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34篇“ 细菌性脑膜炎“的相关文章
- 一种儿童细菌性脑膜炎预后预测系统及装置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儿童细菌性脑膜炎预后预测系统及装置,涉及预后预测技术领域,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及可视化模块;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被测细菌性脑膜炎中国儿童患者的预测因子数据;数据处理模块,包括模型单元...
- 刘钢郭凌云李奕萱郑帼李继安王艳春蒋敬荟钟建民毕晶王玉娇柏振江
- 婴儿细菌性脑膜炎不良预后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公开婴儿细菌性脑膜炎不良预后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步骤:确定细菌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所确定出的细菌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各变量的权重,采用R软件构建细菌性脑膜炎不良预后预测模型,并...
- 刘颖高瑾冯雪熊颖侯新琳
- 一种液体中细菌性脑膜炎病原菌的SERS快速检测方法
- 一种液体中细菌性脑膜炎病原菌的SERS快速检测方法,它涉及细菌SERS快速检测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常见的细菌性脑膜炎病原菌的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流程复杂、检测周期长、检测结果阳性率低,现有SERS检测方法存在的盐溶...
- 孙晔张成刚于淼赵子政刘雨锜
-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危险因素评估及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
- 2025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新生儿BM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9年12月至2024年2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的1228例新生儿。计算机随机按7∶3比例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队列间差异;同时根据是否为BM分为BM组和非BM组。在训练队列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向前逐步回归法)筛选BM的影响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分别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并绘制模型列线图。采用Bootstrap重复取样法进行内部验证。最后使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1228例新生儿中,BM 151例(12.3%)。训练队列共859例,其中106例(12.3%)BM、753例(87.7%)非BM;验证队列共369例,其中45例(12.2%)BM、324例(87.8%)非BM。训练队列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败血症(OR=4.446,95%CI:2.583~7.653)、惊厥(OR=3.749,95%CI:1.930~7.280)、体温最高值高(OR=2.027,95%CI:1.636~2.513)、C-反应蛋白高(OR=1.007,95%CI:1.003~1.012)为发生BM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胎龄大(OR=0.946,95%CI:0.898~0.995)和血红蛋白高(OR=0.990,95%CI:0.981~0.998)为BM保护因素(P值均<0.05)。基于此构建新生儿BM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列线图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6(95%CI:0.750~0.843)和0.781(95%CI:0.700~0.86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均P>0.05,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在大部分阈值范围具有较好的净获益。结论败血症、惊厥、体温最高值高、C-反应蛋白高增加新生儿BM发生风险,以此联合出生胎龄、血红蛋白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为预测新生儿BM发生风险提供一定参考。
- 陈冠初程坤厚舒阳霍媛唐建明赵芳萍李伟阳高红霞
- 关键词:细菌性脑膜炎腰椎穿刺新生儿列线图
- 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5)
- 2025年
- 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CABM)是由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的非医源性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儿童多见,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成长。早期精准诊断、规范治疗是儿童CABM诊治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本指南针对CABM的早期识别、诊断与病原学送检、影像学检查、抗菌药物治疗等重要临床问题开展研究证据检索,并形成科学意见推荐,以规范临床医师在CABM临床诊断实践中的行为,改善患儿预后,减轻家庭及社会疾病负担。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国家儿童感染与过敏性疾病监测中心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刘钢舒赛男
- 关键词: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感染性疾病社区获得性临床实践指南
- 一种用于治疗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短肽及其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短肽及其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内酰胺成环技术成功设计并制备了可有效阻断大肠杆菌侵袭入脑的小分子模拟肽,命名为EC‑MP‑1和EC‑MP‑2,通过动物水平研...
- 徐晓倩赵伟东陈誉华
- 利用临床特征与生化指标建立细菌性脑膜炎转归不良的风险预测模型
- 2025年
- 目的分析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特征与生化指标,构建转归不良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对陕西省人民医院2020年9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274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6例、女118例,年龄范围0~18岁。根据患儿院内治疗结局将其分为转归不良组和转归良好组,分析其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利用临床特征与生化指标建立细菌性脑膜炎转归不良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进一步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预测性能及实用性。采用Mann-Whitney U、t、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模型的区分度、预测性能、实用性分别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决策分析曲线进行评价。结果274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转归不良65例(23.72%)。反复惊厥发作、脑脊液蛋白>1 g/L、脑脊液葡萄糖/血糖降低、血/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是细菌性脑膜炎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4个危险因素建立细菌性脑膜炎转归不良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ROC显示模型预测的AUC为0.855(95%置信区间0.808~0.895);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的曲线与理想曲线走向相同且贴近,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预测转归不良概率与实际转归不良概率接近(P=0.394);决策分析曲线显示,当高风险阈值在0.06~0.77时应用模型预测具有较好价值。结论基于反复惊厥发作、脑脊液蛋白、脑脊液葡萄糖/血糖、血/脑脊液细菌培养4个危险因素构建细菌性脑膜炎转归不良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李博迟洁高蒙
- 关键词:细菌性脑膜炎儿童生化指标病情转归
- 临床药师对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感染细菌性脑膜炎的用药监护
- 2025年
- 细菌性脑膜炎是由细菌引起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症,可见于儿童和成人,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成人细菌性脑膜炎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及单核增生性李斯特菌,其余病例主要由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引起,主要侵袭途径有血行播散、邻近部位的感染灶直接侵犯(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颅骨骨髓炎等)、直接侵袭神经根或神经干等,抗菌药物应用前其病死率可达100%[1-2]。合并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老年患者细菌性脑膜炎发生率增加。尽快明确病原菌并尽早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临床药师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体内吸收分布过程的了解,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案例通过临床药师全程参与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实践,总结经验,为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进行分析探讨。
- 赖晓梅李晓莹李丽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细菌性脑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美罗培南脑脊液
-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中miR-17-5p和miR-141-3p水平及临床意义
- 2025年
- 目的探究细菌性脑膜炎(BM)患儿血清中微小RNA(mi R)-17-5p、mi R-141-3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11例BM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11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血清mi R-17-5p、mi R-141-3p的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BM患儿血清mi R-17-5p、mi R-141-3p水平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 R-17-5p、mi R-141-3p水平对BM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mi R-17-5p、mi R-141-3p水平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i R-17-5p、mi R-141-3p与CRP、PCT、IFN-γ、TNF-α、IL-1β、IL-6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CRP、PCT、IFN-γ、TNF-α、IL-1β、IL-6是影响BM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mi R-17-5p、mi R-141-3p是影响BM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得知,血清mi R-17-5p水平诊断B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6,血清mi R-141-3p水平诊断BM的AUC为0.720,二者联合诊断BM的AUC为0.819,二者联合的AUC较单项检测更大(Z联合vs.mi R-17-5p=2.278、Z联合vs.mi R-141-3p=2.425,P<0.05)。结论BM患儿血清中mi R-17-5p、mi R-141-3p水平降低,二者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且二者联合检测对BM诊断价值较高。
- 谭自明张美李彤王君罗琼
- 关键词:细菌性脑膜炎
- 血清钠水平对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和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 2025年
- 目的:检测结核性脑膜炎(TBM)、病毒性脑膜炎(VM)和细菌性脑膜炎(BM)患者外周血中初始血清钠(Na)和最低血清Na水平,分析血清Na水平对三种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4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脑炎患者110例,其中VM74例,BM16,TBM20例。比较三组患者间的一般资料、外周血检测指标及脑脊液检测指标。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比较三组间初始血清Na和最低血清Na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初始血清Na四分位水平和最低血清Na四分位水平对三种脑膜炎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初始血清Na和最低血清Na水平对TBM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组间年龄、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初始血清Na和最低血清Na水平、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葡萄糖、乳酸脱氢酶和蛋白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三组患者的年龄,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和脑脊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葡萄糖、乳酸脱氢酶和蛋白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BM组最低血清Na水平低于VM组,TBM组初始血清Na水平和最低血清Na水平均低于VM组,BM组初始血清Na水平和最低血清Na水平均低于VM组和BM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最低血清Na水平TBM组
- 李柯王桂珍梁永刚张适
-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血清钠
相关作者
- 刘钢

- 作品数:197被引量:1,132H指数:1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肺炎链球菌 脑膜炎 儿童患者 细菌性脑膜炎
- 赵伟东

- 作品数:56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大肠杆菌 脑膜炎 K1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 陈誉华

- 作品数:172被引量:243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大肠杆菌 血脑屏障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内质网
- 董燕

- 作品数:67被引量:239H指数:10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癫痫 儿童 细菌性脑膜炎 临床表型 基因
- 朱凤莲

- 作品数:87被引量:288H指数:9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脑脊液 儿童 托吡酯 患儿 幼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