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0篇“ 腓肠内侧动脉“的相关文章
"两点两线法"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中的设计应用和临床意义
2025年
目的探讨"两点两线法"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中的设计和切取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采用"两点两线法"指导术前穿支定位及皮瓣设计,成功切取30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其中修复手部创面21例、足踝部创面9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2.5 cm~7.0 cm×14.5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3.0 cm~7.5 cm×15.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术后门诊随访6~15个月,采用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价供、受区恢复情况;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结果术中均成功寻找到穿支,共见穿支47条,均为肌皮穿支,其中14例为1条穿支,15例为2条穿支,1例为3条穿支。术后30例皮瓣均完全成活,其中2例出现动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顺利成活。所有供区均一期愈合。采用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分为84~96分,平均92.5分,优27例,良3例,优良率100%;采用BMRC评定皮瓣感觉功能结果:S_(1)1例,S_(2) 17例,S_(3)12例。结论采用"两点两线法"设计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方法简单,定位准确,是一种方便可行的术前设计方法。
张岩张岩曹阳武海波曹阳杨成鹏孙丰文高钦锋巨积辉金光哲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
游离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感染性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游离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中小感染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郑州仁济医院收治手足感染性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游离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患者11例,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31~55岁,平均35.4岁。压砸伤6例,机器挤压伤3例,道路交通伤2例;足部7例,手部4例,皮瓣切取面积4.0 cm×5.5 cm~6.0 cm×13.0 cm。结果患者均获6~18个月随访,平均9.5个月,皮瓣外观及弹性良好,供区线性瘢痕。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远端皮缘坏死1例,经局部扩创、换药后愈合;皮瓣出现静脉血管危象2例,经患肢抬高、局部按摩和拆除部分缝合线后好转,感染性创面均得到控制和修复。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具有血管解剖位置恒定,血运可靠、切取简便,供区隐蔽的特点,利于感染创面的控制,是修复手足感染性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孙克理尹大海董其强王海康
关键词:软组织缺损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感染性创面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修复手部创面九例报告
2024年
目的探讨小腿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11月,我院手外科9例采用小腿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修复手部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7~58岁,平均40岁。外伤机制:重物轧伤5例,电动锯切割伤3例,热压伤1例。本组创面面积3.0 cm×4.2 cm~4.0 cm×6.0 cm,切取皮瓣面积4.0 cm×5.0 cm~5.0 cm×6.5 cm,9例皮瓣小腿供区皆可直接缝合。结果9例皮瓣术后全部成活,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30个月,色泽、质地与手部皮肤相似,皮瓣感觉S3,7例皮瓣无明显臃肿,2例皮瓣有部分臃肿,小腿瘢痕隐蔽,其中有3例患者供区瘢痕增生。结论小腿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解剖恒定,供区隐蔽,皮瓣血运丰富,有效抗感染,皮瓣下脂肪含量少,游离移植覆盖手部创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朱雷武竞衡赵风景卫顺学王庚伟
关键词:手损伤穿支皮瓣显微外科手术
分叶及嵌合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足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分叶及嵌合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重建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2022年10月收治足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及肌腱韧带缺损、骨坏死、骨感染情况,采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作为营养血管,术中通过多普勒彩超和DSA结合,精准定位并设计,通过增加皮瓣长度和减少宽度,可以使供区直接缝合,然后通过分叶、重组,将分叶皮瓣和肌皮瓣合理嵌合后进行移植修复,利用肌皮瓣可以有效填充残腔,重建韧带及关节囊。结果术后8例皮瓣均成活,1例因血肿压迫皮瓣静脉回流出现静脉危象,清除血肿及拆除缝线后,静脉危象解除,皮瓣成活。所有患者供受区愈合良好,无积血、伤口感染等情况发生。随访6~36个月,平均25个月,皮瓣色泽与周围皮肤相差不大,仅皮瓣周围存留线性瘢痕,质地良好,弹性好,其中1例女性患者修复关节周围的皮瓣略显臃肿,小腿供区仅留下线状瘢痕,小腿后侧肌肉功能均正常。结论腓肠内侧分叶嵌合皮瓣血管恒定,穿支相对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相对简单,通过术前合理设计后将皮瓣宽度变为长度,把不规则创面调整为规则,以实现供区切口直接闭合,避免供区的二次创伤,通过嵌合肌皮瓣填充死腔,将肌皮瓣与关节囊或韧带固定缝合,有利于重建局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可以大大降低后期肢体畸形的发生,是修复足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方法。
邱俊涛路闯袁野李辉李高辉刘冲姚刘永
关键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复合组织瓣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5月-2022年5月,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11例。一期行VSD覆盖,二期均行MSAP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4.0 cm×7.0 cm~7.0 cm×10.0 cm。术后2周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观察皮瓣外观、感觉、供区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曼彻斯特-牛津足部调查问卷(MOXFQ)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1例MSAP均成活,1例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后皮瓣成活。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穿鞋满意,2例因皮瓣臃肿行皮瓣修整。5例感觉恢复至S3级,5例感觉恢复至S2级,1例感觉恢复至S1级。供区均直接缝合,伤口仅留线性瘢痕,无功能影响。结论MSAP皮下脂肪薄,毛发少,外形美观,穿支较恒定,血管蒂长,供区可直接缝合,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手术方式。
周兴朱自强谢久虎郝宝辉黄立
关键词:前足软组织损伤
端侧吻合法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动脉端侧吻合的游离腓肠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23年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外科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为受区一条主干血管已损伤或主干血管太粗无法匹配腓肠内侧动脉。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5.0 cm)~(12.0 cm×7.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其中动脉均采用腓肠动脉与受区主干血管的端侧吻合。修复足部创面时,皮瓣供区选同侧小腿;修复手部创面时,皮瓣供区可选同侧或对侧小腿。结果16块皮瓣动脉均顺利吻合,皮瓣均顺利成活,本组病例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随访2个月~3年,平均1年,皮瓣无明显回缩,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质地良好,肢体血供佳,感觉正常。16例供区均直接缝合,均愈合良好,仅留线型疤痕。末次随访时手部功能评定:9例为优,3例为良;足部功能评定:4例均为优;16例患者对供区及受区皮瓣外观均满意。结论游离腓肠动脉穿支皮瓣不损伤供区主干血管,相对隐蔽,中小皮瓣供区均能直接缝合,损伤较小。应用端侧吻合的游离腓肠动脉穿支皮瓣既不用考虑受区血管的匹配,又能减少受区主干血管的损伤,提高皮瓣的成活率。此术式是临床修复手足部创面的良好方法。
邱海胜倪晓余方正张雷
关键词:皮肤移植血管吻合显微外科技术创面修复
三维超声技术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创面中的应用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采用宽频线阵容积探头引导下三维超声技术定位穿支的准确性,以及基于此设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的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30例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22~63岁,平均43.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重物压砸伤15例,机器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8 h,平均3.5 h。彻底清创后创面范围为5 cm×3 cm~17 cm×5 cm,予以封闭式负压引流敷料覆盖,待创面无明显感染后行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前采用宽频线阵容积探头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及主干血管进行探测,获得完整三维图像,记录穿支数量、位置以及主干血管在肌肉内位置、走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穿支设计皮瓣及指导皮瓣切取;术中皮瓣切取范围6 cm×4 cm~18 cm×6 cm。将术前探测与术中观察的穿支进行对比,计算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评估三维超声技术定位穿支的准确性。供区直接拉拢缝合25例,游离植皮修复5例。结果30例患者术前探测发现60支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术中发现58支,其中术前与术中相符穿支56支,敏感度93.3%、阳性预测值96.6%;术前探测及术中观察主干血管在肌肉内位置、走行方式基本相符。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4.7个月。皮瓣外观、色泽、质地良好,穿鞋及行走无明显影响;末次随访时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80~92分,平均87.5分;患者满意度达优29例、良1例。结论宽频线阵容积探头引导下三维超声技术定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准确,三维成像更直观,可用于指导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设计及切取。
马涛张宇轩许亚军周建东许同龙张兴飞胡雨璇
关键词:三维超声技术足背创面修复
止血带控制再灌注增强红外热成像术辅助设计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使用止血带控制再灌注增强红外热成像术(TRAIRT)定位优势穿支辅助设计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于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利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资料。于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麻醉后采用TRAIRT定位优势穿支辅助皮瓣设计,在TRAIRT视频中,选择"出现早、亮度高、扩展快"的热点标记为优势穿支。术中按照设计好的标记点切取皮瓣转移至受区覆盖缺损创面,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固定,再依次行血管端端吻合。供区依据创面宽度予直接缝合或缝合后以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观察皮瓣供、受区情况,记录患者满意度。穿支血管定位准确性以术中发现的穿支血管实际位置为金标准,将TRAIRT与CDU探查的穿支位置与金标准比较,距离小于10 mm被认为定位准确(阳性)。分别计算2种方法定位穿支血管的敏感度(定位准确穿支数/术中实际穿支数×100%)和阳性预测值(定位准确穿支数/定位穿支总数×100%),用百分数表示,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2种方法探测穿支的敏感度;使用Kappa系数分析2种方法探测穿支血管的一致性。记录TRAIRT和CDU探测穿支时间,用±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1~70岁,平均43岁;创面位于前臂5例,腕部2例,手部16例;创面面积为4.5 cm×5.5 cm~6.5 cm×12.0 cm;术中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6.0 cm~7.0 cm×13.0 cm。术后22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远端出现浅层坏死,经反复换药后愈合;皮瓣供区均愈合良好,一期缝合20例,大部分缝合后移植全厚皮片修复3例。术后随访5~16个月,平均8.4个月。皮瓣无臃肿,无肿胀及磨损,质地、颜色与小腿内侧皮肤相似,皮瓣供、受区瘢痕不明显。患者对皮瓣供、受区恢复均表示满意。23例患者中,TRAIRT共发�
肖栋超潘佳栋周贤挺沈航崇黄天翔陆陈林黄耀鹏王欣
关键词:外科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止血带
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总结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F)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8~70岁,平均45岁。重物砸伤2例、机器冲压伤4例、车祸伤4例、足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1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钢板外露1例、踇甲瓣供区创面2例、电锯切割伤2例,其中足部5例、手部5例、小腿3例、膝关节2例、腕关节1例,游离移植14例、带蒂转位2例。皮瓣切取面积4.0 cm×5.0 cm~18.0 cm×9.5 cm,15例供区直接闭合,1例行供区植皮。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外观、感觉,以及供受区外观功能情况,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16例皮瓣均成活。15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例供区植皮,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厚度适中,耐磨、无破溃,两点辨别觉7.0mm~12.0mm,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不损伤主干血管,血管蒂长,穿支恒定,皮下脂肪少,供区损伤小,是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之一。
秦夏冰姚忠军文科吴潇潇张小龙刘海涛
关键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皮肤缺损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筋膜瓣血供基础及临床应用对比性研究
目的:  1.通过解剖学研究,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筋膜瓣为研究方向,了解小腿后侧筋膜的血供特点,重点了解腓肠内侧动脉的走形、分支情况、穿支分布等规律,以及深筋膜层至浅筋膜层的血管网构筑特点,为筋膜瓣的切取提供解剖学依据。 ...
唐旭
关键词:腓肠内侧动脉筋膜瓣血供特点血管网

相关作者

张功林
作品数:435被引量:1,202H指数:16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软组织缺损 外科皮瓣 阔筋膜瓣 吻合血管 股前外侧
章鸣
作品数:193被引量:414H指数:10
供职机构:台州骨伤医院
研究主题:软组织缺损 阔筋膜瓣 吻合血管 显微外科 外科皮瓣
凌爱军
作品数:32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苏大丰同仁骨科医院
研究主题:软组织缺损 腓肠内侧动脉 预制皮瓣 动脉穿支 带蒂皮瓣修复
彭俊洋
作品数:13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大丰同仁骨科医院
研究主题:腓肠内侧动脉 动脉穿支 软组织缺损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 带蒂皮瓣修复
张金福
作品数:48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台州骨伤医院
研究主题:软组织缺损 腓肠内侧动脉 手术治疗 动脉穿支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