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84篇“ 肛门括约肌“的相关文章
- 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的无线能量传输优化
- 2025年
- 目的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artificial anal sphincter,AAS)采用经皮无线能量传输方式对体内储能端的电池进行反复充电,可以保证系统长期在体工作。系统在经皮无线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对生物体组织的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本文设计新型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以增强其温控安全性。方法AAS接收端发热主要是由稳压模块压差过大导致,稳压器压差大的原因是充电过程中负载变大引起稳压器输入电压增大。因此,本文基于磁耦合谐振原理设计LCC-S型无线能量传输系统,通过调节其发射端电压可以线性调节接收端稳压器输入电压,且其接收端电压不会随负载变化而变化,避免了充电过程中稳压器压差变大导致的大量发热。最后通过搭建实验电路评估新系统在充电时接收端电压的表现,并与现有的S-S型系统进行充电发热对比。结果在发射功率4.5 W、传输距离为10 mm时,系统总传输效率为50.51%。连续充电30 min接收端壳体最高温度仅为39.4℃。新型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在充电过程中接收端稳压器电压不变,总发热量比S-S型系统小。结论新型LCC-S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减少了充电过程中的发热,满足人工肛门括约肌充电过程的温控安全性要求。
- 吴潼姜萍萍颜国正颜国正
- 关键词:人工肛门括约肌
- 一种分段式模块化肛门括约肌训练/按摩器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段式模块化肛门括约肌训练/按摩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多气囊的括约肌训练器采用一体化多气囊结构,制造难度高,其气囊间没有硬性分割,仅依赖软质的气囊体实现气室的分隔,存在气囊间漏气的可...
- 关杰文
- 一种仿耻骨直肠肌式柔性夹持的人工肛门括约肌装置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仿耻骨直肠肌式柔性夹持的人工肛门括约肌装置,包括机架、上支撑环、柔性套、下支撑环、控制驱动和柔性绳索,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一上一下水平设置,一对固定支架间隔竖直设于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侧面,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分...
- 王明辉刘云龙农庆钧王佳龙廖玉成黄银辉喻洪流周巍卢炳焕韩太宇
- 一种用于排便提醒和控制的人工肛门括约肌及其使用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排便提醒和控制的人工肛门括约肌及其使用方法,人工肛门括约肌包括:充放气装置;与充放气装置连接的控制处理装置;循环挤压装置,与充放气装置相连通并与控制处理装置通讯连接,包括沿结肠皮肤吻合口向结肠的方向相邻...
- 孙星星杜婷婷谭娟刘勇朱杰玲王慧周志强
- 冷液扩张锻炼肛门括约肌导管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液扩张锻炼肛门括约肌导管,导管一端为敞口端、另一端为密封端,导管的管腔贯穿于导管的敞口端,导管的外侧壁对应于密封端位置处和对应于管腔靠近密封端一侧管壁位置处分别同轴心固定有环形气囊A和环形气囊B,导...
- 刘敏曾颖冯歌辉彭彤
- 肛门括约肌保留术治疗肛瘘的研究现状被引量:3
- 2024年
- 在肛瘘的治疗中,肛门括约肌保留术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手术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和最大程度保留肛门解剖结构完整、保护肛门功能,但是存在对瘘管清除不彻底、术后复发率较高、远期治愈率较低的不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保留肛门括约肌的肛瘘术式进行探索,已有多种相关术式的临床应用报道。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就肛门括约肌保留术治疗肛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陈富军刘昌萍李杉贺平
- 关键词:肛瘘肛门括约肌
- 基于肛门括约肌临检的多系统萎缩病症分析
- 2024年
- 分析了多系统萎缩患者临床特点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特征,探讨了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对多系统萎缩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多系统萎缩患者26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结果。以是否出现卫星电位、是否存在尿便障碍、是否有体位性低血压分别进行分组比较,比较组间患者的年龄、病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结果。同时分析病程、肛门括约肌肌电图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病程的相关性。26例多系统萎缩患者中最常见症状依次为尿便障碍、走路不稳及睡眠障碍;最常见体征依次为肌张力障碍、体位性低血压及共济失调;26例患者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为11.6 ms(范围为10.1~14.5 ms),平均波幅为876.5μV(范围为740.8~1135.8μV),多相波百分比为27.4%(范围为13.3%~53.6%);卫星电位组比无卫星电位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长、多相波百分比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低(P<0.05);体位性低血压组比无体位性低血压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低(P<0.05);多系统萎缩患者的病程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95,P=0.000),病程与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无明显相关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无明显相关性。多系统萎缩患者病程越长,病情越重,出现卫星电位或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病情更重,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有利于无尿便障碍多系统萎缩患者早期诊断。
- 孟萌徐晓彤万志荣李秀花徐长波靳冬梅
- 关键词:多系统萎缩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尿便障碍
- 产科相关肛门括约肌损伤57例临床特征及结局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产科相关肛门括约肌损伤(obstetric anal sphincter injuries,OASIS)是严重的阴道分娩并发症。探讨发生OASIS人群的临床特点及围术期管理,为临床处置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8-01-01至2022-12-31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阴道分娩过程中发生OASIS的病例,总结临床特点、围术期管理及修补术后随访结局。结果5年间OASIS发生率为0.1%(57/40855),会阴Ⅳ度裂伤占OASIS的21.1%(12/57)。初产妇占68.4%(39/57)。17.5%(10/57)为非枕前位分娩。会阴侧切率为38.6%(22/57)。阴道助产率为29.8%(17/57)。巨大儿仅4例,占7.0%(4/57)。有1例产后28d诊断直肠黏膜扣眼损伤,修补后随访至产后6个月,恢复良好。余56例为产时发现OASIS,肛门外括约肌端端缝合53例,重叠缝合3例。术后予肠道管理及广谱抗生素治疗。1例Ⅳ度裂伤患者发生直肠阴道瘘,保守治疗后瘘管自行愈合,其他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OASIS多发生于具有初产、阴道助产、非枕前位分娩、巨大儿等特征的孕妇。及时发现并规范的修补治疗以及围术期流程化管理是促进愈合的关键。
- 王乐乐刘妍周蓓张慧珠赖毓冕刘慧姝郑峥
- 关键词:围术期管理
- 集束化干预联合肛门括约肌训练在剖宫产产后护理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联合肛门括约肌训练在剖宫产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收治的150例行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接受肛门括约肌训练联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干预。比较两组产后子宫高度、不良排便情况、肛门失禁情况(采用肛门失禁Wexner评分量表)、失禁性皮炎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产后第3、5天,观察组子宫高度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排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2周后,观察组肛门失禁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失禁性皮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联合肛门括约肌训练可改善产妇肛门功能,降低不良排便和失禁性皮炎发生率,减少失禁性皮炎,缩短住院时间。
- 刘金花陈思邓天婷
- 关键词:剖宫产产妇集束化干预
- 抗线圈偏移与倾斜的人工肛门括约肌经皮能量传输系统
- 2024年
- 传统的经皮能量传输系统大多采用开环系统,充电过程中患者要尽量保持不动,否则会导致线圈错位或翻转,影响接收功率导致不能正常充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采用LCC-S拓扑结构实现了接收端恒压特征,然后基于互感估计和原边功率补偿的方法实时调节发射端发射功率对接收端电压进行控制。仿真和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可以使得接收端输出电压在锂电池整个充电过程中恒定不变;该系统可以允许接收线圈在轴向偏移25 mm内、横向偏移22 mm内、翻转角度80°内进行有限姿态变化,使得患者可以在充电过程中适量运动,大大提高了经皮能量传输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对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的进一步应用有重要意义。
- 王立超颜国正颜国正陈叶淋
- 关键词:人工肛门括约肌闭环控制
相关作者
- 颜国正

- 作品数:775被引量:2,482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
- 研究主题:机器人 胃肠道 人工肛门括约肌 微型机器人 消化道
- 王志武

- 作品数:271被引量:293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
- 研究主题:胃肠道 假体 人工肛门括约肌 微型机器人 机器人
- 姜萍萍

- 作品数:236被引量:246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胃肠道 体外 人工肛门括约肌 胶囊 微型机器人
- 刘大生

- 作品数:132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
- 研究主题:假体 胃肠道 人工肛门括约肌 括约肌 肠道
- 赵凯

- 作品数:91被引量:4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
- 研究主题:胃肠道 胶囊 人工肛门括约肌 假体 消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