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79篇“ 经颅手术“的相关文章
- 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颅手术治疗前颅底骨折并脑脊液鼻漏疗效研究
-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颅手术治疗前颅底骨折并脑脊液鼻漏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评估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颅手术治疗前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
- 王健伟
- 关键词:颅底骨折脑脊液鼻漏神经内镜辅助临床疗效
- 经蝶窦手术与经颅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 2022年
- 分析临床在治疗垂体瘤患者的过程中采取经蝶窦手术与经颅脑手术所取得的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 研究在2020年1月开始,在2022年1月结束,共计在本院的垂体瘤患者当中选取了82例展开治疗分析,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展开研究,每一组41例患者,分别采取传统经颅手术、经蝶窦手术进行治疗,对比效果。结果 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临床资料,试验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对比存在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在治疗垂体瘤患者的过程中采用了经蝶窦手术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十分的理想,此种手术方式的时间更短,操作起来的安全性也比较高,患者接受治疗之后不易发生并发症,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 祁发茂刘永贵杨晓
- 关键词:垂体瘤蝶窦手术颅脑手术
- 全程内镜经颅手术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 2022年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类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出血性卒中,而颅内动脉瘤是其主要病因。目前,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仍为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有研究显示,神经内镜使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的疗效明显提高,神经内镜下行动脉瘤夹闭术具有抵进观察、高清手术视野视野、分辨动脉瘤于周边血管分支的关系等优势,可以为动脉瘤手术提供更多信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拟通过总结全程内镜技术经颅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的经验,探讨该技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优势和不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 例采用全程内镜经颅入路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手术视频及随访结果,并对动脉瘤的夹闭,术中视野及操作的对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了评估。结果 30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9例(30%),后交通动脉瘤11例(36.7%),大脑中动脉瘤8例(26.7%),多发动脉瘤2例(6.7%)。其中破裂动脉瘤为8例(26.7%),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误夹穿支动脉,所有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无明显瘤颈残留,穿支动脉完全保留。最常发生的并发症为,本组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至6个月,所有患者动脉瘤已完全夹闭,CTA未见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全内镜技术可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有助于提高颅内动脉的手术成功率和对周围重要结构的保护,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蔡崇明田春苗熊尚峰郭邦明杨少春
- 关键词:神经内镜经蝶入路颅内动脉瘤
- 经蝶窦入路与经颅手术治疗垂体脓肿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比较经蝶窦入路手术(TSS)与经颅手术(TCS)方式治疗垂体脓肿(P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有关TSS与TCS治疗PA的文献,检索时间至2020年1月。指标包括术后临床治愈、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和远期复发率。最后使用RevMan5.3软件分析所提取数据。结果最终纳入11篇研究,共154例样本,125例接受TSS,29例接受TCS。分析结果显示TSS与TCS在术后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5,95%CI(0.90~1.74),P=0.19];但与TCS组比,TSS可显著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0.18,95%CI(0.07~0.46),P<0.001],降低术后复发风险[RR=0.38,95%CI(0.21~0.68),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TCS相比,TSS治疗PA在疗效上无差异,但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复发风险。
- 查旭东孙作珩刘映岐梁才全周梦夏邹庆云王天宇杜昱聪刘环海廖建春
- 关键词:垂体脓肿经蝶窦手术经颅手术疗效
- 鞍结节脑膜瘤经颅手术入路的选择被引量:6
- 2020年
- 鞍结节脑膜瘤(TSMs)通常采用经颅入路和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入路的选择尚无统一的标准,选择哪一种入路方式除需根据肿瘤本身因素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术者对于手术入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本文针对TSMs临床上常用的手术入路,总结分析每一种入路方式的优缺点,以期掌握入路的精髓,对手术入路的选择起到有益的帮助。
- 陈立华孙恺张洪钿陈文锦徐如祥
- 关键词: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显微外科手术
- 前循环动脉瘤经颅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0年
- 随着神经外科对的手术精确性要求不断提高,精细手术技术不断发展,显微解剖及入路的研究也有了更新的进展,手术入路也有了更多种的选择。前循环动脉瘤不仅具有位置较深、解剖位置复杂的特点,且存在穿支多、血管变异复杂因素,因此较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的手术难度较高。前循环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是高发部位之一,当前对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常用于处理位于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主要有经典的翼点入路、小创面的眶上外侧入路和锁孔入路,以及在此类基础手术入路上发展出来的眉弓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及联合手术入路。本文将对目前常用的前循环动脉瘤经颅手术入路种类和其特点进行综述。
- 蔡崇明杨少春
- 关键词:前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神经解剖
- 鞍区病变侧方经颅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8年
- 当前神经外科的进步得益于手术精确性的不断提高,显微解剖及入路的研究是精细手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鞍区因其位置较深、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的生命中枢且手术操作空间有限,因此手术难度极高,鞍区同时也是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及前循环动脉瘤等的好发部位。目前常用于处理鞍区病变侧方经颅手术入路依据骨窗大小及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微创锁孔入路及联合手术入路。该文就目前常用的鞍区侧方经颅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马草原刘希光
- 关键词:鞍区病变手术入路神经解剖
- 对比经蝶窦手术与经颅手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对比分析经蝶窦手术和经颅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4例垂体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经颅手术,实验组患者实施经蝶窦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蝶窦对垂体瘤患者实施手术,手术时间短,手术效果明显,建议广泛推广使用。
- 邢海涛袁波谭占国
- 关键词:蝶窦手术经颅手术垂体瘤
- 外伤性额窦骨折合并脑脊液漏的经颅手术治疗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外伤性额窦骨折合并脑脊液漏的经颅手术治疗。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经保守治疗无效选择手术的外伤性额窦骨折合并脑脊液漏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颅底薄层CT扫描确诊及定位,手术采用双侧冠状切口,经颅硬膜外径路,术中主要对硬脑膜、颅骨两层面进行处理,对额窦壁骨性缺损以骨水泥修补,以带蒂骨膜瓣作覆盖,硬脑膜缺损以自体筋膜瓣修补,术后卧床休息、应用抗生素7~14d、甘露醇或视情况选择腰大池引流等措施。结果12例患者术前CT均有提示额窦骨质缺损,行经颅手术治疗,均1次手术修补成功,未发生颅内感染,1例出现嗅觉丧失。术后随访3~12个月,脑脊液漏未见复发。结论对于外伤性额窦骨折合并脑脊液漏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实行经颅冠状切口手术修补,通过分别对硬脑膜及颅骨两层面的处理,能取得满意效果。
- 邓永嘉罗成义刘建平柳婷黄伟超
- 关键词:脑脊液漏
- 经蝶窦手术与经颅手术治疗垂体瘤临床疗效探讨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经蝶窦手术与经颅手术治疗垂体瘤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4例垂体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经颅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经蝶窦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同对照组患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垂体瘤患者采用经蝶窦手术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手术创伤,改善患者应激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 曹新生
- 关键词:经蝶窦手术经颅手术垂体瘤临床疗效
相关作者
- 王剑

- 作品数:23被引量:142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研究主题:视神经损伤 经颅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视神经管减压术 外科手术
- 张天明

- 作品数:95被引量:386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研究主题:视神经损伤 神经外科手术 眼眶 颅眶 外科治疗
- 王寿先

- 作品数:59被引量:133H指数:7
- 供职机构:潍坊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外科手术 颅脑损伤 引流术 经颅手术 显微手术治疗
- 王喆

- 作品数:76被引量:123H指数:7
- 供职机构:潍坊市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神经外科 伽玛刀治疗 显微手术切除
- 程诚

- 作品数:4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 研究主题:垂体腺瘤 海绵窦 经颅手术 显微解剖 血泡样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