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32篇“ 经口感染“的相关文章
卫氏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的传播途径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皖南山区卫氏并殖吸虫尾蚴感染家犬及SD大鼠后特异抗体、虫卵及虫体变化情况,探索卫氏并殖吸虫感染新传播途径。方法自安徽省休宁县收集卫氏并殖吸虫尾蚴和囊蚴,分别感染家犬和SD大鼠,常规饲养。收集感染动物血清,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收集粪便,检测并殖吸虫虫卵。感染后30周剖杀,检获肺脏或肌肉中并殖吸虫成虫或童虫,比较分析尾蚴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得虫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家犬感染并殖吸虫尾蚴后血清IgM和IgG抗体与囊蚴对照组的抗体变化规律一致,仅IgM抗体存在时间较短;实验组SD大鼠感染并殖吸虫尾蚴后血清IgM抗体存在时间和IgG的OD值高水平维持时间均较囊蚴对照组大鼠短。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家犬粪便中均检出并殖吸虫虫卵,肺脏中查到并殖吸虫成虫,两组得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囊蚴对照组SD大鼠粪便中均未查到虫卵,在其肌肉中均发现并殖吸虫童虫,两组得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皖南山区卫氏并殖吸虫尾蚴可感染家犬和SD大鼠,为当地居民并殖吸虫感染新途径的探索和防治措施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道华金郁呼明闯汪奇志许薇操治国
关键词:卫氏并殖吸虫尾蚴
治疗或预防大肠杆菌导致的感染的组合物和方法
提供用于治疗或预防大肠杆菌感染的组合物和方法。所述组合物可以配制成药物组合物或配制成杀菌剂、消毒剂、洗涤剂或防腐剂,并可用于根除或减少大肠杆菌群体并因此治疗或预防大肠杆菌感染。所述组合物包含一种或多种消化酶,例如,一种或...
J·M·法伦M·黑尔J·J·法伦
感染绿僵菌后德国小蠊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的响应机制及生防利用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是常见的世界性家居卫生害虫。作为一种病原媒介昆虫,它能够携带多种细菌、病毒及寄生虫卵,导致人类疾病的传播,其分泌物或死亡虫体还能导致人体产生严重...
杨荣爱
关键词:德国小蠊绿僵菌经口感染组织切片肠道菌群免疫基因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因子1编码基因的转录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2019年
杆状病毒在感染循环中产生的包涵体衍生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介导病毒感染。由至少9种感染因子(per os infectivity factor,PIF)形成的复合体介导ODV感染昆虫中肠上皮细胞。为深入研究感染因子1(PIF1)的作用机制,克隆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陕西分离株的pif1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其编码蛋白与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PIF1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85%,含有2个RGD基序;5′RACE分析发现pif1转录起始位点位于起始密码子上游53 bp处,含有病毒晚期启动子的保守序列ATAAG;定量PCR分析显示pif1在感染晚期开始大量转录,一直持续到感染极晚期;利用瞬时表达系统将PIF1与EGFP融合表达,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位置,结果发现荧光均匀分布于细胞质中,而在病毒感染后荧光进入细胞核中,表明PIF1在其他病毒因子参与下,被运输至细胞核中。研究结果为今后深入研究BmNPV PIF1在ODV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黄金山黄金山
关键词: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转录亚细胞定位
杆状病毒感染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昆虫杆状病毒包涵体衍生型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被幼虫食下后通过感染中肠上皮细胞引发全身感染,这个过程被称为感染。多种ODV囊膜蛋白在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它们被称为感染因子(PIFs)。研究表明7种PIFs:P74、PIF1、PIF2、PIF3、PIF4、PIF6、P95(Ac83)和2种ODV特异性蛋白,Ac5和Ac108,与ODV表面复合物相关,该复合物被称为PIF复合物。阐明杆状病毒PIFs之间,尤其是复合物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特点是了解感染因子功能的关键。本研究以杆状病毒模式种-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为研究对象,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探究了与PIF复合物相关的9种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我们鉴定到了6对相互作用,分别为PIF1-PIF2、PIF1-PIF3、PIF1-PIF4、PIF1-P95、PIF2-PIF3和PIF3-PIF4,但是没有鉴定到P74、PIF6、Ac5和Ac108参与相互作用。其中PIF1-PIF3、PIF2-PIF3和PIF1-P95为强相互作用,其他相互作用为中等强度相互作用。根据这些结果我们推测PIF1是PIF复合物的中心,其他成分都和PIF1存在相互作用。最后,我们对目前为止已报道的PIF之间相互作用进行了总结,包括10对不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PIF1-PIF2、PIF1-PIF3、PIF1-PIF4、PIF1-P95、PIF2-PIF3、PIF3-PIF4、ODV-E56-PIF1、ODV-E56-PIF2、ODV-E56-PIF3和ODV-E56-P74,以及2对自相互作用:PIF3-PIF3和ODV-E56-ODV-E56。总之,本研究探索了PIF复合物中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特点,揭示了复合物中各成分如何通过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进了对该复合物的认识。
郑秦范颖王海萍许伟凡孔祥硕吴小锋
关键词:杆状病毒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
家蚕中肠细胞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因子P74的互作蛋白筛选被引量:1
2018年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粒子(ODV)被家蚕幼虫食下后通过侵染中肠上皮细胞引发全身性感染,这个过程称为感染。已知有多种ODV囊膜蛋白在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被称为感染因子(PIF)。P74作为最早被鉴定的PIF,与ODV结合中肠上皮细胞有关。为了鉴定宿主家蚕中肠细胞中与P74互作的蛋白质,构建家蚕中肠酵母文库,并以P74作为诱饵进行酵母双杂交筛选。初步筛选到7种互作候选蛋白,分别为U3小核仁核糖核蛋白IMP3、60S核糖体蛋白L5、JAB-MPN结构域蛋白、细胞质肌动蛋白A3、35 k D蛋白酶、富半胱氨酸和组氨酸蛋白1-B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1A。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表明JAB-MPN结构域蛋白和P74之间存在强烈互作,该蛋白质可能是ODV结合中肠细胞的关键宿主因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Bm NPV感染的详细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郑秦孔祥硕王海萍许伟凡吴小锋
关键词:家蚕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ClanGV的PIF0与其他感染因子间的互作研究
2017年
本文旨在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ClanGV)的感染因子PIF0和其他感染因子PIF1~PIF6之间的互作关系。首先根据ClanGV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利用在线软件TMHMM Server v.2.0对PIF0~PIF6进行跨膜区分析,确定需要扩增的片段。然后以诱饵载体pGBKT7和捕获载体pGADT为出发载体,构建了PIF0的重组诱饵载体(B0)和PIF1~PIF6的重组捕获载体(A1~A6)。自激活实验证明,重组诱饵载体B0没有自激活特性,可以进一步开展蛋白的互作研究。酵母双杂交结果证明,PIF0作为诱饵载体时,可以与PIF3和PIF5的重组捕获载体发生蛋白相互作用,与PIF1、PIF2、PIF4和PIF6都没有互作现象。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揭示PIF0在ClanG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并可为阐明ClanGV的感染机制以及开发新型病毒杀虫剂和增效剂奠定基础。
梁振普吴慧张小霞张亲王彩平刘雅静张俊庆桑思瑶
关键词:酵母双杂交
昆虫杆状病毒感染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及P74与宿主中肠互作蛋白的研究
昆虫杆状病毒在生活周期中会产生两种表型不同但遗传物质相同的病毒,即出芽型病毒(Budded virus,BV)和包涵体衍生型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ODV包裹在包涵体中,被幼虫食下...
郑秦
关键词:杆状病毒分子机制
白色念珠菌感染ICR小鼠建立系统性感染模型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究白色念珠菌(C.albicans)感染ICR小鼠建立系统性感染模型,观察C.albicans黏膜感染后在小鼠体内组织增殖及分布规律。方法 46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n=20)、模型组B(n=20)、对照组(n=6)。模型组采用棉签法腔接种C.albicans(7×106cfu/m L),对照组同方法接种等容积生理盐水。模型组A小鼠用于临床、生存、剖检观察试验;模型组B接种后第3、5、7天随机解剖5只小鼠用于组织载菌量和病理检验(对照组每个时间点解剖2只),活菌平板计数法检测小鼠组织载菌量,光镜观察小鼠舌、胃、肝、肾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接种后第3天舌面出现明显白斑并随时间加重引起死亡,第5天小鼠死亡率超过50%,第7天死亡率达100%,并能从舌(87.5%)、胃(87.5%)及内脏组织肝(54.5%)、肾(50.5%)、肺(20%)和心脏(4%)中分离到C.albicans,显微镜观察在舌、食道、胃、肝、肾存在菌丝的增殖,对照组未见C.albicans生长,提示模型组小鼠因C.albicans黏膜感染引起小鼠播散性的系统性感染。结论 C.albicans可在一定条件下突破黏膜免疫屏障引起小鼠机会性系统性感染,从而加重感染死亡。
罗银珠潘金春何丽芳闵凡贵叶秋莹陈锐吴玉娥黄韧张钰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小鼠
昆虫杆状病毒感染因子P74的结构和功能被引量:1
2016年
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具有囊膜包裹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在自然界中以节肢动物(主要是昆虫)作为专一性宿主进行感染和传播。包涵体衍生型病毒是杆状病毒的一种表型,主要通过宿主食入引发感染。多种包涵体衍生型病毒囊膜蛋白在病毒原发感染过程中发挥作用,它们被称为感染因子。P74是最早被鉴定且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种感染因子,本文从五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P74的研究成果。P74含有三个跨膜结构域和两个功能结构域。在病毒释放过程中,P74会分别受到包涵体内碱性蛋白酶和宿主中肠胰蛋白酶酶切,P74及其酶切产物和囊膜表面稳定复合物有微弱相互作用。作为病毒结合蛋白,P74和刷状缘囊膜中一个大小约为35kDa的蛋白存在相互作用,使得病毒结合到宿主细胞上。对P74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将促进我们对昆虫杆状病毒原发感染详细分子机制的认识,并为农业生产病害控制提供参考。
郑秦吴小锋
关键词:杆状病毒

相关作者

殷国荣
作品数:224被引量:586H指数:14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 鼻内免疫 可溶性速殖子抗原 免疫小鼠
韩剑峰
作品数:10被引量:74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寄生虫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弓形虫 经口感染 粘膜免疫 T细胞亚群 IGA
刘红丽
作品数:86被引量:260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图书馆
研究主题:刚地弓形虫 弓形虫 鼻内免疫 可溶性速殖子抗原 STAG
申金雁
作品数:40被引量:159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刚地弓形虫 弓形虫 STAG 可溶性速殖子抗原 鼻内免疫
元海军
作品数:15被引量:90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中医学院
研究主题:弓形虫 鼻内 IFN-Γ 鼻内免疫 弓形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