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2篇“ 细胞流变学“的相关文章
- 细胞流变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本书紧密结合当前生物学和生物流变学的研究热点,发挥交叉学科的研究优势及特点,从内皮细胞流变学的角度,结合作者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剪切力诱导内皮细胞信号转...
- 胡金麟主编
- 关键词:生物流变学细胞学
- 基于微流控的血细胞和干细胞流变学行为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微全分析技术平台,具有精确流量控制、少量样本需求和可集成化等诸多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利用微流控通道结构设计灵活的特点,可在实验条件下模拟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复杂血管微环境,其与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的整合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实时观察和分析微观尺度下的细胞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在用微流控芯片系统研究细胞形态和力学特性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文章重点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基于微流控的数值仿真模拟手段在红细胞、白细胞及干细胞变形和流变学行为中的应用及进展.首先,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技术及相关数值仿真手段在红细胞流动变形研究中的应用;接着,总结了微流控芯片系统及相关数值模拟在白细胞边集及迁移行为的研究进展;此外,也概括了微流控芯片系统及相关数值模拟在干细胞迁移和定向分化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并展望了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相关的数值模拟在血细胞及干细胞流变学研究中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 戚晓菁杜亚辉曾为臻李学进
- 关键词:微流控芯片血细胞干细胞数值模拟
-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产后出血产妇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红细胞流变学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产后出血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64例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异体组与回收组,各32例。异体组给予常规同种异体输血治疗,回收组给予回收式自体输血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子宫切除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4 h,两组的血红蛋白(Hb)水平、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38%,低于异体组的3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7 d,两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输血前,且回收组低于异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输血后7 d,两组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应用于产后出血产妇中并不会影响其治疗进程及红细胞流变学,且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产妇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值得推广应用。
- 谭晓勇吴斌斌
- 关键词:回收式自体输血产后出血红细胞流变学输血不良反应
- 流-固-电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红细胞流变学研究
- 2023年
- 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受到流体应力发生机械形变的研究越发成熟,但在结合电场、声场、光场或热力场等多物理场的研究依旧不足.通过COMSOL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流-固-电(流场、固体场和电场)的3场物理耦合模型,对球形和正常RBC 2种不同形状的RBC分别进行迁移模拟研究.与流-固耦合模型相比,发现电场形成的电渗流使细胞运动迁移时,球形细胞受到的von Mises应力高于正常细胞.电渗流效应形成180μm/s的流速导致RBC变为卷曲“C”形姿态,因形状差异,球形和正常RBC在遇到针尖障碍物时的旋转方向不同.针对本文提出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两种细胞运动轨迹的差异显示了电渗流对不同形状细胞实施空间分离的可行性.
- 胡晟王杨成吕晓永
- 关键词:红细胞流变学电渗流电动力学微流控
- 三氧预充回收自体血后的红细胞流变学和功能变化研究
- 2021年
- 目的研究三氧预充回收自体血后的红细胞流变学和功能变化特点。方法收集拟行全身麻醉下手术及术中需自体血回收的患者45例,于术中自体血储血袋内取红细胞悬液30ml,置入三氧预充血袋内,分别于0、30、60、90、120、150 min各取自体血5 ml,检测其红细胞流变学参数及红细胞功能指标,并与同期抽取的5 ml原始血液进行比较。结果三氧处理血T3、T4、T5、T6时点DImax、DId、ATP及2,3-DPG均较T1时点下降(均P<0.05),T4、T5、T6时点DIor均较T1时点下降(均P<0.05);原始血液T2、T3、T4、T5、T6时点DImax、IDI、DIor、DId、ATP及2,3-DPG均较T1时点下降(均P<0.05);三氧处理血T2、T3、T4、T5、T6时点DImax、IDI、DIor、DId、ATP及2,3-DPG均高于原始血液同时点水平(均P<0.05)。结论三氧预充回收自体血能够在短时间内维持红细胞流变学和功能,建议于60 min内完成自体血回输。
- 周燕琴吴琴丽高特生
- 关键词:三氧红细胞流变学红细胞功能
- 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对红细胞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通过检测术中自体回收血液的流变学指标,评价血液回收技术对红细胞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观察20例2018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择期行非停跳冠脉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拟使用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机对术野血液进行回收的患者。采用椎板法对患者静脉血、术中自体回收血液和同期10份使用枸橼酸-磷酸-葡萄糖-腺苷保护液贮存10~15 d的悬浮红细胞进行聚集指数,变形指数和全血黏度检测。结果自体回收红细胞的聚集指数和变形指数分别为4. 37±0. 83和0. 84±0. 22,静脉血红细胞分别为4. 55±0. 83和1. 01±0. 25,两者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413,0. 051);自体回收红细胞的切变率200/s、切变率30/s、切变率5/s和切变率1/s时的全血黏度分别为3. 40±0. 54 m Pa·s、4. 36±0. 84 m Pa·s、7. 12±1. 85 m Pa·s和15. 10±5. 15m Pa·s,静脉血红细胞分别为3. 15±0. 90 m Pa·s、4. 05±1. 18 m Pa·s、6. 67±2. 06 m Pa·s和14. 25±4. 80 m Pa·s,两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234,0. 310,0. 428,0. 543)。贮存10~15 d的悬浮红细胞的聚集指数和变形指数分别为4. 55±1. 41和0. 91±0. 30,与静脉血红细胞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892,0. 863);悬浮红细胞在切变率5/s和切变率1/s时全血黏度分别为6. 45±1. 29 m Pa·s和13. 79±3. 35 m Pa·s,与静脉血红细胞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103,0. 203);悬浮红细胞在切变率200/s、切变率30/s时的全血黏度分别为3. 08±0. 58 mPa·s和3. 91±1. 05 mPa·s,较静脉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20,0. 041)。结论术中自体回收红细胞保持了良好的抗聚集能力和变形能力,能为气体交换提供足够的交换面积并变形通过毛细血管为组织供氧。综合考虑回收红细胞同时具有良好的携氧、释氧能力以及流变学性质,在术中需要输注红细胞时应首选自体回收红细胞。
- 董鹏车辑李修良田鸣
- 关键词:术中自体血液回收红细胞流变学全血黏度切变率
- 右美托咪定对SNI大鼠的红细胞流变学效应研究
- 2020年
- 目的观察选择性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大鼠的红细胞流变学变化以及氧化应激程度,探究右美托咪定对SNI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纳入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模型组(M组)、右美托咪定干预组(D组),每组10只。观察于术前(T0)、术后3天(T1)、术后7天(T2)、术后14天(T3)四个时间点各组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l threshold,MWT)及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l threshold,TWL),各时间点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alony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皮质醇(cortisol,Cor)以及红细胞流变学指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结果M组大鼠出现痛觉敏化的表现,从T1开始MWT及TWL值相比于S组均显著下降,并表现出过度氧化应激水平(MDA及Cor升高、SOD下降)以及不良红细胞流变学变化(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刚性指数升高、变形指数下降),与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可明显抑制上述变化,D组大鼠MWT及TWL值相比于M组均显著增加,抑制过度的氧化应激状态,使SNI大鼠的MDA及Cor下降、SOD上升;此外,右美托咪定还可改善红细胞血液流变学,使SNI大鼠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刚性指数下降、变形指数升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SNI大鼠具有镇痛作用,并抑制过度的氧化应激且改善红细胞流变学变化。
- 林培敏杨典平张英刘庆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红细胞流变学氧化应激镇痛
- 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流变学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性
- 2020年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流变学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医院2018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糖化血红蛋白不同将其分为两组,HbA1c<7%、血糖控制良好为A组(n=35),HbA1c≥7%、血糖控制不佳为B组(n=69)。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糖水平,分析红细胞流变学与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B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及FPG、2h PBG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FPG、2h PBG与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呈正相关(r=0.657、0.384、0.568、0.498,P均<0.05),与红细胞变形指数呈负相关(r=-5.057,P<0.05)。结论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FPG、2h PBG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呈正相关,即血糖水平控制越不理想,红细胞变形指数越低、糖尿病水平控制越好,因此红细胞流变学可为血糖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陈立民李晓燕
- 关键词:2型糖尿病红细胞流变学糖化血红蛋白
- 脐血红细胞流变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测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脐血红细胞流变学相关指标改变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2017年9月出生的新生儿100例,采集脐动脉血进行红细胞流变学指标及血气指标测定,同时经皮监测新生儿的胆红素(TcB)值及静脉总胆红素(TB)值,按72h内是否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分为高胆红素血症组(46例)和对照组(54例),比较两组脐血红细胞流变学指标的差异,分析高胆红素血症出现的时间及TB峰值高低两者与红细胞流变学变化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高胆红素血症组脐血的全血5mPa/s切变率粘度、全血200mPa/s切变率粘度、全血还原低切粘度、全血还原高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TK值等红细胞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比较0-24h、24-48h、48-72h三个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时间段的脐血红细胞流变指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出现的时间越早,脐血红细胞流变相关指标升高越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46例高胆红素血症组按TB峰值从低至高分成171~230μmol/L,231-290μmol/L,291-342μmol/L,〉342μmol/L四个TB峰值组,比较各组间脐血红细胞流变学变化,脐血红细胞流变学检测结果与新生儿TB峰值呈正相关,TB峰值越高,脐血红细胞流变学指标升高越明显(P〈0.01)。结论新生儿红细胞破坏和被清除与胎儿时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改变有关,脐血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的流变学指标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早期预测价值。
- 陈琳章浙忠骆丰韩璐
- 关键词:脐血红细胞流变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不同浓度尿酸对体外红细胞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2016年
- 探讨了不同浓度尿酸水平对体外红细胞流变学指标的影响.300、600、1 200μmol/L的尿酸对体外红细胞作用2h后,测量红细胞的流变学指标,并应用SDS-PAGE对红细胞膜蛋白成分进行分析.随尿酸浓度的增加,体外红细胞的积分变形指数、松弛指数降低,红细胞的破碎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红细胞锚蛋白及带3蛋白含量减少,1 200μmol/L尿酸组的相关指标具有明显差别.提示高浓度尿酸可对红细胞膜蛋白产生明显的破坏作用,是引起红细胞流变学特性改变的独立因素.
- 李葵花李璐严鹏佟晓波谢利德
- 关键词:尿酸红细胞血液流变学膜蛋白
相关作者
- 刘剑刚

- 作品数:526被引量:2,777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 研究主题:血液流变学 动脉粥样硬化 心室重构 阿尔茨海默病 急性心肌梗死后
- 邓林红

- 作品数:163被引量:175H指数:7
- 供职机构:常州大学
- 研究主题:气道平滑肌细胞 生物力学 气道平滑肌 细胞 哮喘
- 张庆富

- 作品数:354被引量:537H指数:13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高压电烧伤 电烧伤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 变化及意义
- 周慧敏

- 作品数:188被引量:740H指数:15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高压电烧伤 电烧伤 微循环障碍 己酮可可碱 2型糖尿病
- 王车江

- 作品数:104被引量:195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高压电烧伤 己酮可可碱 电烧伤 变化及意义 微循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