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23篇“ 肺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文章
- 氧化磷酸化信号参与肺鳞状细胞癌代谢调节
- 2025年
- 代谢重编程是癌症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中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代谢作为细胞获取能量的主要生化过程,对肿瘤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的代谢特征对肿瘤恶性特征的作用。通过分析基因表达谱数据库中LUSC、肺腺癌和正常肺组织的单细胞转录物组测序数据,发现OXPHOS信号通路以及ATP合成相关分子在LUSC组织中显著富集。基于OXPHOS信号强度评分,将LUSC分为OXPHOS high和OXPHOS low两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126个转录因子在LUSC肿瘤组织和OXPHOS high组中均呈现高表达水平,其中肿瘤干细胞相关信号(例如SOX2、SOX9、POU2F1、CDX1、ARID3A、EZH2和KLF5等)在OXPHOS high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5)。使用OXPHO拮抗剂处理LUSC细胞后,H520和SKMES-1细胞的球体形成率这一重要的干性特征受到显著抑制(P<0.05)。对于LUSC单细胞转录物组细胞间通讯数据的分析表明,OXPHOS high发出及接受的信号强于OXPHOS low细胞亚群,且成纤维细胞对于OXPHOS high-LUSC细胞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将LUSC细胞系H520和SKMES-1与人肺成纤维样细胞系共培养,肿瘤细胞球体形成率显著提高(P<0.05)。同时,共培养的H520和SKMES-1细胞的ATP、NADH活性酶和活性氧(ROS)水平也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证实,OXPHOS通路是参与LUSC代谢的关键信号,与肿瘤干性细胞特性以及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信号调节相关,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王亮张善渊杨跃马媛媛
- 关键词:肺鳞状细胞癌代谢氧化磷酸化肿瘤干细胞
-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肺鳞状细胞癌的疗效观察
- 2025年
- 目的分析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肺鳞状细胞癌(PSCC)的疗效。方法选取晚期PSCC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和对照组(安罗替尼),采用基线资料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1∶1两组配对成功62对患者。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CYFRA21-1和SCCA表达水平下降,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及情绪功能评分均提高,且治疗后研究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PSCC效果较好,且安全性高。
- 刘伟龙瑜琴赵荣
- 关键词:肺鳞状细胞癌肿瘤标志物
- 初探肺癌免疫预后指数预测Ⅳ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
- 2025年
- 目的探究肺癌免疫预后指数(lung immune prognostic index,LIPI)与Ⅳ期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疗效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1例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应用ICIs的LU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洐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erived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dNLR)≥3或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245 IU/L两个因素,将患者分为三组,即LIPI评分良好组(n=33)、LIPI评分中等组(n=44)、LIPI评分差组(n=24)。统计分析三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评估疗效及预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各组临床特征与PFS、OS之间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结果三组患者ORR、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PI评分良好、中等、差组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7.6、6.4、5.5个月,OS分别为19.3、17.3、12.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LIPI评分、组织学分级是LUSC患者PFS独立危险因素,LIPI评分是LUSC患者OS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Is治疗LUSC患者预后与LIPI评分存在一定相关性,LIPI评分差患者预后差。
- 伍妮周玲吴旭胡诗宇刘一逸刘新福
- 关键词:肺鳞状细胞癌疗效预后
- 西黄胶囊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在晚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2025年
- 目的探究西黄胶囊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在晚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3例晚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分为联合组(n=43)和化疗组(n=40),化疗组患者采用吉西他滨+顺铂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西黄胶囊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CD3^(+)、CD4^(+)、CD8^(+))、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化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化疗组,CD8^(+)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YFRA21-1、SCC-Ag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联合组患者CYFRA21-1、SCC-Ag水平均低于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黄胶囊联合吉西他滨+顺铂能够提高晚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疗效,改善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不良反应。
- 周洪清张红王利今
- 关键词:西黄胶囊吉西他滨顺铂临床疗效
- 支气管动脉灌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及顺铂治疗晚期肺鳞状细胞癌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支气管动脉灌注卡瑞利珠单抗、紫杉醇及顺铂治疗晚期肺鳞状细胞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脉给药组与动脉灌注组,各25例。2组患者均予以卡瑞利珠单抗、紫杉醇与顺铂治疗,其中静脉给药组以静脉给药,动脉灌注组以支气管动脉灌注给药。2组均以21 d为1个化疗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比较2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不良反应及随访1年生存率。结果动脉灌注组客观缓解率为60.00%,与静脉给药组的3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85,P=0.089)。治疗6个周期后,2组CYFRA21-1、CEA水平降低,SOD水平升高,动脉灌注组MDA水平降低,且动脉灌注组CYFRA21-1、CEA、MDA水平低于静脉给药组,SOD水平高于静脉给药组(P<0.05或P<0.01);2组CD3^(+)、CD4^(+)、CD8^(+)、CD4^(+)/CD8^(+)降低,但动脉灌注组高于静脉给药组(P<0.05或P<0.01)。动脉灌注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静脉给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vs.44.00%,χ^(2)=3.309,P=0.069)。动脉灌注组1年生存率为52.00%,与静脉给药组的3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53,P=0.152)。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及顺铂治疗晚期肺鳞状细胞癌的近期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提高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 曹磊刘彬李聪颖林雨钟穆兰
-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灌注紫杉醇
-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治疗Ⅳ期肺鳞状细胞癌的疗效及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 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治疗Ⅳ期肺鳞状细胞癌的疗效及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98例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分为联合组(n=50)和对照组(n=48),对照组患者接受紫杉醇^(+)卡铂治疗,联合组患者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计算CD4^(+)/CD8^(+))、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CD3^(+)、CD4^(+)水平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68.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异常、食欲减退、全血细胞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联合组患者生存率为68.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治疗Ⅳ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可改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段冬冬赵景景李冯洋
- 关键词:紫杉醇卡铂肺鳞状细胞癌T淋巴细胞亚群预后
- 卡度尼利单抗治疗左肺鳞状细胞癌致免疫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及处理
- 2025年
- 目的探讨卡度尼利单抗治疗左肺鳞状细胞癌过程中引发免疫相关性肺炎(IRP)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1例66岁男性左肺鳞状细胞癌并肺门、右肺、肝及脑转移患者,在接受卡度尼利单抗治疗后出现IRP的临床观察及治疗过程。结果患者在接受卡度尼利单抗治疗第1个疗程后20 d出现咳嗽、咳痰、胸痛、气促及发热等症状,病程超过10 d。经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诊断符合IRP。患者在接受大剂量甲泼尼龙抑制免疫反应、头孢噻肟钠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胸部CT显示IRP完全好转。结论卡度尼利单抗可能引发IRP,早期诊断和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关键,同时需警惕合并感染的可能性。
- 杨建
- 关键词:肺炎免疫
- 肺鳞状细胞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2024年
- 肺鳞状细胞癌是肺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之一。与肺腺癌不同,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从靶向治疗中的获益有限。虽然免疫治疗显著改善了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但是相对较低的有效率和相关不良反应限制了免疫治疗在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应用。肺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基因突变,随着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和代谢组学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肺鳞状细胞癌的发病过程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目前临床也对一些治疗靶点进行了相关研究。了解肺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以及不同信号通路之间的内在联系对靶向药物的研发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信号通路和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4/6等信号通路在肺鳞状细胞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肺鳞状细胞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思路。
- 刘传李琦
- 关键词:肺鳞状细胞癌靶向治疗
- BNC1 促进肺鳞状细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 2024年
- 目的探索碱性核蛋白1(basonuclin 1,BNC1)基因对肺鳞状细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在线数据库中BNC1基因在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规律及对生存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对组织芯片进行染色并分析BNC1的蛋白水平;在癌症细胞系百科全书(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CCLE)数据库中筛选BNC1高表达和低表达的肺鳞状细胞癌细胞系;对敲低和过表达的肺鳞状细胞癌细胞H226、SK-MES1进行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变化;采用RT-qPCR验证10个文献来源的有关迁移与侵袭高度相关的基因;采用Western blot对筛选的调控基因进一步验证。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BNC1高表达于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且与较低生存率相关(P=0.047);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NC1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H226细胞系BNC1表达较高,而SK-MES1细胞系BNC1表达较低;敲低BNC1能够抑制肺鳞状细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过表达BNC1可增强肺鳞状细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在mRNA层面筛选BNC1下游调控分子,发现E-钙粘蛋白(E-cadherin,CDH1)在BNC1过表达时减低(P<0.05),在BNC1敲低时升高(P<0.05),Western blot验证结果与mRNA表达一致(P<0.05)。结论BNC1可能是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不良基因,BNC1基因可能通过下调CDH1的表达,促进肺鳞状细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张珑耀曾泷锦郑林鹏林俸林蔡定钦蔡萍孙建国
- 关键词:E-钙粘蛋白肺鳞状细胞癌迁移
- 区分肺腺癌和肺鳞状细胞癌的潜在基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潜在基因进行分析,寻找区分肺腺癌(LUAD)和肺鳞状细胞癌(LUSC)的相关基因,探索NSCLC诊断与治疗的更有效方法。方法利用3个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GSE4882、GSE7339和GSE40275)分析LUAD和LUSC组织样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来寻找关键枢纽基因。最后在临床样本中验证关键枢纽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在GSE4882、GSE7339和GSE40275数据集中发现22个LUAD和LUSC的DEGs,通过构建PPI网络发现了6个关键枢纽基因(KRT18、RAN、NME1、NME2、MIF和CFB),进一步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分析枢纽基因表达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发现KRT18可能是区分LUAD和LUSC的潜在基因,同时构建了KRT18基因突变与LUAD和LUSC患者预后的风险预测模型。最后采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组织样本对KRT18表达进行验证。结论KRT18可能是区分LUAD和LUSC潜在基因。
- 朱德奇卢建国李宾张劲草王忠民董成来
- 关键词:肺腺癌肺鳞状细胞癌生物信息分析
相关作者
- 牛润桂

- 作品数:51被引量:213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西省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疼痛 肺肿瘤 生活质量 非小细胞 肺癌易感性
- 徐岩

- 作品数:46被引量:313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研究主题:计算机辅助检测 肺结节 低剂量 CT 图像质量
- 庞俊伟

- 作品数:5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泰山医学院
- 研究主题:E2F-1 肺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学意义 E2F1
- 许春伟

- 作品数:347被引量:1,064H指数:15
- 供职机构:浙江省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临床病理分析 文献复习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组化 融合基因
- 张海青

- 作品数:145被引量:676H指数:1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 研究主题: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非小细胞肺癌 结核病 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