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6篇“ 红壤坡地“的相关文章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红壤坡地径流垂向分层输出特征
- 2025年
- 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减少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为进一步揭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运动及径流垂向分层输出的影响机理,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裸坡(CK)为对照,开展不同还田量下粉碎覆盖还田(CV)、粉碎翻耕还田(RT)和覆盖-粉碎翻耕还田(CR)3种还田方式对红壤坡地壤中流和深层渗透产流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显著改变径流输出途径,由地表径流转变为壤中流和深层渗透,产流总量分别达到CK的2.33~9.31倍和1.02~3.06倍。CV方式下,壤中流产流总量随还田量增大迅速增大。CR方式下,深层渗透总量与还田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563)。RT方式下径流量与还田量关系不显著。2)不同还田方式的径流过程线特征各异,RT方式表现为单峰型,而CR与CV方式在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RT与CR方式分别有效减少壤中流和深层渗透的初始产流时间,CR与CV方式则延长径流峰值形成时间,而CR方式则显著增大径流峰值。秸秆覆盖在短期内提高地表糙度并减弱雨水冲击,而秸秆翻耕会增加土壤孔隙度并降低土壤容重,使CR方式在较低还田量下便可显著改变径流比例与输出过程,水土保持效果最佳。
- 褚添硕陈晓安杜勇强王策
- 关键词:秸秆还田方式壤中流径流过程红壤
- 水土保持措施对红壤坡地径流和泥沙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为研究水土保持措施对红壤坡地径流和泥沙的影响,文章通过径流小区进行试验,对年降雨量引起的径流和沉积物变化、径流-产沙关系及其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GS(草带)和LT(水平梯田)措施防治红壤坡地水土流失效果较为明显,单位径流量、产沙量显著下降,减沙效果明显。研究结果为水土保持治理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汪良萍
- 关键词:红壤坡地径流泥沙水土保持水生态环境
- 石灰土与红壤坡地降雨产流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 2024年
- 为探究桂西北喀斯特区石灰土与红壤坡地降雨产流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采用自制土槽模拟石灰土与红壤坡地,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坡地产流过程及不同深度土层(10、30 cm)的土壤含水量进行监测,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土壤降雨产流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石灰土坡地产流以壤中流为主,平均壤中流径流系数为0.087,红壤坡地产流以地表径流为主,平均地表径流系数为0.088;②石灰土坡地在中雨时地表才开始产流,随着降雨等级的增加地表径流系数无明显变化,壤中流径流系数随着降雨等级的增加,变化复杂,呈减小—增大—减小的过程,红壤坡地的地表径流系数随降雨等级的增加而增加,壤中流径流系数随降雨等级的增加呈减小趋势;③不同降雨等级下,石灰土坡地径流深与降雨量和降雨历时具有极显著相关性,红壤坡地径流深与降雨历时呈极显著相关关系;④石灰土坡地整体平均土壤含水量(24.77%)显著低于红壤坡地(25.15%),石灰土坡地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比红壤坡地更迅速。研究成果能够为喀斯特坡地降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和合理意见。
- 陈晓娜潘焰菲徐勤学方荣杰王绍旭
- 关键词:石灰土红壤土壤水分
- 一种红壤坡地橘园整地及种植土层结构营造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壤坡地橘园整地及种植土层结构营造方法,包括:红壤坡面整理形成若干种植条带;在种植条带等距开挖种植坑,将整理红壤坡面过程中的表土、生土以及收割的原始植被留取备用;在种植坑由下至上依次敷设原始植被与表土混合...
- 张杰莫明浩胡松胡优汤崇军曹腾飞昝玉亭
- 长期实施梯田和生草措施对红壤坡地果园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具有地区差异性,长期实施梯田和生草措施在红壤丘陵区坡地果园的水土保持效应亟需进一步研究。[方法]试验选择典型红壤丘陵区采用不同工程措施(顺坡和梯田)和生物措施(清耕和生草,以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e)为生草品种)的20 a林龄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果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措施下果园土壤养分含量与迁移特征,以及果实产量的差异,对比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效应。[结果](1)坡地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坡位分布特征因措施不同差异显著,梯田和生草措施均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在坡面上的迁移性。(2)梯田和生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氮和钾的含量。其中,梯田措施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全磷含量平均增幅分别达23.0%、6.5%和38.6%。生草措施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增幅分别为41.4%、38.5%和28.5%。采取梯田生草综合措施下的果园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最高。(3)生草措施显著提高了枇杷果实产量,并以梯田生草果园的平均产量最高,其产量比顺坡清耕、顺坡生草和梯田清耕果园分别增加了36.0%、6.5%和27.5%。[结论]梯田生草综合措施能够降低坡地果园土壤养分迁移,有利于坡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保持,是红壤丘陵地区坡地果园最优的水土保持措施。
- 王祖梅杨茂进杨雨珂李晓非黄炎和林金石蒋芳市张越
- 关键词:红壤丘陵区养分迁移速效养分
- 自然红壤坡地氮素在地表径流-土壤水系统迁移转化规律试验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前对红壤坡地氮素流失的试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土槽装置中监测径流和壤中流氮素,缺乏在野外自然坡情况下氮素在径流-壤中流及土壤中迁移转化过程的整体研究。为了探究天然红壤坡地氮素在地表径流-土壤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在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开展了3次坡地人工降雨氮素流失试验,对不同坡面及土壤初始条件下人工降雨过程中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土壤水分状况与氮素(硝态氮和铵态氮)浓度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坡面粗糙截流能力强,能减少地表径流产流量,但会导致硝态氮大量渗入土壤,造成硝态氮随土壤水的下移。自然坡地土壤中的大孔隙和土壤空间变异性是导致壤中流的主要原因,壤中流硝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地表径流硝态氮浓度,导致壤中流硝态氮流失占比较高,第一次试验中硝态氮壤中流流失占比超过50%。相比较而言,壤中流与地表径流铵态氮浓度均较小,与铵态氮在土壤中较强的吸附能力有关。历次试验中,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沿顺坡方向空间变异性较大,随时间变化无一致性规律,除受到坡面水力特征影响外,还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
- 马千禧韩旭东刘昭朱焱
- 关键词:壤中流地表径流土壤氮素
- 套种药材对红壤坡地幼龄油茶园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为探究不同药材及其套种模式对红壤坡地幼龄油茶园水—土—养分流失的影响及其适用性。[方法]在中药材种植大省江西开展幼龄油茶园径流小区原位观测试验,设置套种地上收获药材艾(YA)、套种地下收获药材郁金+植物篱(YY)、传统水保措施秸秆覆盖+墒沟(YC)、清耕对照(CK),进行逐场次降雨下产流产沙、氮磷流失观测及综合效益评估。[结果](1)除清耕模式外,所有有保护性措施的模式均显著减少幼龄油茶园水-土-养分流失。与CK相比,YA、YC和YY的减流效应分别为15.22%,67.30%,64.12%,减沙效应分别为72.63%,97.19%,98.19%,总氮流失量降低幅度分别为57.86%,96.53%,95.87%,总磷流失量降低幅度分别为32.18%,98.62%,98.86%;(2)中雨、大雨和暴雨3种雨型下,套种郁金+植物篱模式均能发挥很好的水土保持和养分拦截效应,减流、减沙效应分别为45.11%~83.25%和96.08%~99.02%;减氮、减磷效应分别为83.02%~99.14%和88.38%~99.65%;而套作艾草模式则只在中雨和大雨中的养分拦截效应较好,在暴雨中的水土保持效应不明显;(3)基于TOPSIS模型,对4种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估,排名为YY(0.48)>YC(0.29)>YA(0.23)>CK(0.02)。[结论]地下收获药材郁金+植物篱模式是试验中控制红壤坡地幼龄油茶园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最经济高效的管理措施;选用收获期与水土流失风险期错峰的药材将更好地发挥套作的生态效益,可避免幼龄油茶园产生额外的养分流失。
- 晏世杰段剑沈发兴谢东杰郑海金
- 关键词:油茶园套种养分流失
- 红壤坡地果园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对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
- 2024年
- 坡地果园随降雨-径流-侵蚀-养分输出过程所带来的土地生产力衰退及水体污染是制约红壤丘陵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明确降雨条件和水土保持措施对产流产沙和氮磷流失特征的定量影响,本研究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2020—2022年的坡地果园径流小区次降雨-径流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降雨量、降雨强度对含沙量、径流系数的定量影响,进而分析产流产沙与氮磷流失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含沙量、径流系数随降雨量、雨强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带状植草(S1)、全园植草(S2)、水平梯田(S3)、水平梯田+梯壁植草(S4)相比清耕对照(CK)的平均含沙量分别降低17.8%、42.3%、22.6%、47.9%,平均径流系数分别降低60%、71.8%、26.4%、56.4%,植被措施相比工程措施能更好地调节径流,工程措施相比植被措施能更好地拦截泥沙;(2)在S1、S2、S3、S4、CK条件下,可溶性总氮总氮(STN TN)分别为48.2%、45.6%、44.2%、45.9%、45.7%,可溶性总磷总磷(STP TP)分别为52.9%、50.0%、47.2%、45.2%、47.4%,表明不同措施相比对照条件,氮磷的流失形态并未出现显著的变化;(3)S1、S2、S3、S4相比CK,TN的平均浓度变化分别为-8.2%、-13.4%、15.0%、-12.1%,STN的平均浓度变化分别为-3.2%、-13.6%、11.4%、-11.7%,TP的平均浓度变化分别为-10.5%、-21.0%、39.5%、10.5%,STP的平均浓度变化分别为0、-16.7%、38.9%、5.5%,相比工程措施,植被措施对于氮磷流失浓度的控制能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研究成果对于红壤丘陵区果园坡地水土保持措施合理布设具有重要意义。
- 伍冰晨陈晓安汤崇军胡译水蔡袁海徐晓晗
- 关键词:降雨产流产沙水土保持氮磷流失果园
- 一种红壤坡地中耕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壤坡地中耕装置,涉及农耕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机架,机架的底端前侧通过固定支架安装有松土锥一,且机架的底端后侧通过伸缩机构和固定支架安装有松土锥二,伸缩机构包括固定座,固定座的底端插设安装有连接杆,连接杆...
- 肖国滨吕伟生罗军元王馨悦刘小三陈国钧章兴发朱慧斌陈明赖金美刘慧李亚贞肖小军黄天宝韩德鹏郑伟蔡辉肖富良胡文亭叶川杨红兰
- 施用生物炭对红壤坡地土壤性质改良效果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选择红壤侵蚀劣地平直坡面、红壤侵蚀劣地竹节沟坡面、红壤坡地果园3种典型坡地土壤,以稻壳生物炭为土壤改良剂,研究了施用生物炭对南方红壤坡地的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侵蚀劣地平直坡面上施用1.0 kg/m^(2)生物炭或者在竹节沟内施用0.5 kg/m^(2)生物炭均可以明显提高土壤的入渗性,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被生长;在甜柚坡地果园施用2.0 kg/m^(2)生物炭+减少施肥量0%~20%可以明显增加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并增加果树的产量。总之,施用适量的生物炭对于南方侵蚀劣地坡地和果园坡地的土壤均具有良好的改良效果。
- 石芬芬莫明浩胡皓徐燕星
- 关键词:生物炭红壤坡地土壤性质
相关作者
- 谢小立

- 作品数:219被引量:2,787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红壤坡地 稻田 红壤稻田 水稻 红壤
- 左长清

- 作品数:134被引量:1,285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水土保持 红壤坡地 水土流失 红壤 土壤侵蚀
- 王兆骞

- 作品数:137被引量:2,361H指数:30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生态农业 红壤 水稻 红壤坡地 土壤侵蚀
- 王凯荣

- 作品数:219被引量:3,650H指数:35
- 供职机构:青岛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镉 水稻 红壤稻田 红壤性水稻土 红壤坡地
- 杨洁

- 作品数:115被引量:842H指数:18
-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
- 研究主题:水土保持 红壤坡地 水土流失 鄱阳湖 南方红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