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04篇“ 耕作方式“的相关文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025年
为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水平,设置秋翻浅旋和秋深翻秸秆还田2种耕作方式,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地下害虫、玉米根系形态功能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秋深翻秸秆还田耕作方式有利于纳雨保墒,相较于秋翻浅旋,土壤含水量提高1百分点以上;地下害虫虫口减退率35%以上,较秋翻浅旋提高20百分点左右;玉米扎根更深,根系分支数、侧根和根毛数量明显增多;相较于秋翻浅旋,玉米实收穗数增加750个/hm2以上,穗粒数增加10粒以上,产量增加450 kg/hm2以上。
罗健赵莉李艳王鹏远李晓艳曹岗
关键词:玉米耕作方式土壤含水量地下害虫产量性状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旱作条件下深松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基于2004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传统耕作(CT)、夏深松秋免耕(DS)、夏深松秋免耕三免一翻(DS3)三种不同的耕作方式,于2021-2022年度,研究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等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中,DS和DS3处理显著提高TN含量,DS3处理显著提高TK含量;在10~20 cm土层中,DS和DS3处理中的TK含量显著高于对照(CT)。在0~20 cm土层中,DS和DS3较CT处理相比,SOM、AN和AK含量分别提高了7.2%~39.4%、2.9%~28.4%和20.4%~70.0%。长期深松提高了土壤SOM、TK、AK含量,2022年DS处理下的SOM、TK、AK含量分别为试验开展前的1.48倍、1.07倍和3.43倍。与CT处理相比,DS和DS3处理的小麦穗粒数分别提高了55.5%和53.4%,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了15.6%和15.1%。相关分析表明,SOM、AN和AK与小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DS和DS3处理主要通过增加土壤SOM、AN和AK含量促进小麦产量的提高。综上所述,与传统耕作相比,少耕或免耕条件下,长期深松能够增加0~20 cm土层SOM、AN、AK含量,提高小麦产量。
田文仲石琳顾晶晶李芳张洁段国辉张学品张媛菲任志洁吕树作吕军杰姚宇卿李俊红
关键词:耕作方式小麦产量土壤养分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5年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质量备受关注。然而,当前农业生产中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尚不明确,延用传统耕作方式可能引发土壤退化、新型耕作方式推广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深入探讨了小麦产量的构成要素、土壤质量对小麦生长的重要性以及不同耕作方式的特点,研究了各耕作方式下小麦生长发育差异以及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生产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崔红光郭文亚
关键词:耕作方式小麦产量土壤质量农业可持续发展
黑土农田土壤甲螨多样性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
2025年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改土、增产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然而目前缺乏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土壤甲螨作为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变化敏感,能够指示土壤健康状况。为阐明土壤动物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在吉林省农安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以土壤甲螨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常规耕作(CT)、宽窄行免耕(WN)和条带耕作(ST)下土壤甲螨多样性及分布特征。通过形态学鉴定和数量统计,3种耕作方式下共采集土壤甲螨13068头,隶属于24科26属28种。数据分析表明,ST下土壤甲螨个体数和类群数最高。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和群落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CT和WN下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均与ST显著不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CT和WN间土壤甲螨群落差异最大贡献物种为马氏顶甲螨Tectoribates mahunkai,CT和ST间为小上罗甲螨大洋亚种Epilohmannia(Epilohmannia)minuta pacifica,WN和ST间则为尼兰莫小奥甲螨Oppiella(Moritzoppiella)neerlandica。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甲螨群落beta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物种丰富度差异组分(RichDiff)。指示物种分析表明,土壤甲螨可作为农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的指示生物,其中ST下指示物种共有5种。总体而言,相较于CT和WN,ST更利于增加土壤甲螨密度和丰富度,对黑土区土壤动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韩丹丹刘冬敖曼刘吉平管强武海涛
关键词:土壤甲螨指示物种
不同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2025年
耕作是茶园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茶园土壤质量和茶叶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关于茶园耕作的研究多集中于耕作机械和效率方面,针对不同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及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试验以传统免耕法为对照,对比分析了优选机型深耕、浅锄、人工挖沟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及持水能力等物理性状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这些耕作方式对茶树养分状况及春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免耕或浅锄相比,深耕和人工挖沟虽然降低了土壤的持水能力,但增加了土壤的总孔隙度并降低了土壤容重。在春茶品质方面,3种耕作方式中,深耕显著降低了第一轮次春茶一芽二叶茶多酚含量,并显著增加了其咖啡碱含量。此外,所有耕作方式都提升了春茶一芽二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其中人工挖沟及浅锄对第二轮次中春茶一芽二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提升作用达到了显著水平。3种耕作方式对茶树养分吸收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果为制定可持续的、能够促进高产和优质生产的耕作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实现茶园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平衡提供了建议。
张乐慧陈丹刘珈彤余志倪德江倪德江赵华
关键词:茶园耕作方式土壤物理性状茶叶品质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根系构型及抗根倒伏能力的影响
2025年
为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根系构型及抗根倒伏能力的影响,深入探究免耕单粒精量播种(MT)和带状耕作单粒精量播种(DT)和全幅耕作单粒精量播种(QT)等3种不同种植方式对小麦根系抗倒伏性能的具体效应及其与根系形态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构建三维根系可视化模型,量化根系条数、根拔力、土体空间覆盖率差异系数、角度拓展趋势差异系数、长度拓展趋势差异系数等5个关键指标,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对根系形态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免耕(MT)处理相比耕作处理根系数量平均少25%,根拔力平均少7%,根系土体空间分布均匀性低于耕作处理。带状耕作方式下小麦根系沿种沟平行方向角度拓展趋势较全幅耕作高出55.3%,长度拓展高出63.1%,根系土体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根拔力比全幅耕作小10%,抗倒伏能力低于全幅耕作,相对减产5%。说明本研究提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能够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根系构型及抗根倒伏能力的影响。根系在土体中的分布越均匀,各向生长趋势差异越小,其根拔力越大,抗倒伏能力越强,产量越好。
秦培亮杨艳山邵金发
关键词:小麦耕作方式根系构型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索定点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的长期影响,自2001年秋播到2021年夏播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稻麦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稻季免耕麦季翻耕(RT1)、麦季免耕稻季翻耕(RT2)、稻麦连续翻耕秸秆还田(CTS)、稻麦连续少耕秸秆还田(MTS)、稻麦连续翻耕秸秆不还田(CT)。每年在水稻成熟后,对各个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与CT处理相比,20年平均来看,NTS、RT1、RT2、CTS、MTS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9.28%、5.95%、7.10%、16.55%、15.23%;(2)NTS处理对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影响更大,较CT处理提高14.16%;MTS处理促进土壤耕层中层速效钾的积累,较CT处理提高18.42%;CTS对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影响更大,较CT处理提高20.74%;(3)CTS和MTS处理水稻产量较高,与CT处理相比平均增产4.48%和5.07%,NTS处理下的水稻产量相比CT处理则减产5.58%,翻耕和少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在中期对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的积累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在前期表现不明显;(4)除NTS处理外,其他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产量表现出不同幅度地增加;(5)土壤耕层下层速效钾含量与水稻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r=0.26)。综合以上结果表明,稻麦连续少耕秸秆还田和翻耕秸秆还田对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的提升效果均显著,从省工、节本和高效角度考虑,稻麦少耕秸秆还田是最适宜本地区的耕作方式
李心月王杰鞠梦倩刘世平
关键词: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土壤速效钾水稻产量
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025年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而为改良盐碱地和了解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两种耕作措施:CT(传统翻耕)和DV(垂直深旋耕),副区设置4个有机肥施用水平:O1(0 kg·hm^(-2))、O2(7500 kg·hm^(-2))、O3(15000 kg·hm^(-2))、O4(2250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在DVO3和DVO4处理下,玉米根际土壤的pH和全盐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3.94%~9.20%和6.31%~25.96%,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5.29%~45.24%、4.71%~24.34%、13.63%~32.67%和10.77%~34.25%,玉米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2.51%~22.23%,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相比,DVO3和DVO4处理下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提升,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此外,DVO3和DVO4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菌优势菌门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以及真菌优势菌门中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同时显著提高了细菌优势菌属中的Ohtaekwangia、Gp6和Gp7,以及真菌优势菌属中粪盘菌属(Ascobolus)、线黑粉酵母属(Filobasidium)和毛葡孢属(Botryotrichum)的相对丰度,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上述菌门和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玉米根际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呈正相关。综上所述,垂直深旋耕配施15000~22500 kg·hm^(-2)有机肥能够显著降低盐碱土壤pH和全盐含量,增加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有利于盐碱地土壤改良和养分循环。
刘昊麻仲花刘威帆万猛虎马风兰吴娜刘吉利
关键词:盐碱地玉米耕作方式有机肥微生物群落
不同耕作方式与底施沼渣对砂姜黑土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5年
为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下底施沼渣对砂姜黑土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以迪卡653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区组设计,设置旋耕、深翻、旋耕+沼渣、深翻+沼渣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深翻和施用沼渣对10~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影响较大,深翻+沼渣模式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深翻对土壤pH影响较小,但底施沼渣能够明显减缓砂姜黑土土壤酸化的趋势;底施沼渣有利于提升耕层土壤养分含量,深翻+沼渣模式效果尤为显著;深翻相较于旋耕对当季玉米增产效果不显著,但增施沼渣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单产,并以深翻+沼渣的增产效果最显著。
史科伟高敬伟冯光彧王晓帅陈诗琪陆景倩郝迎春刘飞
关键词:耕作方式沼渣砂姜黑土理化性状
黑土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2025年
针对以秸秆覆盖还田等保护性耕作为主的不同耕作方式下东北黑土有机碳的赋存与变化尚不清楚,以休耕轮作(包含三个条带:种植带、休闲带、覆盖带)、常规耕作和免耕三种耕作措施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及溶解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OC及组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0—40cm土壤各处理的SOC及组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休耕轮作0—20cmSOC含量较高,较常规耕作和免耕高17.33%—21.57%。休耕轮作种植带和免耕0—20cm土壤ROC和DOC含量最高,休闲带0—20cmPOC和LFOC含量最高。休耕轮作显著促进0—10cm土壤POC含量增加,对下层土壤的作用不明显,但促进了各层次土壤LFOC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加。休耕轮作表层土壤POC/SOC、LFOC/SOC均高于常规耕作,秸秆覆盖还田有助于SOC组分组成的优化。SOC与ROC、DOC、POC、MAOC、HFOC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LFOC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表明活性有机碳组分受到SOC含量及耕作方式的显著影响,休耕轮作和免耕显著提高了0—20cm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也改善了SOC不同组分结构比例,有助于土壤有效养分的提升。
袁玉玉王洋崔政武徐光辉王楠徐林浩
关键词:黑土有机碳有机碳组分秸秆覆盖

相关作者

黄明
作品数:120被引量:922H指数:17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冬小麦 耕作方式 旱地 小麦 不同耕作方式
李友军
作品数:363被引量:2,922H指数:27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脱毒甘薯 旱地 耕作方式
吴金芝
作品数:78被引量:829H指数:16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冬小麦 耕作方式 旱地 小麦 不同耕作方式
陈阜
作品数:348被引量:6,036H指数:4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冬小麦 气候变化 耕作方式 华北平原 保护性耕作
张海林
作品数:146被引量:3,018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保护性耕作 耕作方式 冬小麦 耕作 华北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