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70篇“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相关文章
膝关节置换术
2011年
膝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l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指仅对膝关节内侧或外侧室进行表面置换,其主要用于治疗局限于一间室的骨关节炎或骨坏死。由于置换术保留了交叉韧带、髌股关节及对侧胫股间室,理论上能保留更正常的关节动力学,获得更大的活动度,保留骨量便于翻修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
严广斌
关键词: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膝关节内侧交叉韧带髌股关节骨坏死
步态分析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2025年
膝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作为“保膝”理念中重要的手方式,随着手的进步、患者年轻化及健康观念的转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关于UKA后效果的评估,以影像学和相关评分量表为主,生物力学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步态分析通过各种设备采集人体行走过程中的相关生物力学参数并进行分析,其作为一种客观性、量化性的评估方法,在有关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的研究中开展广泛且有效。本文将综述步态分析在UKA中的应用,力求为UKA临床疗效的评估、评价不同手方案以及后康复计划提供支持和基础理论依据;并为步态分析技在补充临床疗效评估、完善治疗计划,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策略提供借鉴。
王宇桐魏宝刚齐岩松徐永胜
关键词:步态分析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康复
快速康复理念对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的影响
2025年
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对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01月-2024年10月的接受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100例,分为两组后(参照组、观察组)分别展开常规护理与快速康复理念,对比护理情况及对患者功能所带来的影响。结果 分析研究结果明显发现,手指标方面,观察组低于参照组;本次研究展示了,对比参照组,观察组VAS评分明显降低,HSS评分较高;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00%,观察组为4.00%(P<0.05)。结论 临床中,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明显,手期间展开快速康复理念干预,不但可以使患者手指标获得改善,对于减轻患者痛苦以及加速其功能恢复也是极为有利的,能够减少并发症产生,更具安全性。
许少峰
关键词:快速康复理念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膝关节置换术保留圆角截骨技的生物力学研究
2025年
目的:研究膝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中保留圆角截骨不同钻孔半径和膝关节屈曲角度下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优化手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膝关节CT和MRI图像,构建了在膝关节屈曲0˚、30˚和60˚状态下常规截骨与保留圆角截骨不同钻孔半径(1~6 mm)的有限元模型,以分析胫骨的应力分布特征。结果:保留圆角截骨钻孔半径2~6 mm模型中,胫骨近端截骨区皮质骨的最大von Mises应力相比钻孔半径1 mm模型分别在膝关节屈曲0˚时减少了10.11%、17.69%、18.56%、29.03%、35.16%;屈曲30˚时减少了1.73%、14.40%、17.80%、25.00%、38.98%;屈曲60˚时减少了5.87%、15.16%、18.38%、19.67%、22.39%。相同条件下,胫骨近端截骨区松质骨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变化趋势与皮质骨相似。在保留圆角截骨的不同钻孔半径设置下,胫骨近端截骨区皮质骨和松质骨的整体高应力分布区域,与相同膝关节屈曲角度下的常规截骨模型基本一致。结论:保留圆角截骨通过优化截骨面的几何形状,可以有效改善胫骨近端截骨区的应力分布,减少应力集中风险,有效降低了胫骨应力性骨折的风险,为临床上在膝关节置换术中选择合适的手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马嘉琦冀家中马童吕海嘉卿语钱陈苗王诗琪刘清玉赵雨珊赵改平
关键词: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学
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研究进展
2025年
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3D-PSI)为置换术(UKA)提供了一种精准个体化的治疗解决方案。目前该技正在临床开展应用,并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3D-PSI相比于传统截骨工具(CI)有着更广泛的适用范围、更高质量的前规划、更短的手时间、更平滑的学习曲线、更精准的截骨以及假体安置、更好的后功能恢复,但其在胫骨假体的旋转定位方面仍有缺陷,其患者成本以及医院设备投入较高且对于熟练掌握CI的外科医师没有明显获益。3D-PSI与计算机导航、机器人技的比较仍然需要更可靠的循证依据。本文针对3D-PSI辅助UKA手的优势与不足,和3D-PSI与不同辅助技的比较进行综述。
何玉峰虞宵严天骄蒋广涛周晓强胥正泉张向鑫
关键词:骨关节炎3D打印
内侧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外侧膝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对比
2025年
目的比较内侧与外侧入路行外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置换术的50例患者(内侧入路25例,外侧入路25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时间、住院时间、后切口长度、假体力线、下肢力线矫正及后功能评分(VAS、HSS、KOO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患者均顺利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内侧入路组住院时间较外侧入路组更短(P<0.05),后HSS、KOOS评分更高,VAS评分更低(P<0.05),显示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优于外侧入路组。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侧入路较外侧入路更有利于后疼痛缓解和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临床优势。
张鹏张鹏李乾明朱晨
关键词:手术入路
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高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接受UKA治疗的8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高龄组40例(年龄>75岁)、对照组40例(年龄55~75岁)。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时间、中出血量、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前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femoral tibial angle,FTA)。结果: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时间、中出血量、后引流量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0例患者均获随访,高龄组随访时间(19.75±5.10)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21.65±5.83)个月。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前[(5.60±0.87)分,(1.33±0.66)分,t=-24.730,P=0.000;(5.63±0.98)分,(1.28±0.60)分,t=-23.942,P=0.000],HSS膝关节评分均高于前[(51.50±5.75)分,(86.33±3.15)分,t=33.560,P=0.000;(51.98±5.44)分,(89.53±3.63)分,t=36.315,P=0.000],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前(100.70°±8.33°,117.13°±8.31°,t=8.831,P=0.000;99.88°±9.45°,116.75°±8.20°,t=8.528,P=0.000),FTA均小于前(185.05°±3.62°,180.23°±2.45°,t=-6.974,P=0.000;184.95°±3.90°,180.03°±2.31°,t=-6.865,P=0.000);2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FTA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41,P=0.734;t=-0.198,P=0.844;t=-0.361,P=0.719);高龄组患者的HSS膝关节评分小于对照组(t=4.041,P=0.000)。2组患者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26,P=0.189)。结论:对于年龄>75岁的高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UKA治疗可以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纠正下肢力线和恢复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高;其膝关节功能恢复不如年龄55~75岁的�
熊昌军左云周严小康王冠付豪姜学明
关键词:高龄
外侧与内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间室膝骨关节 炎的疗效比较
2025年
目的比较外侧与内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间室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50例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按照手方法不同分为外侧置换组(采用外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25例)和内侧置换组(采用内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25例)。比较两组中出血量、手时间、切口长度、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疼痛VAS评分、步态情况。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51个月。中出血量、手时间、切口长度内侧置换组均少(短)于外侧置换组(P<0.05)。后各时间点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HSS评分、疼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可正常行走,步态均正常,无明显不适。结论与内侧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外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间室膝骨关节炎可获得与其相同的早期疗效,但受病例数较少的限制,医师的手有待进一步熟练及提升。
盛东刘渝松宋琼梁海松白新文舒从科邓煜
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轻度内翻畸形的内侧间室膝骨关节
2025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UKA)治疗轻度内翻畸形的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将19例轻度内翻畸形的内侧间室KOA患者(21膝)采用UKA治疗。记录后开始站立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内翻角、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8(18.57±12.76)个月。后开始站立时间1~3(1.91±0.70)d,住院时间6~15(12.05±3.19)d。后无膝关节感染、关节假体松动、活动平台衬垫脱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后1个月因锻炼活动量过大致膝关节疼痛伴屈伸活动受限,经对症治疗后疼痛缓解、膝关节活动良好。末次随访时内翻角、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HSS评分均优于前(P<0.05)。结论UKA治疗轻度内翻畸形的内侧间室KOA,后不仅能保留膝关节的正常运动和本体感觉,而且能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曾卓辉廖瑛扬杜宇康曾权钟欢周春奎谢秋婵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内翻畸形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算数髋膝踝角与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固有力线的关系研究
2025年
目的描述和验证算数髋膝踝角(arithmetic hip-knee-ankle angle,aHKA)用于预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下肢的固有力线(骨关节炎前力线)在国人膝关节内侧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患者中的适用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内侧UKA的69例患者(非手膝关节正常)。在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上进行影像学参数的测量,包括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al distal lateral femoral angle,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和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aHKA定义为180°-LDFA+MPTA。研究结局包括比较UKA患者中KOA下肢的aHKA和正常膝关节下肢的HKA之间的差异,以及评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UKA患者中KOA下肢的aHKA(177.90°±1.96°)和正常膝关节下肢的HKA(178.08±1.98°)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7),两者之间具有强相关性(r=0.741,P<0.001)和良好的一致性[Altmann图中97.1%的数据位于95%一致性界限(95%limit of agreement,95%LOA)内]。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aHKA能够反映国人UKA患者中KOA下肢的固有力线,该指标可以用于UKA在下肢力线方面的前规划。
柳昌全孙炜尤微谢伟谭纪锋黄诚张启栋郭万首
关键词: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膝骨关节炎影像学测量

相关作者

张民
作品数:89被引量:429H指数:11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单髁置换术 骨关节炎 膝关节 胫骨高位截骨术
张启栋
作品数:119被引量:87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
研究主题:股骨头坏死 骨关节炎 单髁置换术 单髁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涂意辉
作品数:142被引量:519H指数:1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单髁置换术 单髁 单髁置换 骨关节炎 膝关节
蔡珉巍
作品数:99被引量:36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单髁置换术 单髁 单髁置换 微创 测量器
薛华明
作品数:108被引量:307H指数:10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单髁置换术 单髁 单髁置换 骨关节炎 膝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