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64篇“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相关文章
-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于西安市高陵区医院就诊的7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疼痛程度、术后初次经口摄食时间、术后初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水平、术后7 d内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胃肠激素指标(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肛门功能[肛门失禁评分量表(Wexner)]评分和生命质量[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初次经口摄食时间、术后初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35),低于对照组的25.7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两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均低于术前24 h,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两组IL-6、IL-8、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24 h,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Wexner评分均高于术前24 h,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GIQLI评分均低于术前24 h,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可提高胃肠激素指标水平和生命质量评分,降低围手术期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炎性因子水平和肛门功能评分,效果优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
- 惠小军党斌
-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胃肠激素肛门功能
- 保留邓氏筋膜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 2025年
-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保留邓氏筋膜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于扬州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的4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另收集2023年4月至2024年1月于扬州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保留邓氏筋膜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的4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2周排尿功能及术后6个月性功能资料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最大尿流率较对照组高,膀胱残余尿量较对照组少,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性功能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邓氏筋膜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虽较TME延长手术时间,但对患者排尿功能和性功能均有一定保护作用,患者术后最大尿流率高、膀胱残余尿量少,且能减少排尿功能障碍与性功能障碍的发生。
- 翟鹏胡志锋
-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达芬奇机器人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泌尿与生殖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达芬奇机器人与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患者泌尿与生殖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万方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网中机器人与腹腔镜直肠癌术后泌尿与生殖功能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为扩大范围,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日期限于建库至2024年2月29日。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资料提取。对纳入文献进行综合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6篇临床研究文献,共5429例患者,其中行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手术2709例(机器人组),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2720例(腹腔镜组)。统计学分析显示:机器人组在术后30天内尿潴留发生率低于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78,95%CI(0.61,0.99),P=0.04];这种差异并没有继续向远期延伸,术后30天以上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尿潴留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5,95%CI(0.21,2.05),P=0.46];术后6月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7,95%CI(0.55,1.07),P=0.12];术后3月时,机器人组IPSS评分低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1.58,95%CI(-3.10,-0.05),P=0.04];术后12月时,两组手术方式的患者IPSS评分都逐渐降低,均低于术前,机器人组IPSS评分低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1.26,95%CI(-2.09,-0.44),P=0.003];术后12月时,机器人组IIEF-5评分高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4.06,95%CI(2.38,5.74),P<0.00001];术后12月时,机器人组FSFI-15评分高于腹腔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59,95%CI(-2.00,0.82),P=0.41]。结论:达芬奇机器人与腹腔镜手术相比在直肠癌患者术后的泌尿生殖功能保护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李永柏张东兴张忠民王润华罗辉耿兴隆杨晓飞
- 关键词:腹腔镜直肠手术
- 3D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评价
- 2025年
- 目的 分析比较3D腹腔镜下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与开腹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沭阳医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式分为3D腹腔镜组(34例)与开腹组(2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变化,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D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的CD4^(+)和CD4^(+)/CD8^(+)水平均较术前1 d明显降低,开腹组术后7 d的CD8^(+)较术前1 d明显升高,3D腹腔镜组术后7 d的T细胞亚群水平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开腹组TNF-α、CRP水平较术前1 d明显升高,3D腹腔镜组CRP较术前1 d明显升高,3D腹腔镜组TNF-α、CRP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CEA、CA-199水平较术前1 d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个月CEA、CA-19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见复发病例,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腹治疗右半结肠癌相比,3D腹腔镜CME造成的创伤较小,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较轻,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王雷鸣叶松孙学思
- 关键词:右半结肠癌开腹手术
- 直肠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层面显露与团队配合
- 2024年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证实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实施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开腹手术具有相似的短期和长期结局。完成高质量的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有赖于直肠周围筋膜的显露与辨识,在此过程中术者、助手以及扶镜手的团队配合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团队手术的配合经验和流程,采用分场景的方式对直肠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层面的显露和团队的配合进行阐述。
- 白明瀚陈北峰孙凌宇王一民郑宏群
- 关键词:直肠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机器人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短期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对比机器人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行机器人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1∶1匹配,两组各30例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30 d并发症。结果:匹配后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中1例中转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两组左结肠动脉保留、盆底腹膜关闭、环周切缘阳性率、远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预防性回肠造口率低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腹腔镜组,吻合口加固缝合数量多于腹腔镜组,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腹腔镜组,总手术时间长于腹腔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排气时间、拔除尿管时间、肛管留置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0 d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可获得与腹腔镜手术相似的短期临床疗效,机器人手术时间更长,但具有组织损伤轻、术中出血少、回肠造口率低的优势。
- 张云龚航军韩刚曹羽张言言张旭胡建刘芝亦
- 关键词:直肠肿瘤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机器人手术腹腔镜检查
- 保留左结肠动脉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 2024年
- 目的 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LCA)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经腹腔镜TME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49例,不保留LCA腹腔镜TME)和研究组(49例,保留LCA腹腔镜TME)。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吻合口距肛缘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边缘动脉弓压力低于对照组,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及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低于术前,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小于术前(P<0.05);术后3 d,研究组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及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高于对照组,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保留LCA腹腔镜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显著,对患者胃肠动力与肛门功能的影响小,机体产生的炎性反应轻,且患者预后恢复理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吴瑞卿
- 关键词:直肠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膜"解剖引导下的DaVinci机器人直肠癌手术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膜"解剖引导下的DaVinci机器人直肠手术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临床疗效,探讨"膜"解剖引导下的DaVinci机器人直肠手术应用开展的可能性及其价值。方法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大庆油田总医院普通外科2022年2月~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为"膜"解剖引导下DaVinci机器人直肠癌手术组29例,对照组为腹腔镜下TME组31例。记录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标本质量、系膜完整性、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4天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情况、术后三个月的排尿及性功能恢复等。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期内无死亡患者,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保护性造口比例,肿瘤远切缘距离、TNM分期、淋巴结清扫数目及阳性数目,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术后并发症总比例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切除标本质量评定达标总体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9,P=0.384),但从标本高质量完成上比较观察组(93.1%)明显优于对照组(71.0%),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33,12.700;均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9.8±2.8)d短于对照组(11.8±4.3)d,但住院费用稍高于对照组(8.9±2.8 vs.7.2±1.1)万元。术后14天日常活动自理能力及心理恢复评分两组存在差异,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26.608,-12.207;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3.8%)低于对照组(22.5%)。在距肛缘>5 cm患者中两组吻合口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0,P>0.05);但在距肛缘≤5 cm患者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53,P<0.05)。术后3个月排尿及生殖功能的比较,观察组优于�
- 马宁刘威陈志奇陈旭范宏伟殷响
- 关键词:直肠肿瘤腹腔镜手术
- 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对结肠癌患者术后恢复、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对结肠癌患者术后恢复、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收治的150例结肠癌(均为右半结肠癌)患者,时间2020年1月—2024年1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和观察组(腹腔镜CME治疗),各75例,两组均持续观察至出院,对比其术后恢复情况、应激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应激指标水平均更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CME治疗结肠癌效果较好,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轻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李红阳
- 关键词:结肠癌术后恢复应激反应并发症
- 基于卓越服务理念的手术室护理在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索基于卓越服务理念的手术室护理在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湖南省某医院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基于卓越服务理念的手术室护理,对照组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体温水平、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不同组别的患者体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85,P>0.05);不同时间点的患者的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918,P<0.001)。组别与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9.061,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与T 0比较,术后各时间点的体温值均低于T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患者实施基于卓越服务理念下的手术室护理,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患者术中体温下降幅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王金玲朱浩楚冬梅陈勇
-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