减产物为异构赤霉酸与赤霉烯酸(其中异构赤霉酸占比更大),未来需要进一步关注GA3自然衰减产物在环境中的生物毒性与环境风险。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农业生产过程土壤中GA3的环境行为,并为其环境毒性及潜在风险评估与管控提供数据支撑。
李京芳胡晓蕾陈亮
关键词:赤霉酸土壤自然衰减水解作用生物降解含水率
地下水中氯苯类污染物的自然衰减微生物响应被引量:1
2024年
监控自然衰减技术作为多相抽提措施后的绿色联合修复技术,在氯苯类污染物地下水修复工程案例中存在空白,其修复效果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以氯苯类污染场地地下水多相抽提后污染源727 d的自然衰减监控为基础,从实际工程案例的角度出发,评价氯苯类污染物的自然衰减能力,探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衰减的727d中,浅层地下水中1,2-二氯苯、1,4-二氯苯的质量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不符合一阶衰减模型;在416 d时,1,2-二氯苯、1,4-二氯苯在脱氯菌的作用下向氯苯转化;在529 d时,存在氯苯向苯的脱氯转化。在中试开展前,场地内地下水中可能的脱氯降解菌属以Desulfomonile、Geobacter、Deha-lobacter、Desulfovibrio为主,中试后416 d优势菌属转变为Pseudomonas,到727 d转变为Dehalogenimonas、Pseudomonas、Desulfovi-brio。二氯苯降解至一氯苯阶段,需要更多的脱氯菌参与,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一氯苯降解至苯阶段,群落结构更接近无污染状态,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中试后416 d内细菌群落结构向有氧菌转化,416 d后向厌氧菌转化。该研究可为氯苯类污染地下水经济、绿色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张婉莹李青青张施阳张施阳郭琳杨洁
关键词:地下水修复自然衰减
水环境中磺胺类抗生素的自然衰减过程及相关监测方法
2024年
磺胺类药物作为抗生素的一种,在医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可能会导致其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并进一步导致抗药性基因的传播。目前已经有磺胺类药物在水体中检出,这表明其具有持续性,更加突出了解其在水体中自然衰减过程的重要性。本文综述了水体中磺胺类药物的自然衰减过程,特别是生物降解评估。着重评估了生物降解的特征及影响生物降解的各项参数,并总结了磺胺类抗生素在自然衰减过程中的检测手段,为评估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传播并提出相关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张怡人任雷刘洋
关键词:磺胺类药物自然衰减生物降解

相关作者

赵勇胜
作品数:242被引量:1,414H指数:19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研究主题:地下水 渗滤液 垃圾渗滤液 地下水污染 包气带
宁卓
作品数:44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下水 自然衰减 石油污染 土壤 微生物作用
张敏
作品数:333被引量:1,308H指数:19
供职机构: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冬青 组培苗 污染场地 地下水 构树
陈余道
作品数:150被引量:580H指数:14
供职机构:桂林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地下水 BTEX 硝酸盐 反硝化 乙醇
马杰
作品数:30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研究主题:污染场地 地块 自然衰减 风险评估 地下水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