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4篇“ 综合经济区“的相关文章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空间分异及收敛性分析
2025年
以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域,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条件β收敛模型,探究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动态演进、空间分异及其收敛性。结果表明:(1)2015—2022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值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东部沿海发展水平最高,西北地发展水平最低;(2)各经济区内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变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子群间差异是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3)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东北、西南、西北地的β系数为负,但未通过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检验,不存在显著条件β收敛效应。
宁朝山李可馨
关键词:综合经济区空间分异收敛性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土地要素市场化程度测算及差异比较
2024年
测算八大综合经济区土地要素市场化水平及差异,有助于我国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本文通过构建土地要素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深入分析 2012-2021 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土地要素市场化水平现状及其域差异。研究表明:八大综合经济区土地要素市场化呈现出域差异性和内部不平衡性,差异主要来源于域内部差异,且在市场规模与质量、市场与政府关系层面表现出差异化特征。本文认为需要以综合经济区为载体建设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实现土地要素跨域有效配置,推动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国土空间体系构建。
赵清纯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效率的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2024年
研究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差异来源及演进趋势,对加快缩小域科技创新差距,实现域创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揭示了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效率的差异来源及分布动态演进特征。结果发现:我国科技创新效率整体上呈“N”字型增长,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沿海、西北、东北、北部沿海、南部沿海、西南、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域差异明显,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经济区科技创新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西北经济区最为严重;各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流动性逐渐增强,低水平省份向上转移到更高效率水平的概率逐年变大。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应重视域异质性、鼓励各经济区相互交流合作,同时应逐步完善以域为核心的创新发展模式等建议。
董晓芳樊祥嘉
关键词:科技创新效率演进趋势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域差异和收敛性研究被引量:12
2024年
当前,域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显现,过大的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制约着经济的协同发展。运用熵值法、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收敛模型,考察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10—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也均实现了增长,但各地之前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差异较大;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北部沿海地域内部差异最大,长江中游的域内部差异最小;全国以及东北地、北部沿海地、南部沿海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特征;全国与北部沿海地、东部沿海地、长江中游地、西南地、西北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研究结论为分析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时空格局提供依据,对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政策启示。
王家庭袁春来马宁姜铭烽
关键词:数字经济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发展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文章借助耦合度模型测度2011—2022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发展水平,运用Markov链模型揭示耦合发展规律,利用ARIMA-GM组合模型预测2023—2027年的耦合演进趋势。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均处在轻度失调阶段,域间耦合发展水平显著非均衡;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整体上以保持原有耦合类型以及向邻近细分类型转变为主,未有耦合发展水平越级或下降的现象;2023—2027年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水平均将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全面协调加强型情景下耦合发展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碳排放效率提升加强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型情景下提升幅度次之,现状维持型情景下提升幅度最低。
郑玉雯薛伟贤张青芬
关键词:碳排放效率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域差异与空间收敛性研究
2024年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0—2019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域差异与空间相关性特征,考察其空间收敛趋势。研究发现:其一,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除南部沿海以外的七大综合经济区均呈现稳步提升趋势,总体域差距逐渐下降。其二,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西南地高-高集聚,而东北、黄河中游和西北地低-低集聚;随着时间推移,高-高集聚特征加强,低-低集聚特征降低,逐渐形成了全局性以高带低的发展格局。其三,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西南六大综合经济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特征;经济水平、财政制度、人口结构和医疗结构是影响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因素对各综合经济区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应因地制宜制定医改方案,强化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交流合作促进域医疗事业协同发展。
杨欢孙腾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域协同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八大综合经济区视角被引量:3
2024年
在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和地理探测器方法从空间协同、结构协同及外在驱动因素三个方面考察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状况与协同机制,并据此探究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全国整体及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但地间分异显著;域间差异是阻碍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的主要空间来源;对于全国整体来说,覆盖广度差异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协同的主要结构来源,而在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等地,使用深度差异超过覆盖广度差异成为影响域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协同的主要结构来源;不论是在全国整体还是八大综合经济区,降低互联网覆盖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是驱动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且每两对因素组合都会加强各自对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的影响。本文基于八大综合经济区视角,揭示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协同、结构协同和外在驱动机制,为探寻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陈明华张腾文初勤儒史楠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耦合协调性分析——基于31个省份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研究
2023年
基于数字经济的内涵,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数字贸易五个维度对中国省域和综合经济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展开测度和综合比较,并开展耦合协调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且省际间差异较大,东部、南部、北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在除数字治理外的四项维度得分均处于领先,西北综合经济区在各维度上得分均为最低,东北综合经济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最为迟缓;数字经济五个维度均表现为高耦合度和低协调度特征,进一步发现多数经济区属于数字治理滞后型失调。
刘安然类骁梁雪颖
关键词:数字经济熵值法综合经济区
中国综合经济区生态福利绩效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3年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2008—2018年的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并运用Tobit模型研究影响综合经济区生态福利绩效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式。研究表明: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偏低且各综合经济区之间生态福利绩效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上生态福利绩效发展水平变化呈上升趋势。从全国层面看,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水平对生态福利绩效提升有正向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和城市化率对全国生态福利绩效提升有明显的阻碍作用,技术投入水平对全国生态福利绩效提升影响不显著。从域层面看,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对外开放水平是影响综合经济区生态福利绩效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域生态福利绩效提升和缩小各综合经济区生态福利绩效域差异的政策建议。
彭志胜钱梦娇
关键词:影响因素
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研究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与差异来源,对实现中国协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整体与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采用Markov链和Kernel密度估计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应用Dagum基尼系数以及方差分解模型揭示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来源与结构来源。研究表明,我国整体与各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增长之势,但八大综合经济区呈现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南-黄河中游-东北-大西北”梯度递减的不均衡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显示,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空间效应与“集聚”效应,且存在一定概率的内部流动性;核密度曲线的演变趋势与极化特征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域异质性。空间差异分解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域间差异为主要来源;结构差异分解显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差距是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与打造域数字经济产业新优势,为此建议政府着重打通域壁垒,在推进数字产业深度融合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杨烨军石华安宋马林
关键词:数字经济

相关作者

杨烨军
作品数:39被引量:123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研究主题:新型工业化 数字经济 综合经济区 物元分析 实证研究
邓宗兵
作品数:66被引量:940H指数:18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农业 影响因素 可持续发展 数字经济 新农村建设
郭炳南
作品数:92被引量:787H指数:16
供职机构: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研究主题:长江经济带 生态 环境规制 外商直接投资 实证研究
李文彦
作品数:9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能源战略 石油 煤炭 经济中心 综合经济区划
马立平
作品数:87被引量:573H指数:12
供职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
研究主题:数字经济 中国经济 综合评价 能源消费 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