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92篇“ 群落结构特征“的相关文章
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为探究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23年在洞庭湖不同水域开展季度调查监测。结果表明:2023年洞庭湖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44属,其中绿藻门16属,硅藻门12属和蓝藻门10属。平均密度为8.499×10^(5) cells/L,以硅藻门(57.1%)和蓝藻门(18.6%)为多。从时间分布看,6月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最高(1.352×10^(6)cells/L),12月最低(3.448×10^(5) cells/L);从空间分布看,西洞庭湖浮游植物密度最高(1.419×10^(6) cells/L),以硅藻门为主;其次为入湖口、南洞庭湖、东洞庭湖和出湖口。洞庭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介于2.76—3.62,入湖口、东洞庭湖和出湖口评价为优秀,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为良好。全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8.1,中营养水平。主成分分析显示水温、高锰酸盐指数为主要影响因素;冗余分析表明水温、溶解氧和氨氮是影响洞庭湖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洞庭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郭晶陈冬素张屹黄代中严广寒卢少勇
关键词: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环境
东方红水库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5年
东方红水库是叶尔羌河中段重要的生态功能性水库,探究东方红水库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关键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维护水库渔业生态功能、丰富叶尔羌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构建流域内水库生态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2019—2020年设置14个采样点位,对东方红水库鱼类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东方红水库鱼类分属3目8科16属16种,鲤形目鱼类占比最大;优势种以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鳙(Aristichthys nobilis)、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等外来种为主;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大,群落结构总体不稳定,数量-生物量曲线表明鱼类群落结构处于中度干扰状态;综合营养评价指数表明水库呈中营养性;冗余分析表明电导率和矿化度是目前影响库区鱼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上述变化可能与渔业放养、外来鱼类引入等人为活动相关。
刘斐訾方泽王新月葛建民霍斌陈生熬
关键词:鱼类群落结构环境因子生物多样性东方红水库
水阳江宣城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2025年
为阐明水阳江宣城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水环境影响因子,应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浮游动物群落的演替规律,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浮游动物分布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于2022年8月、11月和2023年3月、6月对水阳江宣城段12个采样点位进行浮游动物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4类151种,以轮虫类为主。各月份中以6月物种数为最多,3月最少,中下游河段物种数多于上游;优势类群16种,以原生生物和轮虫类为主,并且存在多个水体富营养化指示种。浮游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指数H′、J、D存在时空差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时空上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与一致性。8月浮游动物受NO_(3)^(-)-N和TN影响较大,11月受NO_(3)^(-)-N、NH_(4)^(+)-N、DO共同影响,3月受WT影响,6月受COD、NO_(3)^(-)-N、pH、PO_(4)^(3-)-P共同影响。整体来看,研究区水体已呈富营养化,为α中污型。
郑志侠朱晓岗叶碧碧袁震杨文涛刘延年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过水性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识别
2025年
为探究过水性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选取典型过水性浅水湖泊邵伯湖为研究区域,于2021—2022年丰、平、枯3个水期对邵伯湖浮游植物群落开展了采样调查,共检出8门59属138种,其中丰水期51种、枯水期97种、平水期86种。从湖区分布来看,邵伯湖12个点位浮游植物年均生物量及丰度分别为7.90~14.21 mg·L^(-1)和1.27×10^(7)~2.28×10^(7)L^(-1),且整体呈从上游湖区到下游湖区逐渐降低趋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文性演替均较为明显,主要优势种随水文情势(丰—枯—平)呈现铜绿微囊藻—湖沼色球藻—微囊藻变化。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邵伯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各季度均值为0.41~2.01;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07~0.21;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值为3.02~5.83。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表明,温度(WT)、透明度(SD)、硝态氮(NO_(3)^(-)-N)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叶绿素a(Chl-a)和溶解氧(DO)浓度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
陈婷张涛高月香桂琪瑶孟祥凯张志伟朱琳张毅敏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广义相加模型
乌弄龙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2025年
为探究乌弄龙水库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乌弄龙水库6个断面12个点位的浮游植物和水质进行监测与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43种,其中蓝藻6种、硅藻122种、绿藻4种、隐藻3种、金藻5种、甲藻2种和裸藻1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22×10^(5)~5.91×10^(5) cells/L,主要优势种为硅藻门类的等片藻属、曲壳藻属和隐藻,浮游植物香浓多样性指数为1.62~3.31。结果表明:乌弄龙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复杂,细胞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变化具有较强的时空一致性,水温、悬浮物浓度和总磷浓度可能是乌弄龙水库藻类增殖的主要驱动因子。鉴于浮游植物为敏感水域水体状况重要的指示物种,关注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的演变规律对于防止水库藻类异常增殖具有积极意义。
周镜刘人杰钟鸣李天翠刘航郭文思
关键词:浮游植物环境因子群落特征
湖泛时解磷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2025年
解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PSM)在沉积物磷释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湖泛发生过程中,沉积物中PSM对磷释放的影响以及PSM对湖泛的适应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太湖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湖泛期和非湖泛期采集了上覆水和沉积物样品,并测定样品中主要理化因子。通过基于16S rRNA基因的Illumina高通量测序研究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湖泛期与非湖泛期沉积物中PSM种群结构的差异,并利用微生物网络共现图揭示了PSM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非湖泛期,湖泛期上覆水中总磷和磷酸盐浓度提高了10倍以上。湖泛期沉积物中PSM的相对丰度约是非湖泛期的7倍。在湖泛期,沉积物中的PSM以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为主,非湖泛期沉积物中PSM分布较少,主要为鞘氨醇杆菌属、黄杆菌属和固氮杆菌属(Azotobacter)。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PSM对各种形态磷的释放影响存在差异,PSM与有机磷(Org-P)、铁结合态磷(BD-P)和钙结合态磷(Ca-P)的相关性系数均小于-0.627,且主要磷释放对象为Ca-P和Org-P。微生物网络分析表明湖泛期PSM的正相关邻节点主要为反硝化细菌和发酵菌,负相关邻节点主要是铁还原菌和硫酸盐还原菌,这说明PSM在磷释放过程中与反硝化细菌及参与有机质代谢的发酵细菌进行协作,而与铁还原菌和硫还原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在湖泛环境下PSM与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促进了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综上所述,PSM能够调整群落结构及其相关细菌的相互作用来应对湖泛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PSM对沉积物磷释放及对湖泊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
周仕伟焦一滢朱智杰薛思敏李睿泽戴煜泰陈默
关键词:沉积物解磷菌磷形态微生物群落
虾鳜综合养殖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2022年对3个虾鳜综合养殖池塘的浮游动物组成、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定了常规水环境因子,探讨养殖期间浮游动物群落变化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浮游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积累基础资料。此次调查发现浮游动物4门65种,其中原生动物16种、轮虫28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14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23190.0 ind./L,平均生物量为8.09 mg/L,优势类群隶属于轮虫和原生动物。浮游动物群落以小型浮游动物(尤其是轮虫)为主,其密度和生物量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多样性指数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层次聚类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不同月份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冗余分析和变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8种水环境因子的影响,包括溶解氧含量、pH、Chl a含量、COD Mn、磷酸盐含量、硝态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和电导率。此外,浮游动物群落以淹青完成为时间节点出现明显变化,淹青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养殖环境,从而影响了浮游动物丰度。
贺金辉吕仲书李昊滕子倩李为李为张堂林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动态水环境因子综合养殖池塘
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2025年
于2023年春季(3月)和秋季(10月)在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开展了季节性网采调查,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4属131种,其中硅藻105种,甲藻24种,金藻、裸藻和定鞭藻各1种;硅藻在2次调查中均为优势类群。春季优势种为笔尖形根管藻长棘变种(Rhizosolenia styliformis var.longispina)、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秋季优势种则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春季和秋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分别为9.1×106和3.0×108个·m-3,呈现春季近岸高、向外递减,秋季离岸高、近岸低的分布趋势。春、秋季硅藻门丰度占比均超过97.6%。春季和秋季浮游植物多样性丰富(多样性I级),且均可划分为2个亚群落。冗余分析显示,春季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透明度、pH、溶解氧、无机氮和无机磷;秋季则为盐度、温度和叶绿素a(p<0.01)。
侯迪遥黎傲雪吕少梁董建宇陈宁王学锋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环境因子
福建半月湾游泳动物春秋季群落结构特征
2025年
半月湾是当地重要的渔业活动区域,近年来大型人类施工活动较为频繁,为了解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群落现状,于2019-2020年春秋两季在该海域进行调查,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相对资源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等方法,对该海域游动动物的群落种类组成特点,及其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调查共捕获4纲19目42科107种游泳动物,优势种多为小型鱼类及甲壳类;两季节多样性水平不高,种类组成小型化、低值化明显;秋季和春季的资源密度,与福建省其他海域相比,资源水平不高;ABC曲线分析显示,半月湾海域秋季和春季的群落结构均受到扰动,资源结构向小型化、低值化的饵料型种类转变。
冯晨石丽荣刘梦迪李军
关键词:多样性
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驱动因素
2025年
青藏高原湖泊受气候变化影响强烈,浮游植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是认识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本研究于2019年7月-2021年9月对青藏高原72个湖泊敞水区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主要驱动因素。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91属,各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01~8742.24μg/L,大部分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处于100~1000μg/L水平。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主要为硅藻门和绿藻门,硅藻门藻类在35个湖泊中占比超过50%,绿藻门藻类在18个湖泊中占比超过50%。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优势属为小球藻属(Chlorella)、卵囊藻属(Oocystis)、舟形藻属(Navicula)和小环藻属(Cyclotella)。在属水平,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1~25属,平均值为8.60属;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08~0.93,平均值为0.55;辛普森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0.87,平均值为0.53;香农-威纳指数范围为0~2.39,平均值为1.16。Mantel test与RDA分析结果显示,盐度和电导率是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气温和pH是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本研究结果增强了对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的认识,可为了解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提供参考。
孟洋洋王丽雅朱睿周永强施坤张恩楼张民
关键词: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相关作者

陈作志
作品数:355被引量:1,279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南海北部 渔业资源 鱼类 鸢乌贼 渔业
刘其根
作品数:277被引量:1,652H指数:23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千岛湖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浮游植物 三角帆蚌
李纯厚
作品数:401被引量:2,812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群落结构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大型底栖动物 人工鱼礁
张军燕
作品数:22被引量:19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群落结构 群落结构特征 春季 浮游生物 浮游动物
粟丽
作品数:38被引量:16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浮游植物 混养 群落结构特征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