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6篇“ 穿刺部位出血“的相关文章
- Meta分析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危险因素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CBM)、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危险因素的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文献。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评分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篇(总样本量35250例),术后出血组患者1410例,非出血组3384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2.71,95%CI=2.17~3.38)、女性(OR=4.26,95%CI=1.08~16.89)、高血压(OR=2.48,95%CI=1.69~3.63)、肥胖(OR=2.33,95%CI=1.59~3.42)、使用溶栓剂/抗凝剂/血小板拮抗剂(OR=2.95,95%CI=2.24~3.89)、人工按压(OR=6.78,95%CI=1.34~34.43)是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女性、高血压、肥胖、使用溶栓剂/抗凝剂/血小板拮抗剂、人工按压是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危险因素。
- 李玉莲莫伟刘欢欢陈红姣
- 关键词:股动脉穿刺介入术META分析
- 基于SMART护理干预对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的预防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究基于SMART护理原则的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莆田涵江医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行PCI治疗的8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SMART护理原则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发生情况,负性情绪,自护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穿刺部位出血(6.82%)、血肿(2.27%)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穿刺部位出血22.73%、血肿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前负性情绪、自护能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ESCA)中自我概念、健康认知、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SMART护理原则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PCI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护能力,降低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可于临床推广。
- 柯丹萍
- 关键词:出血血肿负性情绪自护能力
- 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
- 研究目的: 构建科学可行的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和确定界值,为临床医护人员准确识别和判断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风险提供评估工具。 研究方法: 1.量...
- 陈丽丽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风险评估量表
- 减少老年PCI术后穿刺部位出血量的护理策略分析
- 2020年
- 分析减少老年PCI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量的护理对策,为指导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支持。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间收治的58例老年PCI术治疗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组后,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支持,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评价不同护理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穿刺部位的输血量情况,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更换敷料次数、皮下瘀斑、皮下血肿发生率情况,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ESCA自我管理评分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PCI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有可行性,该护理方法能够降低穿刺部位出血量以及相关意外事件发生,可增强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与传统护理方法相比具有满意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王翠芳房孟孟
-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术穿刺部位出血量护理干预自我管理能力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穿刺部位出血护理中的应用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后穿刺部位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2016年1-10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科46例行TIPS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成立管理团队,应用FMEA在TIPS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护理过程中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计算失效模式中的危急值(risk priority number,RPN),并根据RPN的大小,制定改进防范措施并应用于临床护理中。结果使用FMEA后,TIPS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显著下降,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EA实施前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失效模式RPN值由973分降至185分;患者平均满意度由实施前的92%上升至实施后的96%,护士平均满意度由93%上升至实施后的97%。结论将FMEA方法应用在TIPS术后的患者,能有效降低TIPS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质量。
- 李相林米元元
- 关键词: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穿刺部位出血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非穿刺部位出血的预防和处理被引量:2
- 2016年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美国每年超过100万人接受PCI,在中国,人数也快速升至50余万/年.出血是PCI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PCI术后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也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及花费[1].
- 韩业晨张抒扬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穿刺部位出血PCI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术后死亡住院时间
-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对比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穿刺部位的出血状况。方法:随机选取近年来择期进行造影术的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病例共240例,分成经桡动脉造影术组和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组,每组各120例,比较两组造影术后的穿刺部位的出血率,穿刺的成功率,以及X线曝光时间和手术进行的时间等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01±1.36d,远低于经股动脉组4.02±2.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中,经桡动脉组除了动脉痉挛的发生率较高,穿刺部位血肿、局部瘀斑、假性动脉瘤、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经股动脉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具有创伤小,易于压迫止血,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术的首选路径。
- 王立娟丛喜达关天明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术桡动脉股动脉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PCI)术后穿刺部位并发出血的高危因素,加强医护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法以PCI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48例患者(出血组)和出血量正常的96例患者(非出血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选PCI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出血组凝血功能异常(12.50%),遵医依从性差(35.42%),砂袋压迫位置不当(25.00%)和手压法止血(85.42%)的构成比高于非出血组(分别为3.13%,9.38%,5.21%和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35±9.34)岁1和收缩压(SUP)【(142.67±13.07)mmHg)】亦大于非出血组[(59.67±8.21)岁,(135.68±12.4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57,95%CI:1.073—1.248),SBP(OR=1.004,95%CI:1.007~1.083),遵医依从性(OR=4.365,95%CI:1.455—13.096)和手压止血(OR=3.161,95%CI:1.050~9.474)是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PCI术后出血受多因素影响,年龄、SBP、遵医依从性和止血方法是其独立相关因素,除不可控因素年龄外,其它因素均可通过改进护理措施,达到减少术后出血并发症的效果。
- 杨月娥刘素华乔宪伟
- 关键词:介入股动脉术后出血
- 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护理及预防
-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穿刺部位出血的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总结分析近两年行PCI的冠心病患者260例中,术后出现并发症18例资料。结果并发症主要为出血、迷走神经反射、尿潴留等,其出血占14例。结论严密观...
- 陈珍
- 关键词:冠脉介入治疗术穿刺部位
- 低分子肝素穿刺部位出血原因分析及注射方法探讨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穿刺部位出血原因,探索防止出血的注射方法,保证低分子肝素钙的安全应用。方法12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均接受A、B两种注射法:A为改进注射法(气泡留置技术加平移腹壁皱褶30s间期注射法),B为常规皮下注射法。A的注射部位为腹壁左侧,注射次数为618次,注射时间是30s;B的注射部位为腹壁右侧,注射次数为617次,注射时间是10s。通过自身对照,分析A、B两种方法注射后局部出血情况和疼痛程度。结果A与B比较,穿刺部出血发生率(由73.9%降低至37.2%)、平均出血直径(P〈0.01)及注射疼痛程度(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注射法可明显降低穿刺部位的出血发生率、减轻注射疼痛、提高低分子肝素使用安全性。
- 郭慧梅曾伟
-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出血注射方法
相关作者
- 王大威

- 作品数:1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251医院
- 研究主题:穿刺部位出血 拔针后 护患交流 小儿静脉 皮下出血
- 杨橙

- 作品数:12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 研究主题:缺血再灌注损伤 肾移植 大鼠肾脏 移植物排斥 移植肾
- 毛婉平

- 作品数:3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
- 研究主题:穿刺部位出血 操作技术 拔针方法 拔针 护理工作者
- 张伟韬

-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
- 研究主题:移植肾存活 移植肾 存活时间 穿刺部位出血 超声技术
- 张千

- 作品数:77被引量:34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脑卒中 急性面神经炎 脑梗死 急性脑出血 面神经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