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71篇“ 腔内修复术“的相关文章
- 裸支架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降主动脉远端夹层的效果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裸支架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降主动脉远端夹层的效果。方法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于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采用裸支架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6例患者,其中4例患者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例患者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处理远端残余夹层,6例患者夹层均累及胸腹主动脉段,真腔塌陷明显,部分伴有远端脏器灌注不良。回顾性总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裸支架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处理降主动脉远端夹层的方法、术后并发症和干预前后降主动脉远端血管重塑情况等。结果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3±28)min,无围手术期死亡。3例Stanford B型夹层均置入覆膜支架及金属裸支架各1枚;1例术前诊断为主动脉根部瘤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置入Fabulous支架系统;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中,1例患者在一期术中支架远端续接裸支架1枚,1例患者置入覆膜支架及金属裸支架各1枚,无内漏、支架移位。随访CT血管造影显示,术后降主动脉最大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假腔与真腔之比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降主动脉远端真腔扩张明显,血管重塑效果满意,远端脏器灌注不良恢复。结论应用裸支架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处理降主动脉远端夹层安全可行,患者降主动脉远端血管重塑的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远端脏器灌注不良,且可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早期随访疗效满意。
- 向朝虎胡凯王浩严雨郑天谢艳赖应龙刘勇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裸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主动脉重塑
-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肝肾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将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1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和研究组(55例,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肝肾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相关指标,以及两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指标水平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干扰素-γ(IFN-γ)、C-反应蛋白(CRP)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再次手术或介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可对肝肾功能起到改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 王鹏飞陈宁马培尧孔深柯王鑫曹占伟
- 关键词: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肝肾功能炎症因子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覆膜支架远端锚定区的选择和评估方法及进展
- 2025年
-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类极其凶险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一旦发生破裂,死亡率极高。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等检查手段的提高,其疾病检出率也相应增加。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更加微创,其使用覆膜支架整体隔绝主动脉瘤瘤腔,防止动脉血进入瘤腔,进而防止动脉瘤进一步进展、破裂。基于EVAR的手术特点,需要术前对AAA解剖结构精准评估,制订手术方案,以选择合适的支架直径和长度。但是,目前关于EVAR术前评估更多的关注点在于瘤颈锚定区及形状、钙化情况等,而对于髂动脉远端锚定区的选择及位置判断关注相对较少且缺乏统一的标准,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远端锚定区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Ⅰb型内漏及支架术后再狭窄等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本文就目前国内、外EVAR术前对远端锚定区的评估方法及进展作一综述。
- 李思璇严响陈钇潜陈镜全张雷张昊
- 关键词:覆膜支架主动脉瘤疾病检出率手术特点手术方案髂动脉
- 基于围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Castor单分支支架重建LSA与直接封闭LSA在TBAD患者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
- 2025年
- 目的:基于围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Castor单分支支架重建封闭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与直接封闭LSA在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s,TBAD)患者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腔内修复术的97例TB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直接封闭LSA治疗,研究组进行Castor单分支支架重建LSA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成功率、支架状况、手术前后真腔、假腔最大直径、生化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1(Pibrinogen receptor,PAC-1)、D-二聚体(D-Dimer,D-D)]、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 m两组峡部假腔、穿膈处假腔直径均明显降低,峡部真腔、穿膈处真腔直径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研究组近端直径明显短于对照组,支架长度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血清IL-1β、PAC-1、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BAD患者采用Castor单分支支架重建LSA与直接封闭LSA治疗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手术成功率,但与直接封闭LSA相比,Castor单分支支架重建LSA能降低生化指标,改善支架状况,安全性较好。
- 刘玉峰刘卫萍齐冰心
-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
- 腔内修复术在不同年龄段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 2025年
- 目的:评估腔内修复术在不同年龄段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于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10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与老年组(年龄>60岁),每组各51例。两组均接受腔内修复术。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围术期指标、术后主动脉重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中青年组手术时间及重症监护时间更短、造影剂使用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老年组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处真腔直径小于中青年组,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处假腔直径大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真腔直径均增大、假腔直径均减小,中青年组变化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修复术在中青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显示出更优的围手术期管理效果和更佳的术后主动脉重塑结果,且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年龄是影响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 吴小冬曹生军
-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主动脉重塑
- 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研究观察
- 李俊
- 不同时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对比
- 2025年
- 目的 分析不同时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收集信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10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病历资料,患者均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依据治疗时机分为两组,急性组(52例)于发病<14 d行手术治疗,非急性组(51例)于发病≥14 d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情况[平均发病至治疗时间、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住院花费]、术前及术后3个月胸主动脉重塑(AR)情况[真腔/主动脉直径比(TLi)、最大真假腔直径比值、假腔/主动脉直径比(FLi)]、假腔血栓形成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非急性组比较,急性组平均发病至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较短,28 d病死率较低,住院花费较少(P<0.05)。术后3个月,急性组TLi高于非急性组,FLi低于非急性组,且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最大真假腔直径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假腔血栓完全吸收率较非急性组高(P<0.05);术后1个月,两组卒中、覆膜支架远端新发夹层、内漏、脊髓缺血、逆撕A型夹层、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能缩短患者治疗及住院时间,减轻住院经济负担,提升效果,改善预后。
- 范逸松王瑞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修复术中内脏分支动脉重建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 2025年
-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特别是累及内脏分支动脉的部分病变,其治疗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对临床医师是巨大挑战。随着腔内修复技术的进步,治疗方式逐渐从开放手术转向微创手术,明显降低了围手术期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然而,内脏动脉分支重建技术应用尚未普及,对于复杂病例处理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胸主动脉学组组织国内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内脏分支腔内重建治疗领域资深专家,基于临床实践和国内外文献的系统回顾,经过深入探讨制定了《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修复术中内脏分支动脉重建治疗专家共识》。共识重点关注涉及内脏动脉分支重建的腔内技术,旨在为从事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原则性指导,促进国内该领域诊疗水平的提升。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胸主动脉学组王利新陈忠符伟国张宇翀胡诚凯
-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
- 主动脉夹层内膜片力学特征的临床意义及其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究内膜片组织在主动脉夹层发展过程中生物力学变化特征的潜在临床意义及其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应用的参考价值。方法研究获得28例人体主动脉夹层内膜片标本,依据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分为急性期(≤14 d)、亚急性期(15~90 d)和慢性期(>90 d)。对不同组别的内膜片组织进行单轴拉伸实验,通过在方向和时间两个维度上观察内膜片组织的应力—应变曲线图、断裂应力和峰值弹性模量,比较其生物力学特征差异。结果所有内膜片组织条的应力—应变响应均表现为非线性曲线。在方向维度上,各期内膜片组织的周向断裂应力均显著大于轴向(P>0.05);时间维度上,不同时期的内膜片周向和轴向断裂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峰值弹性模量,各期内膜片组织在方向和时间维度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内膜片的周向断裂应力显著大于轴向,与主动脉夹层患者横向原发撕裂口的形成相关。支架移植物的径向支撑力与内膜片弹性能的不适配是TEVAR术后重塑不良和支架源性新发破口形成的可能因素。
- 任露霞李浩正王海博孙毅员鹏飞吴明炜熊江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生物力学特征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联合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近端锚定区不足的预后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行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血运重建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1年武汉市中心医院行TEVAR联合LSA重建术或单纯行TEVAR近端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重建组和单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结果共纳入144例患者。单纯组113例,其中男85例、女28岁,中位年龄56.0(48.0,68.0)岁。重建组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中位年龄54.0(48.2,59.7)岁。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前病变区直径、术前和术后右椎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单纯组共有12例(10.6%)患者出现并发症,比例低于重建组(9例,29.0%)。术后3个月,单纯组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内漏(5例),重建组为声音嘶哑(2例)。两组术后1年内无死亡。结论两种不同手术对于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B型夹层均有良好的效果,但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长随访期的研究进行验证。
- 黄鑫戴仕林尚玉强
- 关键词:左锁骨下动脉
相关作者
- 郭伟

- 作品数:673被引量:2,110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腔内修复术 腔内治疗 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
- 刘小平

- 作品数:233被引量:1,170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动脉瘤 腔内修复
- 贾鑫

- 作品数:185被引量:743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主动脉 动脉瘤
- 黄连军

- 作品数:330被引量:1,993H指数:2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覆膜支架 房间隔缺损
- 张宏鹏

- 作品数:133被引量:52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主动脉 腔内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