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15篇“ 肠道组织形态“的相关文章
- 益生菌对肉鸡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2025年
- 我国不仅是鸡肉、鸡蛋产品消费大国,也是养鸡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鸡业整体呈现投入产出比较低的现状,与美国等养鸡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鸡业的料蛋比、雏鸡死亡淘汰率等比较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其会对雏鸡肠道屏障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引起肠道损伤,提高雏鸡死亡率。在治疗雏鸡大肠杆菌病时,因其自身免疫力、抗病力较差,一般多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自从我国全面推行“无抗养殖”后,对抗生素的使用提出了明确的限制和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有益微生物改善肉鸡肠道组织健康成为研究热点。益生菌是一种有助于维持胃肠道菌群平衡的有益微生物,可提高胃肠道消化能力,保护胃肠道黏膜,抑制致病菌滋生。鉴于此,为深入了解益生菌在肉鸡日粮中的作用,笔者以益生菌为变量,将其添加到日粮中,分析其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组织形态产生的影响,以期为肉鸡的高效饲养提供参考。
- 陈家琪
- 关键词:益生菌肠道损伤肠道组织形态致病性大肠杆菌
- 7种必需氨基酸平衡低蛋白质饲粮对31~60日龄清远麻鸡生长、养分消化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研究7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精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平衡低蛋白质饲粮对31~60日龄清远麻鸡生长及消化功能的影响,探讨低蛋白质饲粮在清远麻鸡上的应用。【方法】选取31日龄健康清远麻鸡960只(母),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对照组鸡饲喂基础饲粮(CON,粗蛋白质水平为17.5%),试验组鸡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降低至16.5%(A组)、15.5%(B组)和14.5%(C组)的饲粮(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精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水平同对照组),试验期为30 d。60日龄时称重、采血、屠宰取样,测定清远麻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肠道组织形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试验组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B组鸡脾脏指数显著提高(P<0.05)。③对于十二指肠,3个试验组鸡隐窝深度均显著升高(P<0.05),A和B组鸡绒隐比均显著降低(P<0.05);对于空肠,C组鸡绒毛高度显著升高(P<0.05),B组鸡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绒隐比显著降低(P<0.05);对于回肠,A组鸡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平衡7种必需氨基酸的条件下,饲粮中粗蛋白质水平降低至16.5%、15.5%、14.5%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清远麻鸡肠道组织形态的发育,但对生长性能、血清生化等指标无明显负面影响。综合考虑,清远麻鸡氨基酸平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以15.5%为宜。
- 欧建存黄健丘婷岑明珠郑朝军王文河黄威龙张辉华
- 关键词:低蛋白质饲粮清远麻鸡肠道形态
- 氨气暴露对白羽肉鸡肠道组织形态、氧化应激和免疫应答的影响
- 2025年
- 为了探究实际生产中氨气持续暴露对白羽肉鸡肠道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白羽肉鸡120羽,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鸡,在无特定病原体(SPF)隔离舱中持续进行氨气暴露处理。1~7日龄为预试验,各组氨气浓度均保持在<5 mg/m^(3);8~42日龄对照组氨气浓度仍保持在<5 mg/m^(3),8~28日龄和29~42日龄低浓度组氨气浓度分别控制在(15±2)mg/m^(3)和(30±2)mg/m^(3),高浓度组则分别控制在(30±2)mg/m^(3)和(60±2)mg/m^(3)。在28和42日龄时每个重复随机取2羽鸡进行宰杀,在回肠和盲肠组织中段各采集2份样品,一份用于组织形态观察,另一份用于抗氧化指标以及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氨气暴露显著降低了白羽肉鸡8~28日龄和29~42日龄的平均日增重(P<0.05),并显著增加了8~28日龄的料重比(P<0.05)。2)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42日龄回肠绒隐比以及低浓度组28日龄盲肠绒隐比相较于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氨气暴露引起28日龄时回肠与盲肠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氨气暴露引起42日龄时回肠与盲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5),42日龄时盲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氨气暴露导致28和42日龄时回肠和盲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42日龄时盲肠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白羽肉鸡生产中持续的氨气暴露会导致肠道炎症发生、免疫力下降以及抗氧化能力降低,合理的鸡舍空气环境控制对于保持肉鸡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 石志芳韦瑞婷乔方铭徐子珂刘健张春霞郭良兴王晓彤席磊
- 关键词:氨气白羽肉鸡肠道组织形态氧化应激炎性因子
- 酶菌复合制剂对肉羊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2025年
- 文章旨在研究酶菌复合制剂对肉羊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择初重(29.75±0.49)kg的健康肉羊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基础日粮组单纯饲喂基础日粮,其余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50 mg/kg复合益生菌、350 mg/kg复合酶制剂、700 mg/kg酶菌复合制剂。预饲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基础日粮组相比,酶菌复合制剂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9.57%(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10.60%(P<0.05)。(2)与基础日粮组相比,复合益生菌组血清IgA、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酶菌复合制剂组血清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基础日粮组相比,复合益生菌组、复合酶制剂组回肠绒毛高度及绒隐比值均显著提高(P<0.05);酶菌复合制剂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回肠绒毛高度及绒隐比值均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单独添加复合益生菌、复合酶制剂的促生长和改善肠道效果较为有限,且酶菌复合制剂没有在免疫功能方面起到协同作用。但综合各项指标来看,肉羊基础日粮中添加酶菌复合制剂的效果最佳。
- 杨明娟王岩保
- 关键词:肉羊免疫功能肠道组织形态
- 姜黄素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免疫功能与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2025年
- 研究旨在探讨姜黄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免疫功能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杜×长×大”生长猪80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预试期间所有猪饲喂基础饲粮,正试期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250、500、750 mg/kg姜黄素。试验所用饲粮参照《猪饲养标准》配制,饲养管理按常规程序进行。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姜黄素能显著降低育肥猪背膘厚度,提高瘦肉率和眼肌面积(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姜黄素能显著提高育肥猪背最长肌的pH_(24h)值,减少了肌肉滴水损失率(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姜黄素显著提高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姜黄素显著提高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姜黄素显著提高了绒毛高度和空肠及回肠的绒隐比(P<0.05)。综合分析结果,姜黄素作为一种高效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对提升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改善肉品质、增强免疫功能和促进肠道健康具有显著效果。推荐在育肥猪饲料中添加500 mg/kg姜黄素,以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罗珊唐廷蔡雪琳孙莹莹徐俊赵春容
- 关键词:姜黄素育肥猪肉品质免疫功能肠道组织形态
- 发酵菜籽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2025年
- 文章旨在研究发酵菜籽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将80头体重相近的育肥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对照组饲喂豆粕,其余3组在等氮条件下用10%、20%、30%发酵菜籽粕替代豆粕。预饲期7 d,正试期62 d。结果:(1)发酵菜籽粕对豆粕的替代水平为30%,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显著降低6.97%(P<0.05),料重比比对照组显著提高7.27%(P<0.05)。(2)发酵菜籽粕对豆粕的替代水平为30%,尿素氮水平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发酵菜籽粕对豆粕的替代水平为20%~30%,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3)发酵菜籽粕对豆粕的替代水平为10%~30%,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隐窝深度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发酵菜籽粕对豆粕的替代水平为20%~30%,回肠绒毛高度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用10%~20%发酵菜籽粕等氮替代豆粕时,对育肥猪生长性能无显著负面影响。但育肥猪日粮中高水平的发酵菜籽粕容易因抗营养因子诱发肝肾和肠道损伤问题。
- 高亮薛增王建
- 关键词:育肥猪血清生化指标肠道组织形态
- 花青素对太行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2025年
-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花青素对太行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选用400只健康、体重相近及生产性能相近的产蛋后期(50周龄)太行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花青素),试验Ⅰ、Ⅱ、Ⅲ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0、100和150 mg/kg花青素。预试期1周,正试期12周。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提高太行鸡的产蛋率(P<0.05),并显著降低料蛋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50~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提高太行鸡蛋中花青素的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50~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提高太行鸡血浆中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并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饲喂添加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还可显著提高太行鸡血浆中总蛋白和总胆固醇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提高太行鸡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免疫球蛋白A含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50~150 mg/kg花青素的饲粮可显著降低太行鸡回肠和空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十二指肠、回肠和空肠绒隐比(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花青素可提高太行鸡的生产性能,提高在蛋中花青素的含量,提升鸡蛋的营养价值,并可提高太行鸡抗氧化能力,增强免疫功能,保障肠道健康。本试验条件下,建议太行鸡饲粮中花青素添加量为150 mg/kg。
- 刘喆孙二东徐大海郝二英姬逸凡李艳慧袁文陈俊男牛星月苏博斐陈辉
- 关键词:花青素蛋品质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肠道组织形态
- 饲粮中添加刺梨渣对鲤鱼肠道组织形态、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究饲粮中添加刺梨渣(Rosa roxburghii Tratt. residue)对鲤鱼肠道组织形态、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代谢组学的影响,以期为刺梨渣饲料在贵州山区农村稻田养鱼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80尾健康无病、初始体重为25 g±1 g的鲤鱼,随机分为正常组(基础饲料中不添加刺梨渣)和刺梨渣饲喂组(基础饲料中添加0.4%刺梨渣),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后,采集鲤鱼中段肠道,通过显微镜观察、ELISA检测和基于液相色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鲤鱼肠道组织形态、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代谢组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饲喂刺梨渣对鲤鱼肠道的正常结构无不良影响,且肠道绒毛长度和肌层厚度均极显著增加(P<0.01);刺梨渣饲喂组鲤鱼肠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刺梨渣饲喂组共显著富集到2-酮丁酸、L-(+)-乳酸、丙酸、琥珀酸、D-天冬氨酸、D-谷氨酰胺、黄嘌呤核苷、次黄嘌呤、胸腺嘧啶、尿嘧啶和D-焦谷氨酸等85种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富集到丙酸盐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嘌呤代谢,嘧啶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饲粮中添加刺梨渣可提高鲤鱼肠道组织抗氧化性能和免疫指标,可通过影响嘌呤和嘧啶代谢以及相关代谢物D-谷氨酰胺、黄嘌呤核苷、次黄嘌呤、胸腺嘧啶、2′-脱氧尿苷-5′-单磷酸盐和尿嘧啶等来改善鲤鱼肠道健康,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 冯轶杨芸芸罗永荣吴鹏王艳杨颖陈江凤姜海波文明
- 关键词:鲤鱼肠道组织形态抗氧化能力免疫力代谢组学
- 低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平衡饲粮对1~30日龄清远麻鸡生长性能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2025年
-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平衡饲粮对1~30日龄清远麻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选取1日龄健康清远麻鸡母鸡960只,按照体重无差异原则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蛋白质水平为21%),3个试验组(A、B、C组)分别饲喂较基础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1%、2%、3%的试验饲粮(蛋白质水平为分别为20%、19%、18%)。试验饲粮通过添加晶体氨基酸保持与基础饲粮一致的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缬氨酸比值。试验期为30 d。结果显示:1)低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平衡饲粮对清远麻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2)C组清远麻鸡30日龄的粗蛋白质、粗灰分及磷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A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试验组的十二指肠绒隐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低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平衡饲粮对清远麻鸡1~30日龄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1%或2%并平衡必需氨基酸,可显著改善清远麻鸡30日龄十二指肠组织形态;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3%并平衡必需氨基酸,可显著改善清远麻鸡30日龄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形态,并显著提高粗蛋白质、粗灰分及磷的表观消化率。
- 欧建存黄健丘婷岑明珠郑朝军王文河黄威龙张辉华
- 关键词:低蛋白质饲粮清远麻鸡肠道组织形态
- 止痢草提取物对新孢子虫病致流产奶牛血清抗氧化指标及肠道组织形态影响的研究
- 2025年
- [目的]研究在日粮中添加止痢草提取物对新孢子虫病致流产奶牛血清抗氧化指标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某规模化养殖场中新孢子虫病致流产的168头年龄、胎次和平均产奶量相近奶牛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将奶牛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日粮)、观察Ⅰ组(基础日粮+200 g/t止痢草提取物)、观察Ⅱ组(基础日粮+400 g/t止痢草提取物)、观察Ⅲ组(基础日粮+600 g/t止痢草提取物)。每组设置6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预试验期7 d,正式试验期35 d。统计试验结束后各组奶牛血清抗氧化指标和肠道组织形态变化情况。[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Ⅰ组、观察Ⅱ组和观察Ⅲ组T-AOC、T-SOD、GSH-Px显著提高(P<0.05),观察Ⅱ组最高,观察Ⅰ组和观察Ⅲ组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MDA高于其他试验组,其中观察Ⅰ组高于观察Ⅱ组和观察Ⅲ组(P<0.05)。各组CAT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数量高于观察Ⅰ组、观察Ⅱ组和观察Ⅲ组,乳酸菌数量低于各试验组(P<0.05),其中观察Ⅱ组和观察Ⅲ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低于观察Ⅰ组,乳酸菌数量高于观察I组(P<0.05)。[结论]在新孢子虫病所致流产奶牛的基础日粮中添加止痢草提取物,可提高其机体免疫能力、抗氧化能力,维持肠道稳态。综合考虑试验结果、经济性等因素,按照400 g/t量在日粮中添加止痢草提取物为宜。
- 张计玺
- 关键词:新孢子虫病血清抗氧化指标肠道组织形态
相关作者
- 王占彬

- 作品数:276被引量:1,275H指数:18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蛋鸡 产蛋后期 蛋品质 断奶仔猪 标本
- 杨海明

- 作品数:414被引量:1,861H指数:18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扬州鹅 仔鹅 屠宰性能 饲粮 血清生化指标
- 王志跃

- 作品数:442被引量:2,204H指数:20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扬州鹅 仔鹅 新扬州鸡 屠宰性能 饲粮
- 王恬

- 作品数:1,029被引量:5,925H指数:33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肉鸡 断奶仔猪 宫内发育迟缓 抗氧化 仔猪
- 陈辉

- 作品数:387被引量:1,089H指数:15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蛋鸡 蛋品质 蛋鸡生产性能 光照周期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