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28篇“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相关文章
- 自然疫源性疾病
- 本书系统论述了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禽流感、尼帕病毒病、新型克-雅氏病等。每种疾病都从历史、病原学、流行病学、预防与控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予以阐述。
- 唐家琪主编
- 关键词:传染病自然疫源地
- 《自然疫源性疾病》
- 2005年
- 《自然疫源性疾病》
- 2005年
- 自然疫源性疾病调查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
- 2024年
- 自然疫源性疾病(NFD)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高致死率,逐渐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关注焦点。受当前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其发病率不断增加,对人类健康及社会安全造成的危害进一步加深。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查,以控制其发生和流行。而NFD的调查研究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领域,涉及诸多学科的交叉,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等技术和方法被广泛应用,未来跨学科、跨平台整合运用将是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以期为该类传染病的快速、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买力哈吧·白克力张艺严热米拉·吐尔洪阿扎提·热合木肖吾开提·塞麦提王启果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疾病地理信息系统
- 西藏自治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状况与防控策略
- 2024年
- 对西藏自治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状况、病原体、传播途径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西藏自治区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和数据,对西藏自治区包括包虫病、鼠疫、贾第虫病和布鲁菌病等主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状况进行总结。同时,分析了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分布、主要传播途径和防控策略。文献展现西藏自治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多样化且流行情况复杂,人畜共患病在农牧区广泛流行。因此,针对西藏自治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策略,应加强病原体的监测与控制,改善环境与个人卫生,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及预防知识。同时,需健全预警机制并建立早期预防控制策略。有效的综合措施将有助于降低疾病发病率,保障当地人民的健康与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 周辉芳谢英孙殿兴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防控策略
- 塔里木盆地及其邻近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调查研究进展
- 2024年
-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类无需依靠人类即能在自然界中持续流行的传染病,自然疫源地即是指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区域。旱獭、鼠类、蜱类和蚤类等多种疫源动物和传播媒介广泛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及其邻近地区[1],历史上该地区曾发生过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如鼠疫、蜱传回归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流行性斑疹伤寒等[2]。
- 王启果麦迪娜·肖开提麦迪娜·肖开提罗勇军王希江古丽阿依·包开西王信惠牟文婷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地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原体传播媒介
- 2011—2020年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趋势Joinpoint回归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分析我国2011—2020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为部队驻训做好自然疫源性疾病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我国2011—2020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年发病率数据资料进行拟合,分析我国2011—2020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2011—2020年我国报告的15种法定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布鲁杆菌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病死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狂犬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2011—2020年我国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逐年上升(t_(鼠疫)=2.4、t_(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4.3,P<0.05),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t_(狂犬病)=-30.7、t_(钩端螺旋体病)=-2.9、t_(疟疾)=-2.9,P<0.05);血吸虫病发病率2015年前逐年上升,之后逐年下降(t_(2011—2015)=9.9、t_(2015—2020)=-9.8,P<0.05);2017年前斑疹伤寒发病率逐年下降(t_(2011—2017)=-10.1,P<0.05)、包虫病发病率逐年上升(t_(2011—2017)=3.5,P<0.05)。结论2011—2020年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依然严峻,提示重点人群特别是部队官兵进驻自然疫源地时应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 刘聪敏徐孟川高秋菊陶维光袁阳吕颖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发病率
- 一种用于检测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核酸、试剂盒及微流控芯片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核酸、试剂盒及微流控芯片,核酸包括检测森林脑炎病毒和/或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引物对和探针。还提供分别包被有用于检测森林脑炎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微流控芯片。本发...
- 贾继民段蕾董路宁杜子玥
- 2011-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21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无甲类鼠疫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7种218例,年均发病率为1.40/10万,死亡10例,病死率为4.59%,年均死亡率为0.06/10万,10例死亡病例均为狂犬病,2011-2017年发病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35.44,P<0.05),2018-2021年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17.86,P<0.05)。7种病种按照发病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布鲁菌病、疟疾、狂犬病、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血吸虫。21个街乡或地区有病例报告,以农村地区为主,每年3-9月为发病高峰,占73.39%。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90.66,P<0.05),以40~<70岁年龄组发病为主,占71.56%%;农民病例数最多,占40.83%。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3种4例,平均发病率为0.10/10万。结论2011-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发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主要以本地布鲁菌病和输入性疟疾为主。应加强联防联控、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等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 陈立新张建明杨玉清朴锦龙白连军赵春艳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虫媒传染病
- 2013—2022年宜昌市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控策略
- 2024年
-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湖北省宜昌市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3—2022年宜昌市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虫媒传染病的监测数据,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22年宜昌市共报告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虫媒传染病9种31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78/10万;报告死亡49例,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12/10万。报告发病数较多的病种主要为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和登革热,其中疟疾和登革热均为输入性病例。1月和5—7月为发病高峰,14个县(市、区)均有病例发生,西陵区报告疟疾和当阳市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最多。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153.291,P<0.001)。35~55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8.36%。结论 宜昌市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虫媒传染病发病趋势总体平稳,主要以输入性疟疾和本地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为主,防控策略为加强病例和虫媒监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加强对外出务工、旅游人员的防病知识宣传;针对性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虫媒孳生场所清理。
- 易勇赵鑫张皓刘建华魏婷李慧甫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疾病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
相关作者
- 曹务春

- 作品数:281被引量:1,785H指数:23
- 供职机构:军事科学院
-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汉坦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 宿主动物 莱姆病螺旋体
- 卢登明

- 作品数:39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防疫队
- 研究主题:血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血清抗体调查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血清抗体
- 张丽娟

- 作品数:115被引量:475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 研究主题:无形体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病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家畜
- 吴光华

- 作品数:186被引量:812H指数:17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流行性出血热 恙螨 恙虫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 革螨
- 丛显斌

- 作品数:90被引量:39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鼠疫 鼠疫菌 青藏铁路沿线 鼠疫自然疫源地 疫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