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15篇“ 胃十二指肠病变“的相关文章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十二指肠病变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十二指肠病变(GDU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6例GDU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临床特征。结果男性3例,女性3例;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年龄32.1(20.0~51.0)岁,GDUC的发病年龄36.5(25.0~51.0)岁;UC发病至累及上消化道的时间为4.4(0~12.0)年。UC发病时病变范围E2型(左半结肠)2例,E3型(广泛结肠)4例,改良Mayo评分9.2(8.0~12.0)分。出现GDUC时,改良Mayo评分9.8(8.0~12.0)分,病变累及3例,十二指肠受累6例,未见食管受累。2例患者在肠道手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受累表现。5例患者存在至少1种肠外表现。超敏C-反应蛋白43.2(15.9~77.0)mg/L,红细胞沉降率41.7(12.0~74.0)mm/1 h,血红蛋白108.2(80.0~117.0)g/L。镜下表现为弥漫性充血、水肿;十二指肠弥漫性充血、点状糜烂等。结肠镜显示,病变范围E2型1例,E3型4例,Mayo内镜评分3分。1例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回肠造口术后经结肠镜提示储袋炎。6例患者均应用糖皮质激素诱导缓解,其中2例病情反复后应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诱导缓解并维持治疗,4例缓解期接受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6例患者随访2.5(0.5~3.5)年,上消化道病变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例;改良Mayo评分2.8(0~7.0)分。上消化道病变与结肠炎活动度均下降,两者活动度平行。结论GDUC患者具有起病年龄轻、病情重度活动、广泛结肠炎、伴随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升级治疗后上消化道炎症程度与结肠炎活动度均下降。
宋慧宋慧李玥周炜洵徐蕙徐蕙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低张双重对比CT扫描和后处理技术在十二指肠病变中的应用
2018年
目的讨论研究应用低张双重对比CT扫描和后处理技术对检查与诊断十二直肠病变的临床价值与意义。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怀疑十二指肠病变、或经纤维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病变需进一步检查的患者100例。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低张双重对比造影CT扫描检查并将结果与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低张双重对比CT扫描分期人数与手术结果比较得出,I期、II期、III期及IV期判断准确率分别为96.1%、94.1%、93.7%及100.0%;对浆膜受侵程度、周围器官浸润及远处转移判断准确率分别为95.1%、86.4%及86.7%。结论在诊断十二指肠病变过程中应用低张双重对比CT扫描可对患者十二指肠内壁、肠腔、血管及周围比邻器官等情况进行全面观察。
王成均何灿肖华陈京胡飞
关键词:CT扫描后处理技术胃十二指肠病变
超声造影在十二指肠病变筛查中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十二指肠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8例体检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图像采用3级评判,以镜对照,分析图像质量及诊断符合率。结果:图像质量均以Ⅲ级显示为主,食管下段,贲门,底,体,窦,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和水平部Ⅲ级显示比分别为77.6%、82.5%、77.2%、87.7%、86.0%、78.1%、64.9%、52.6%;超声造影诊断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88.9%、100%、100%和97.7%。超声造影与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是一种无创、安全、依从性较高的检查方法,可作为十二指肠病变的筛查手段之一。
谢海琴王丹军陈芸魏妮娅袁树芳
关键词:超声造影胃十二指肠疾病
十二指肠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2014年
为了解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所在地区人群中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探讨Hp与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11月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镜检查同时检测了 Hp的15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刘元美刘丽华邓永芳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十二指肠病变HELICOBACTER胃十二指肠疾病
愈疡片对妊娠妇女酸相关性十二指肠病变症状的治疗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中成药健愈疡片对妊娠或不适宜经典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等特殊人群酸相关性十二指肠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入选标准为患有剑突下疼痛、饥饿痛、烧心、反酸、腹胀等基本症状的酸相关性十二指肠病变患者,以72例孕期4~26周、病程6~20个月的妊娠妇女作为治疗组,采用健愈疡片治疗;以64例病程为6~48个月的普通成人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和铋剂四联用药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 2组疗效显著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组反酸、腹胀肠动力紊乱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改善率略高于对照组。结论健愈疡片治疗酸相关性十二指肠病变症状有较高的普及推荐使用指数。
廖常奎李占彪胡红
关键词:健胃愈疡片胃酸胃十二指肠病变胃肠动力紊乱
腹腔镜镜联合治疗十二指肠病变11例分析
目的评价腹腔镜、镜联合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至2007年行腹腔镜、镜联合治疗病变11例。病变位于窦、体、贲门、底部前壁及十二指肠球部,病变分别为黏膜下肿瘤、黏膜不典型增生、十二指...
乔庆何显力包国强张静吴涛南菁臧莉鲁建国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
肝硬化并发的十二指肠病变与幽门螺杆菌被引量:1
1999年
对191例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HP感染与门脉高压性病及肝源性溃疡的关系。发现:肝硬化患者HP感染率与慢性炎者接近:HP感染率在肝硬化有,无PHG及轻,重型PHG组间无显著差异;肝硬化伴十二指肠溃疡组HP感染高于不伴溃疡组而与DU对照组接近;肝硬化伴溃疡组HP感染率与不伴溃疡组无显著差异,而显著低于GU对照组。
郝志明周春蜀
关键词:肝硬化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
十二指肠病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被引量:6
1997年
目的:报道十二指肠病变的 CT 表现,并评价其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7例上腹部不适患者行常规腹部 CT 扫描,总结十二指肠壁、肠腔及外周脂肪的改变。结果:由 CT 扫描首先发现病灶而提示诊断的共24例。19例进展期癌表现为壁不规则增厚,3例形成向腔内突出的肿块,3例见溃疡,周脂肪层变薄、密度增高或消失者共11例。另外,淋巴瘤,肥厚性炎,胰腺病变及结肠癌浸润等亦可导致壁增厚及周围脂肪层改变。平滑肌肉瘤表现为腔外巨大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坏死性低密度区,并可见坏死区与腔相通。结论:在阅读上腹部 CT 片时,除对实质性器官观察外,还应注意十二指肠等空腔脏器,以发现十二指肠病变。管壁增厚及脂肪层的改变是诊断十二指肠的直接征像,但无特异性。
陈在中李春英周义成
关键词:胃肿瘤CT十二指肠肿瘤
十二指肠病变患者血中泌素与动素水平
1997年
钟燕吴艳环叶震世王力平庄惠福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病变血清诊断胃泌素胃动素
慢性病毒性肝病时十二指肠病变的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病与十二指肠粘膜病变之间的关系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病时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内镜检查患者127例,检查前临床诊断为慢性病毒性肝病组46例(其中男39例,女7例,年龄403岁±129岁)和肠病组81例(其中男53例,女28例,年龄398岁±134岁),进行内镜检查结果比较.结果慢性病毒性肝病组和肠病组的PU,CSG发生率分别为391%,100%和432%,988%,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病毒性肝病组的GEV,DI,EI和BRG发生率分别为403%,696%,304%和609%,肠病组为74%,284%,62%和124%,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GEV检出率在慢性病毒性肝病组中,活动型肝硬变、慢性肝炎重度与慢性肝炎轻中度比较差异显著(分别为667%,531%和00%,P<001).结论慢性病毒性肝病时十二指肠粘膜病变发生率较高,肝功能减退及肝炎病毒感染等在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游晶庄林马永良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胃疾病十二指肠疾病病理

相关作者

庄惠福
作品数:8被引量:13H指数:1
供职机构:厦门市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胃泌素 胃动素 血浆 内皮素 消化性溃疡患者
胡海滨
作品数:10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一氧化氮 KLINEFELTER综合征 睾丸发育不良 肠易激综合征 TURNER综合征
李兆申
作品数:2,272被引量:18,716H指数:57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胰腺癌 慢性胰腺炎 胰腺肿瘤 内镜 幽门螺杆菌
游晶
作品数:121被引量:681H指数:14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 HBV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 病毒性肝炎
刘丽华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HELICOBACTER 胃十二指肠疾病 胃十二指肠病变 幽门螺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