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15篇“ 美学意义“的相关文章
- 《江河有声》与当代生态文学的美学意义
- 2025年
- 《江河有声》是作家瑛子最新创作的一部生态文学作品。作者在小说中构建了既复杂又清晰的叙事线索,通过一个诉讼案件的多种可能性思考生态文学“写什么”的问题,建构了作品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塑造了三位具有不同个性、不同人生经历的女性形象,将小说叙事融入复杂而缠绵的矛盾之中。作者将一个具有普遍社会化意义的问题提到新的层面,思考生态环境与人的生存、生命的问题,关注生态问题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在曲折复杂的故事建构过程中,以深情的现实关怀对生态问题作出了新的回答,也为生态文学“怎么写”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 周海波刘雅倩
- 关键词:生态文学
- 中国传统器乐曲的模仿现象及美学意义
- 2025年
- 在古今中外各类音乐体裁中,一种具有明确模仿目标对象的音乐模仿现象广泛存在,这种现象在中国传统器乐曲中尤为突出。音乐模仿曾是音乐美学争论的中心问题。音乐模仿论产生于人们对音乐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之中,自古希腊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依然具有生命力。中国传统器乐曲的模仿现象促使笔者通过回顾已有音乐美学理论,重新思考音乐模仿现象的美学意义。
- 梁梓淇
- 关键词:模仿论
- “境遇剧”中的视听之辨及其美学意义
- 2025年
- “境遇剧”是萨特存在主义美学与“介入”理论“合谋”的文学实践。起初,其倚重视觉以确证主体意识,随后对其能力心生怀疑,转而寻求通过听觉来确证主体身份,发掘身份认同中的听觉机制。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潜藏着由重“视”向重“听”转变的观念潜流。“想象”在主体意识进行选择时发挥决定作用,其中必然卷入各种声音的激荡碰撞。存在主义否定先在本质与决定论的实质是要求主体倾听内心的召唤,提升自己鉴别他者声音的能力。
- 刘亚律
- 关键词:视觉听觉
- 生活美学视域下贾湖陶艺的东方美学意义探究
- 2024年
-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被称为“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其出土的大量生活生产加工装饰用品,无不表达了贾湖先民的原始生活气息。文章以贾湖陶艺为着眼点,发掘贾湖历史文化底蕴,研究贾湖文化在当下的现实生活美学意义,并以中国古典美学的综合审美理想为渊源、以现代生活为审美客体,发掘其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审美情趣之中所蕴含的东方美学意义和审美情感。
- 刘依然
- 关键词:生活美学美学意义文化研究
- 地理叙事的美学意义——论苏炜作品的浪漫美学与生态美学构建
- 2024年
- 美国华文作家苏炜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地理叙事特征并体现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可贵理念。其长篇小说通过构建奇异的地理空间结构,塑造奇幻人物形象,借助地理意象和景观的象征与神话修辞,展现出浪漫主义美学风格。《小鸟依人》《独自面对》等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因植根于浪漫主义美学中对自然地理的敬畏之情,进一步发展出鲜明的生态美学风格。地理叙事在构建这两种美学风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为作家提供了创作方法,更为批评者提供了解读浪漫主义和生态主义作品的理论路径。
- 邹建军王冠含
- 关键词:生态美学
- 从自然美学走向日常生活美学的内在逻辑及其绿色美学意义——以齐藤百合子为讨论中心
- 2024年
- 齐藤百合子是一位日裔美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活跃于当代美学研究学界。她的美学研究跨越了诸多美学领域:自然美学、日常生活美学、绿色美学等。在这看似复杂的美学研究体系中,其实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自洽。这种逻辑自洽使得齐藤百合子的三个美学领域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齐氏的自然美学和日常生活美学虽然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但是遵循了同样的理论模式,即遵循了“内容(What)—原因(Why)—方式(How)—价值(Value)”四重结构层次的理论模式,此即齐氏自然美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美学研究的内在逻辑。齐氏在自然美学和日常生活美学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绿色美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倡导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结合的绿色审美观。
- 徐晓蕾
- 关键词:自然美学日常生活美学
- 论《庄子》中的“闲”及其美学意义
- 2024年
- “闲”是《庄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其语义来看,“闲”由空间上的“间隙”及时间上的“闲暇”与日常生活中的“无”“无用”等意义衍生出内心的自由及闲适状态。从其意蕴来看,“闲”与“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得道之人的重要特征。从其美学意义来看,“闲”不仅是审美心胸的实现方式,而且是美学品格的表现形态和美学批评的建构维度。
- 刘精科
- 关键词:庄子审美心胸美学品格美学批评
- “忘”与“若”:中国“去-创造”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 2024年
- “去-创造”是诸多汉学家提出的概念,被用以形容中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忘”与“若”,即解构自身的实践哲学与“若存”的存在哲学/境界思想。“忘”的实践哲学是一种诗意的参与过程:主体放下自己的成见、观点,在消解自身的过程中回到大化流行的生命历程之中。画家将此种大化流行之意写为艺术作品,邀请静观者将自己的个别化“忘”入生命的大流程之中,由此,方能于“用之不勤”中敞明“緜緜若存”。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山水画家以整体若存之态的“去-创造”式营造,邀请后人一起参与到此种暗示性的游戏当中。对于绘画作品而言,此种“用之不勤”的生命之貌,需要人们参与到暗示性的游戏当中、参与到对留白的阐释中,方能显著。
- 袁博
- 关键词:中国美学
- 浅析版画艺术家埃舍尔的空间美学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 2024年
- 荷兰版画艺术家莫里茨 ?科内利斯 ?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是一位擅于制造视觉震撼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呈现出“似幻似真、缥缈迷离、悖论相生”的美学特征。由于出身于建筑装饰专业,其建筑艺术作品占了一大半,他对于空间的运用精妙绝伦,本文以空间的视角探寻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及其美学意义。
- 高珂
- 关键词:埃舍尔版画艺术空间美学
- 德日进的“宇宙精神学说”及其生态美学意义
- 2024年
- 德日进认为人类由于具备了自我意识、反思、反省的能力而超越了其他生物,代表了宇宙演化的最高水平。个体从本能进入思想的飞越,在生物圈之上生成了“精神圈”(noosphère;noosphere)。而集“雅”“善”为一体的“爱”,是将人类凝聚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宇宙能量;人类的未来也必然遵循大自然的进化规律,向着整体化迈进。德日进的宇宙精神学说约略可以视为“宇宙视野中的人类生态学”,破解了主客二分认识论,筑牢了人与地球万物共生共荣的整体论,进一步奠定了生态美学的根基。生态美学所看重的生命的关联性、互动性,审美的亲和性、和谐性,艺术活动的整合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符号意识如何打造人类健康美好的生活等等,都可以在德日进的学说中寻获有益的启示。
- 鲁枢元
- 关键词:宇宙精神生态美学
相关作者
- 李天道

- 作品数:190被引量:252H指数:7
-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美学 构成论 美学精神 《周易》 美学
- 赵奎英

- 作品数:64被引量:32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生态 空间化 生态美学 生态语言学 文化研究
- 齐光远

- 作品数:10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美学意义 主体间性 灵境 契合 审美超越
- 张晶

- 作品数:320被引量:840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
- 研究主题:感兴 文艺美学 艺术媒介 审美 中国诗学
- 邹建军

- 作品数:298被引量:68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文学地理学 诗歌 地理 组诗 地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