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7篇“ 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相关文章
血清甲胎蛋白、α-L-岩藻糖苷-γ-羧基凝血酶原水平对发性肝癌伴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AFU)及-γ-羧基凝血酶原(DCP)水平对发性肝癌(PHC)伴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8例肝硬化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HC分为肝硬化组(n=48)和PHC伴肝硬化组(n=60)。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AFP、AFU、DC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AFP、AFU、DCP水平与PHC伴肝硬化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AFP、AFU、DCP水平对PHC伴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PHC伴肝硬化组患者血清AFP、AFU、DCP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FP、AFU、DCP水平与PHC伴肝硬化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AFP、AFU、DCP水平诊断PHC伴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949、0.838、0.883,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血清AFP、AFU和DCP水平对PHC伴肝硬化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诊断PHC伴肝硬化提供思路与方法。
巫圣美黄燕鸣陈贤标
关键词:甲胎蛋白Α-L-岩藻糖苷酶脱-Γ-羧基凝血酶原原发性肝癌肝硬化
-γ-羧基凝血酶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γ-羧基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 prothrombin,DCP)对发性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接受以TACE为初始治疗的150例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DCP对肿瘤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DCP水平患者无瘤生存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最大癌结节直径、肿瘤数目、AST、ALB、TBIL、AFP、DCP与发性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数目、TBIL、DCP是发性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DCP预测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82,最佳临界值为280.00 mAU/mL,特异度为53.13%,敏感度为88.89%。以最佳临界值分组进行生存分析,DCP高水平组无瘤生存率低于DCP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4.845,P=0.028)。结论血清DCP对发性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有一定预测价值,当患者TACE治疗前血清DCP>280.00 mAU/mL时,术后肿瘤复发率较高。
汪亚丽郑茂果基牛牛许丹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脱-Γ-羧基凝血酶原复发
-γ-羧基凝血酶原蛋白的核表达与鉴定
2023年
为实现-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prothrombin,DCP)在核系统中高效表达,参考GenBank中发布的DCP基因CDS序列(LX095963),在保证DCP蛋白氨基酸序列正确的基础上,优化该基因的密码子;化学合成CDS序列基因,并将其融合至pET28a(+)质粒中,构建pET28a(+)/DCP重组质粒;将该质粒转化至感受态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利用Ni柱纯化DCP蛋白,进行DCP重组蛋白纯度检测、浓度测定及蛋白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质粒在1875 bp处的双切条带,经测序后与已优化的基因序列完全切合。重组菌的DCP蛋白表达最高时,诱导条件为25℃、IPTG终浓度为0.8 mmol/L、时间6 h;经Ni柱纯化后的DCP重组蛋白纯度较高,浓度达1.04 mg/mL;在72 kD处有明显的蛋白条带,切合预期。在大肠杆菌系统中成功表达出DCP蛋白,为后续DCP检测方法研究提供试剂参考。
龚吕鸿徐丽刘雅楠吴胜昔许东秦萍韦广苗曾鹏
关键词:脱-Γ-羧基凝血酶原原核表达蛋白免疫印迹
-γ-羧基凝血酶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属于常见且致死率高的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肝癌病死率高居我国恶性肿瘤病死率第二位。其预后效果不理想,并且具有较高的复发风...
龚吕鸿
关键词:脱-Γ-羧基凝血酶原原核表达单克隆抗体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血浆组织因子微粒、-γ-羧基凝血酶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在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血浆组织因子微粒(TF-MPs)、-γ-羧基凝血酶原(DC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NSE)在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就诊的86例Ⅲ~Ⅳ期不可手术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传统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为高凝组38例和非高凝组48例,在入院后第1天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TF-MPs及血清DCP、NSE水平,并进行对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3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高凝组的TF-MPs、DCP、NSE水平均高于非高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F-MPs、DCP、NSE升高是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F-MPs、DCP、NSE诊断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灵敏度分别为89.50%、94.70%、86.80%,特异度分别为85.40%、95.80%、97.9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F-MPs、DCP、NSE诊断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AUC分别为0.906(95%CI为0.840~0.972)、0.986(95%CI为0.968~0.991)、0.990(95%CI为0.985~0.997)。结论处于血液高凝状态的胃癌患者血浆TF-MPs及血清DCP、NSE水平会升高,上述指标对于诊断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李莹莹朱晓东冯兴勇余洁邹佳华
关键词:脱-Γ-羧基凝血酶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胃癌血液高凝状态
血清-γ-羧基凝血酶原、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水平在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中的变化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γ-羧基凝血酶原(DCP)、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水平在发性肝癌(PH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许昌医院收治的120例P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TACE治疗,术后4周,评估近期治疗效果;并检测患者术前、术后4周血清DCP、GPC3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DCP、GPC3水平与PHC患者TACE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术后4周,120例PHC患者行TACE后,临床有效率为56.67%(68/120),无效率为43.33%(52/120)。术后4周,两组血清DCP、GPC3水平均降低,且无效组术前、术后4周血清DCP、GPC3水平均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DCP、GPC3水平高表达与PHC患者TACE近期治疗效果有关(P<0.05)。结论血清DCP、GPC3水平与PHC患者TACE治疗效果密切相关,血清DCP、GPC3水平越高,提示患者短期治疗效果越差。
许建华
关键词: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γ-羧基凝血酶原诊断发性肝癌的系统评价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系统评价血清-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 prothrombin,DCP)诊断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Ovid)、CNKI、VIP、Wan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搜集DCP诊断PHC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和Meta 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0个研究,包括15 0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CP诊断PHC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和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95%CI(0.67,0.70)]、0.89[95%CI(0.89,0.90)]、7.35[95%CI(6.08,8.90)]、0.31[95%CI(0.27,0.35)]、26.63[95%CI(20.42,34.73)]和0.909 9。结论血清DCP对PH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尤其诊断的特异度较高。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研究予以证实。
德吉杨丽王一平
关键词:脱-Γ-羧基凝血酶原原发性肝癌META分析
术前-γ-羧基凝血酶原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术前-γ-羧基凝血酶原(DCP)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疗效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04例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的血清DCP水平。根据TACE术前血清DCP水平分为DCP≤50 mAU/mL组10例,50500 mAU/mL组48例。TACE术后30 d,分别检测各组血清DCP水平,并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前肿瘤直径之和≤5 cm患者的血清DCP水平低于肿瘤直径大于>5 cm者(P<0.05);术前不同血清DCP水平组患者的肿瘤客观缓解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DCP≤50 mAU/mL组患者的肿瘤客观缓解率最高;无反应组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的血清DCP水平均高于反应组,反应组术后DCP水平较术前降低,而无反应组较术前升高(均P<0.05)。结论术前血清DCP水平与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患者TACE术后预后密切相关,其水平越低,患者肿瘤缓解的概率越大,提示其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的疗效评价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闵旭立徐浩刘帆杨林李强任勇军
关键词:脱-Γ-羧基凝血酶原肝细胞癌甲胎蛋白阴性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和-γ-羧基凝血酶原诊断肝细胞癌临床价值探讨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γ-羧基凝血酶原(PIVKA-Ⅱ)诊断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2015年12月~2017年9月收治的82例肝病患者,经组织病理学诊断HCC组56例,非HCC组26例。罗氏cobasR e 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血清AFP,采用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IVKA-Ⅱ。全部患者接受MRI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判断各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结果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分别为34.5(4.5,594.9)ng/ml和63.5(25.0,2082.0)Mau/ml,显著高于非HCC组【分别为3.4(2.2,11.6)ng/ml和23.0(18.8,28.0)Mau/ml,P<0.01】;血清AFP、PIVKA-Ⅱ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单独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815和0.907;在单项诊断HCC时,血清AFP和PIVKA-Ⅱ的最佳临床诊断截断点分别为14.4ng/ml和40.5 Mau/ml,其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4.3%、84.6%、67.4%和62.5%、100.0%、74.4%,Gd-EOB-DTPA增强MRI单独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9%、88.5%、91.5%,以Gd-EOB-DTPA增强MRI诊断的效能最高;采用联合试验Ⅰ诊断HCC,其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61.5%,准确率为86.6%,采用联合试验Ⅱ诊断HCC的灵敏度为50.0%,特异度为100.0%,准确率为50.0%。联合试验提高了诊断的特异度,但降低了灵敏度。结论应用血清AFP和PIVKA-Ⅱ检测联合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可提高诊断HCC的效能,综合应用三者联合诊断可以提高诊断HCC的正确性。
曹策郁义星王贝贝赵卫峰
关键词:肝细胞癌甲胎蛋白脱-Γ-羧基凝血酶原磁共振成像
肝细胞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AFP、-γ-羧基凝血酶原水平的变化及其对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AFP联合-γ-羧基凝血酶原(DCP)在预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接受TACE治疗的8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ACE术前、连续2次TACE术后患者血清AFP、DCP的水平变化,以mRECIST标准评价TACE治疗效果,将AFP、DCP水平变化情况与同期影像学(mRECIST标准)进行对照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索mRECIST分级与AFP、DCP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缓解组的价值。结果依据mRECIST标准,缓解组38例,未缓解组31例。缓解组治疗后AFP和DCP均明显低于未缓解组(Z值分别为-3. 366、-4. 065,P值均<0. 05)。缓解组△AFP、△DCP、△AFP%及△DCP%与未缓解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 837、-5. 597、-4. 210、-5. 851,P值均<0. 001)。mRECIST分期与△AFP、△DCP均呈明显的负相关(rs分别为-0. 552、-0. 593,P值均<0. 001)。△AFP%用于诊断缓解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 796,△DCP%为0. 912,△AFP%+△DCP%联合为0. 921,△AFP%+△DCP%的诊断价值最大。结论联合分析TACE前后血清AFP和DCP水平变化可评估肝细胞癌TACE的治疗效果。
闫乐乐倪才方李智胡波徐家晨
关键词:甲胎蛋白类异常凝血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