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98篇“ 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文章
尿毒症患者桡动脉组织学改变与血管钙化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分析尿毒症患者桡动脉组织学改变与血管钙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接诊的80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本组研究对象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在我院接受胃大部分切除术的20例肾功能正常患者。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血管钙化的程度整体更高,而且伴随着患者血管钙化程度的上升,患者miR-223表达降低,miR-130a表达增加的趋势越显著,差异具备统计价值。结论 miR-223表达降低,miR-130a表达增加,在实际针对患者血管钙化问题进行诊断的过程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这种方式有希望成为临床上治疗和预防尿毒症患者血管钙化的重要靶点。
康文慧莫怡浩劳仙颖王丽李莎
关键词:尿毒症患者血管钙化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联合光相干断层扫描在黄褐斑组织学改变观察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应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联合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黄褐斑治疗过程中在体微观组织学改变,同时探讨其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3年1-10月在华中科技大同济医院附属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30例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16周临床照片,采用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ASI)评分评价疗效。同时,回顾性分析RCM下黄褐斑患者皮损处色素分布、黑色素细胞形态和空间分布、真皮浅层炎症浸润等各影像指标的变化情况。为清晰阐述概念及后续定量分析,根据RCM下观察的结果及以往文献报道,将治疗前黄褐斑皮损处各特征性微观组织学改变进行模式分类。此外,通过OCT采集的光相干信号,得到治疗前后皮损处血管的特性参数。最后,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各微观组织学改变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随治疗时间延长,RCM下色素分布模式Ⅱ、Ⅲ占比逐渐减少,接近正常模式Ⅰ的比例明显增加;黑色素细胞4种异形形态模式占比均降低,其中模式Ⅱ形态黑色素细胞在观察结束时仍在皮损中灶性分布;同时,空间分布模式Ⅱ、Ⅲ占比减少,逐渐恢复为正常的模式Ⅰ;真皮浅层噬黑色素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其中模式Ⅲ在第4周即有明显减少,但是持续时间较长;色素分布模式Ⅱ、Ⅲ(r值分别为0.82、0.97,均P<0.05),黑色素细胞形态模式Ⅰ、Ⅲ、Ⅳ(r值分别为0.84、0.83、0.83,均P<0.05),炎症浸润模式Ⅰ、Ⅲ(r值分别为0.85、0.81,均P<0.05)占比均减少,黑色素细胞空间分布模式Ⅰ(r=0.89,P<0.05)占比增加,上述指标变化率与MASI评分下降率相关性较高,为敏感性较高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此外,治疗后OCT测得的皮损处血管平均直径及密度均减小,且下降率与MASI评分的下降率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76、0.78,均P<0.05);平均血管丛深度与治�
姜倩王玥田黎明夏萍陈柳青
关键词:黄褐斑显微镜检查共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组织学疗效评估
iRoot BP Plus应用于乳牙牙髓切断术后的组织学改变
2024年
目的观察iRoot BP Plus作为盖髓剂,用于小型猪乳前磨牙牙髓切断术后牙髓的组织学变化,探讨i Root BP Plus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选用4只5月龄小型猪,选取双侧上下颌乳前磨牙共32颗,行牙髓切断术。随机选择一侧乳前磨牙为实验组,采用iRoot BP Plus作为盖髓剂,另一侧为对照组,采用MTA作为盖髓剂,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切取含实验牙的上下颌骨块,进行标本固定和HE染色,观察术后牙髓组织病理变化。结果i Root BP Plus和MTA均可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iRoot BP Plus盖髓后形成修复性牙本质较MTA早,术后8周可见牙本质桥形成,术后12周的牙本质桥形态较规则。二者均未引起浅表牙髓组织坏死,牙本质桥下方的牙髓组织表面在术后4周可见慢性炎症,术后8周炎症基本消失。结论在小型猪乳牙牙髓切断术中,使用iRoot BP Plus盖髓后12周可以形成与MTA盖髓相似的、形态较好的牙本质桥,且牙髓状态良好,为MTA临床良好替代的盖髓剂。
梁颂周庆楠宿颖田圳川王硕尚佳健
关键词:MTA乳牙牙髓切断术
基于亚区域的影像组联合深度习无创预测早孕期胚胎停育的绒毛结构组织学改变(英文)
Objective:Early pregnancy loss(EPL) remain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in obstetrics,particularly among patients ...
崔艾琳孙立涛
小儿慢性胃炎内镜特征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炎内镜特征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3例存在黏膜糜烂、慢性炎症、异型增生、炎症活动性、肠化生、萎缩等胃镜表现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病理组织学以及胃镜检查,对胃镜检查以及病理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病理检查确诊正常胃黏膜3例;慢性胃炎100例,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95例,其中慢性胃炎伴炎症活动性36例,伴黏膜糜烂15例,异型增生3例,肠上皮化生14例;内镜检查确诊慢性浅表性胃炎100例,其中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72例,伴胃溃疡8例,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例,食管炎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例;将病理诊断作为标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儿的未经诊断特异度为98.0%,灵敏度为20.0%,阳性预测值为33.3%,准确度为94.2%,阴性预测值为96.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依据病理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镜诊断特异度为12.5%,灵敏度为97.9%,准确度为91.3%,阳性预测值为93.0%,阴性预测值为33.3%,差异未见统计意义(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通过胃镜检查主要的表现为红白相间主要为红,灵敏度为97.9%,特异度为12.5%,阳性预测值为93.0%,准确度为91.3%,阴性预测值为33.3%,而黏膜充血水肿的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50.0%,准确度为78.6%,阳性预测值为95.1%,阴性预测值为18.2%,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儿童的胃镜表现和病理诊断存在相关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特征和病理诊断之间的灵敏度相对较低。
史笑敏龚灵辉李艳华
关键词:小儿慢性胃炎内镜特征胃黏膜病理组织学
变性近视的组织学改变和诊治现状
2023年
变性近视是影响视力的常见眼部疾病,多见于高度近视人群。其主要组织学特征包括后巩膜葡萄肿和近视性黄斑病变。随着眼底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后巩膜葡萄肿和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分类和诊断相较以前更加细化,人们对变性近视的组织学改变的进展程度的研究也更加深入。近年来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手术方式的创新使变性近视的治疗方式更加精准化和多样化,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视觉质量。本文对目前关于变性近视的组织学改变、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成艾璇安洋李蕴智芦志雯范斌
关键词:近视巩膜黄斑
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学改变的关联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背景 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肝组织仍可能存在明显纤维化/炎症,部分可隐匿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目的 筛选此类患者发生明显纤维化/炎症的高危因素。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选取2002年8月-2022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中心住院的ALT正常且经肝活检确诊的CHB患者,回顾性检索其临床资料,采用Scheuer评分评估肝纤维化(S0~S4)和炎症(G0~G4),以病理(肝纤维化或炎症评分)≥2分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有或无明显肝纤维化/炎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关联因素。结果 共纳入1 493例患者,平均年龄(36.9±11.0)岁,903例(60.5%)为男性;其中608例(40.7%)表现为明显肝纤维化,388例(26.0%)表现为明显炎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有乙肝家族史、年龄>30岁、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1×ULN(正常值上限)、血小板(platelet,PLT)≤184×109/L者更易出现明显肝纤维化;HBV DNA在3.5~8.0 lg IU/mL、AST>1×ULN、总胆红素>2×ULN、PLT≤184×109/L者更易出现明显肝炎症;而HBV DNA>8.0 lg IU/mL者肝纤维化或炎症的概率较低(P<0.05)。结论 ALT正常的CHB患者存在明显肝纤维化或炎症的比例高于预期,需结合高危因素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
付宝云熊渝婷王文畅邓亚郭畅杨武才王春艳纪冬王建军
关键词:丙氨酸转氨酶乙型肝炎慢性肝活检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
颈椎成骨性退变间盘组织学改变及局部骨化灶的潜在形成机制被引量:1
2022年
背景:病变椎间盘周围成骨性退变可加重神经压迫,增加手术风险。但目前国内外对临床颈椎成骨性退变患者间盘组织学改变及潜在成骨机制鲜有报道。目的:对颈椎成骨性退变患者病变椎间盘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初步探索局部骨化灶潜在形成机制。方法:临床筛选颈椎病手术治疗患者,术中收集手术节段病变椎间盘组织,根据术前颈椎X射线片及CT检测将所有椎间盘样本分为成骨组和非成骨组。对两组样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及番红O固绿软骨染色比较椎间盘组织学差异;通过免疫组织方法并进行半定量检测比较两组椎间盘及骨赘样本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下游p-Smad2/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椎间盘样本可明确区分外层纤维环、内层纤维环及髓核,骨化样本中均可明确观察到成熟的骨小梁及骨髓腔;②组织学上,成骨组椎间盘内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非成骨组(P<0.05);但基质中蛋白多糖含量显著低于非成骨组(P<0.05);③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2/3在所有椎间盘及骨赘组织中均可见;④成骨组转化生长因子β1、p-Smad2及p-Smad3在局部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成骨组(P<0.05);⑤结果显示,与非成骨性退变相比,颈椎成骨性退变患者的椎间盘组织退变更为严重;局部微环境中更高含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对成骨性退变或具有促进作用,而下游活化的p-Smad2/3对成骨的作用存在差异。
熊洋杨莹骊高誉珊王秀梅杨永栋杨永栋赵赫赵赫杨凯坦俞兴
关键词:颈椎间盘骨赘组织学SMAD2/3
起搏器长期植入尸检病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肌的组织学改变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观察起搏器长期植入后心肌的病理改变,为起搏器电极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入选本院植入起搏器的尸检病例,取材部位包括电极植入部位、冠状动脉及心肌,取材后进行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观察植入部位心肌形态特点。结果 入选23例,20例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在Ⅱ~Ⅳ级(>26%),17例可以看到小灶陈旧性心肌梗死灶,大部分位于左室心内膜下,只有1例位于右室,且梗死灶部位与起搏器植入部位无关;起搏器电极植入部位心内膜侧心肌细胞萎缩、变性,细胞核大小不等,胞浆染色浓淡不均,心肌纤维横纹结构不清,间质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同时伴有慢性炎细胞浸润。结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电极植入部位心肌损伤,并有长期存在的慢性炎症反应。
刘周英刘东戈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起搏器心肌
不良组织学改变的结直肠息肉内镜预警特征研究
目的结直肠息肉是常见的结直肠粘膜病变,绝大多数的结直肠癌来源于结直肠息肉。息肉癌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变过程,这期间可能需要经历很多年,早诊断、早治疗对阻断疾病进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内镜已经成为诊断和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重要手...
郭永新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内镜

相关作者

赵江月
作品数:155被引量:51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研究主题: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小鼠 视觉质量 晶状体
余荣杰
作品数:167被引量:329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研究主题:肾移植 肾活检 肾病综合征 尿毒症患者 内皮祖细胞
马立威
作品数:105被引量:387H指数:10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医学院
研究主题: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后发性白内障 棕榈酸酯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赵洪雯
作品数:225被引量:557H指数:1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肾移植 肾活检 他克莫司 肾病综合征 内皮祖细胞
张振玉
作品数:297被引量:1,550H指数:18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胃癌 炎症性肠病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