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94 篇“ 自杀死亡 “的相关文章
2017—2022年荆州市农村居民自杀 死亡 率趋势变化及疾病负担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2017—2022年荆州市农村居民自杀 死亡 率变化和疾病负担,为荆州市农村自杀 干预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对2017—2022年荆州市农村自杀 死亡 个案资料及常住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自杀 死亡 率、早死寿命损失年(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不同性别间死亡 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自杀 死亡 率的变化趋势采用趋势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Join 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对自杀 死亡 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2017—2022年荆州市农村居民男性、女性与合计自杀 死亡 率以年均6.03%、5.96%和6.00%的速度上升,P值均小于0.05。10~24岁组人群自杀 死亡 率呈上升趋势,APC为14.41%,χ^(2)_(趋势)=2.45,P=0.014。65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杀 构成比占70%以上。杀虫剂中毒和悬吊自杀 方式比重最大,悬吊、淹溺、从高处跳下、非杀虫剂中毒的自杀 死亡 率分别以年均11.54%、12.94%、14.36%和31.08%的速度上升,P值均小于0.05。2017—2022年荆州市农村因自杀 导致的AYLL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女性AYLL较男性AYLL高1.02岁。结论2017—2022年荆州市农村自杀 死亡 率呈上升趋势,其中10~24岁组人群自杀 死亡 率上升较快,老年人群是自杀 发生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农村青少年及老年人自杀 预防控制工作。 颜杰 孙春 肖瑶关键词:自杀死亡 平均减寿年数 2016-2022年深圳市某区自杀 死亡 流行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 2025年 目的了解2016-2022年深圳市某区自杀 死亡 流行特征及疾病负担情况。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死因监测系统。采用死亡 率、标化死亡 率及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PYLLR)、标化减寿率(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s rate,SPYLLR)等指标描述自杀 死亡 及减寿特征。运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结果2016年某区自杀 死亡 率与标化死亡 率分别为2.71/10万与3.29/10万,2022年自杀 死亡 率与标化死亡 率分别为5.39/10万与7.74/10万,2016年与2022年的自杀 死亡 率与标化死亡 率APC分别为11.26%(t=4.16,P<0.05)与15.24%(t=7.90,P<0.05)。2016—2022年该区男性年均自杀 死亡 率高于女性(χ2=81.06,P<0.05)。自杀 死亡 率在10岁后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15~19岁达到小高峰,之后保持相对较低水平,40岁后逐渐上升,65岁后快速上升,直至85岁回落。2016年AYLL、PYLLR、SPYLLR分别为47.56年、1.27‰、1.20‰,2022年AYLL、PYLLR、SPYLLR分别为46.49年、2.45‰、2.68‰,PYLLR、SPYLLR均呈上升变化趋势(t值分别为3.52、4.98,P<0.05)。结论2016—2022年深圳市某区自杀 死亡 率呈缓慢上升趋势,造成的疾病负担逐渐加重;男性、15~19岁及65岁以上居民是该区自杀 发生的重点人群,提示我们应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加强自杀 干预和监测工作,降低自杀 死亡 率。 李静 刘金凤 陈亿雄 张晟 李苑 李淑珍关键词:自杀 死亡率 疾病负担 艾滋病患者自杀 死亡 个案报道 2025年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出现延长了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people living wiIh HIV/AIDs,PLWH)的寿命,但是该人群的自杀 风险仍然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自杀 成为艾滋病患者主要的死亡 原因[1]。我国关注艾滋病患者自杀 行为的既往研究主要是针对自杀 意念及自杀 未遂,极少报道自杀 死亡 。本文回顾总结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1例艾滋病患者住院期间自杀 死亡 的经验教训,提出不能过度依赖主观性的评估资料,注意甄别患者是否存在为了满足社会性期望而隐瞒真实体验和意愿。应从心理、生理、社会等多维视角客观评估患者,探寻自杀 发生的高危风险因素以及因素间作用机制,促进精准化干预。 王芳 覃晓婕关键词:自杀 2016—2021年四川省自杀 死亡 率及疾病负担趋势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2016—2021年四川省居民自杀 死亡 率及疾病负担变化,为开展自杀 预防提供建议。方法采用SAS 9.4软件计算死亡 率、标化死亡 率、早死寿命损失年(YLL)、平均寿命损失年(AYLL)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趋势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结果2016、2021年四川省自杀 死亡 率与标化死亡 率分别为7.44/10万与6.65/10万、7.35/10万与6.14/10万,2016—2021年死亡 率与标化死亡 率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2018—2021年有明显上升趋势(APC=5.57%,t=6.668,P=0.022)。男性历年自杀 死亡 率高于女性,男、女性自杀 死亡 率和标化死亡 率变化趋势同总体,先下降后上升,上升有统计学意义。2016—2021年农村地区历年自杀 死亡 率均高于城市,城乡历年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自杀 死亡 率9岁后即有发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5~<15岁组自杀 死亡 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65岁组在2016—2021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4.23%,t=-5.927,P=0.004)。2016、2021年四川省自杀 导致的YLL率与AYLL分别为2.67‰与35.85年、2.64‰与35.86年,2018—2021年YLL率和AYLL有明显上升趋势。YLL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城市AYLL高于农村,农村AYLL先下降后上升,2018—2021年有上升趋势(APC=1.54%,t=4.979,P=0.038),其余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川省自杀 死亡 率较高,导致的疾病负担重,男性、农村居民、城市低年龄组是自杀 发生的重点人群,应重视这些人群的预防控制。 曾晶 祁冰洁 袁建国 常晓宇 周静 邓颖关键词:自杀 死亡率 2010-2020年中国居民自杀 死亡 趋势及预测分析 2024年 目的描述2010-2020年中国居民自杀 死亡 情况及流行特征,并进行预测分析,为减少我国居民自杀 死亡 状况制定总体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中提取2010-2020年自杀 死亡 数据,利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和GM(1,1)灰色预测模型,分析2010-2020年自杀 死亡 率的趋势,并预测分析2021-2030年自杀 死亡 率。结果2010-2020年中国居民自杀 死亡 率从8.30/10万下降至6.46/10万,平均年度下降3.06%,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3,P<0.05)。其中,男性死亡 率高于女性,农村死亡 率高于城市,男性、女性及城乡居民死亡 率与总死亡 率趋势一致,均呈下降趋势(AAPC=-2.38%、-3.99%、-2.15%、-3.43%,P<0.05);中国居民5~<10岁死亡 率呈下降趋势(AAPC=-14.29%),10~<15岁年龄段自杀 死亡 率呈上升趋势(AAPC=4.86%),25~<50岁、55~<60岁、≥70岁年龄段死亡 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3.09%、-4.23%、-5.41%、-7.91%、-5.07%、-3.75%、-3.59%、-5.01%、-5.31%、-7.08%、-13.98%,P<0.05)。预测2021-2030年我国居民自杀 死亡 率将呈持续下降趋势,预估2030年总自杀 死亡 率降至4.56/10万,男性死亡 率降至5.86/10万,女性死亡 率降至3.30/10万。结论尽管我国自杀 死亡 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给我国带来了较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同时,男性和农村居民的死亡 率依旧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应重视自杀 的防范管理,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自杀 事件的发生,降低自杀 事件的死亡 率。 赵莹莹 谭晓敏 廖紫萱 孙晓翠 易法令关键词:自杀 死亡率 泛道德主义社会视角下“人肉搜索”致人自杀 死亡 的刑法评价 2024年 互联网“人肉搜索”由来已久,而对其致人自杀 死亡 结果的刑法评价却争议不断。基于泛道德主义社会的基本视角,通过群体极化理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以及符号暴力理论,反思“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行为的原理,发现该行为产生的“暴力”本质在于道德话语权力关系下被害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以刑法教义学的视角观之,在“人肉搜索”致人自杀 死亡 的全流程中,参与者依其介入时机和行为性质有主次之分,其实行行为之心态为故意,侵害客体为被害人的名誉权、个人信息权、健康权甚至生命权。然而,在互联网技术与泛道德主义双重力量的异化下,该行为对被害人的实质风险在于剥夺了其作为道德主体参与公共事务和继续正常生活的资格和自由,进而导致自杀 死亡 的结果。鉴于当前立法无法完整评价这一行为及其结果,应当在排除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参与者的刑事责任后,依照“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行为的原理机制,设立单独罪名予以处罚与治理。 郭旨龙 许浩然关键词:泛道德主义 群体极化 符号暴力 刑事治理 安徽省2016-2020年高温和光照对自杀 死亡 影响的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 研究背景全球范围内,自杀 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深远且严重的后果。环境因素如高温和高光照是自杀 的危险因素。目前,高温对自杀 的影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风险评估,而对高温引发的自杀 死亡 疾病负担及寿命缩短的... 吴崎越关键词:高温 光照 自杀 疾病负担 中国自杀 死亡 的时空特征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1 2023年 通过Python技术从互联网获取自杀 死亡 案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2000—2018年中国自杀 死亡 案例的时空特征及案例自杀 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自杀 死亡 案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一年之中,夏季5—6月为自杀 死亡 高发期,冬季2—3月为自杀 死亡 低发期;一月之中,1、10、20日为自杀 死亡 高发日;一天之中,77.2%的自杀 死亡 案例发生在T 06:00—19:00,T 09:00和T 15:00为自杀 死亡 高峰时点。2)中国90.98%的自杀 死亡 案例数分布在人口稠密的东南半壁;案例自杀 率东南半壁高于西北半壁,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呈梯度下降;大兴安岭至云贵高原、秦巴山区至大别山区、苏北海岸至海南岛,案例自杀 率相对较高。3)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属于自杀 率低等级区,但低等级区有向高等级区转变的趋势;研究期内自杀 热点区有由东向西扩散趋势,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始终都是自杀 热点区。4)中国自杀 死亡 的时空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市域尺度上,案例自杀 率与人均GDP、城镇化率都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经济因素对自杀 率的影响在东南沿海要大于西北内陆。文章得到的重要启示是:贫富差距是导致人心理失衡发生自杀 事件的重要因素,只有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道路才是人民的幸福之路和健康之路。 龚胜生 李春明 肖克梅关键词:经济发展 2015—2019年甘肃省监测点居民自杀 死亡 流行特征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了解2015—2019年甘肃省监测点居民自杀 死亡 特征,为制定自杀 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死亡 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与死亡 登记管理系统,选取甘肃省具有省级代表性的20个监测点2015—2019年自杀 的死亡 个案。应用Excel 2007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计算自杀 死亡 率、标化死亡 率、构成比,运用Joinpoint 4.8.0.1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15—2019年甘肃省监测点居民自杀 死亡 率为5.98/10万,标化死亡 率为5.89/10万,标化死亡 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APC=-4.7%,P<0.01)。男性自杀 死亡 率(7.16/10万)高于女性(4.74/10万),农村自杀 死亡 率(7.38/10万)高于城市(5.04/10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组自杀 死亡 率最高,为16.61/10万。杀虫剂故意自害是最主要的自杀 方式,占35.97%。自杀 死亡 季节分布以春季占比(26.19%)最高,冬季(23.70%)最低。结论2015—2019年甘肃省监测点居民自杀 标化死亡 率呈下降趋势,农村自杀 标化死亡 率呈下降趋势,但农村中老年人群仍然是自杀 防控的重点人群,春耕、收割季节是自杀 防控的关键时期。 席金恩 张静 何虎鹏 任晓岚 陈发青关键词:自杀 自杀死亡率 城乡 2004-2020年辽宁省城乡居民自杀 死亡 率及早死寿命损失变化趋势研究 目的:自杀 是死亡 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描述分析2004-2020年辽宁省城乡居民自杀 死亡 率及早死寿命损失的变化趋势,为更好的进行自杀 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从辽宁省生命统计监测系统的城市和农村监测点收集辽宁省2004... 李爽关键词:自杀 死亡率 疾病负担
相关作者
贾存显 作品数:104 被引量:670 H指数:14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自杀 自杀未遂 病例对照研究 农村 费立鹏 作品数:162 被引量:2,718 H指数:3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自杀未遂 自杀 精神分裂症 自杀未遂者 首发精神分裂症 李献云 作品数:155 被引量:1,653 H指数:26 供职机构:北京回龙观医院 研究主题:自杀未遂 自杀 自杀未遂者 自杀意念 自杀行为 徐慧兰 作品数:98 被引量:1,089 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老年人 大学生 自杀 心理健康 刘华清 作品数:132 被引量:463 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回龙观医院 研究主题:孩子 抑郁 青少年 精神分裂症 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