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81篇“ 空间经济学“的相关文章
空间经济学
卢嘉瑞著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共艺术发展:共生与价值重构
2025年
在当代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空间经济学与公共艺术这两个原本各自深耕的领域,正逐渐展现出共生关系与互动潜力。空间经济学,作为探究经济活动地理分布、集聚效应及其经济影响的重要学科~(1),通过解析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区位决策及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为城市战略规划与区域发展铺设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
范春斌谷国锋
关键词:公共艺术区位决策空间经济学经济学视角宏大叙事
在历时的文脉中设计——楼梯设计中的空间经济学及其空间塑造
2025年
以不同历史时段和地域中的楼梯空间设计为例,梳理了"自由平面"和"体积规划"两种不同的设计策略以及各自存在的缺陷.进而从正面举例,论证达成楼梯设计中的"空间经济学"和"空间塑造"的可能路径,由此归纳出一种关于楼梯设计的"历时的文脉".最后用自身实践,阐述这种历时文脉的前置思考在设计中的影响及其创造潜力.
王斌
关键词:楼梯设计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视域下保定文旅发展的优势、瓶颈与对策
2025年
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思考保定文旅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定具有邻近京津大都市的区位优势,保定文旅在发展中需要建构文旅商圈、厚植文旅基础和深挖文化潜力,解决文旅资源缺乏空间联系、虚拟空间创造力不足、消费体验空间狭窄、文旅空间带动力不强、空间产出力匮乏等问题。通过以下多种举措可以促进保定文旅发展:利用社交媒体拓展文旅发展的虚拟空间;主动“入圈”建构文旅“出圈”的发展空间;构建场景消费创新文旅消费的体验空间;基于数字技术拓展文旅消费的表达空间;通过凝练主题拓展文旅资源的影响空间
孟祥林杨金萍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
流通经济学立论依据和定位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被引量:1
2024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流通现象在经济中越来越重要,流通经济学也逐渐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国内外学者对流通经济学的立论依据和定位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成果仍不多见。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流通经济学的立论依据和定位问题进行了研究。以空间经济学为立论依据,并将流通经济学定位于空间经济学范畴,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重大创新和理论突破,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赵文君
关键词:流通经济学空间经济空间分布特征
空间经济学视角推演城市的形成逻辑
2024年
本文利用数理模型推演城市的形成逻辑以及聚集自我强化现象。企业为了最小化成本,首先会考虑将工厂建立在一个区域的地理中心。但是如果在该区域内已经有了一个自发聚集点,那么企业的最优选择可能是将工厂建立在自发聚集中心,通过聚集自我强化现象,形成人口聚集的城市,并出现经济中心与地理中心分离的现象。在空间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城市是如何形成的?本文拟从一个理论分析的视角,推演出城市的形成逻辑和形成过程。
沈琪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城市
高铁网络扩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学分析
2024年
高铁网络的扩展显著改变了区域间的交通格局,并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产业布局调整,提升区域联通性,进而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加以分析,延伸开来的高铁网络不仅有助于降低交通成本、加快城市群与经济圈的形成,还可以明显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区域经济的全面提升注入强大动力。以下就是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分析的高铁网络拓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希望可以充分发挥高铁网络的辐射效应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加强区域间经济的互动,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韩晓惠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经济学
数字经济对城乡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2024年
科学认识数字经济与城乡差距的关系对于实现城乡融合有着重要意义。数字经济以数据作为主要劳动对象,以现代信息网络平台为劳动工具,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生产业态,通过重组经济结构,作用于城乡差距的变化规律。具体而言,从互联网经济与数字金融两个维度衡量数字经济水平,并从城乡收入数量差距、城乡消费总量差距、城乡消费结构差距3个维度构造城乡差距指标。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况下采用地理邻接关系的二进制和地理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别从时间维度和区域视角对数字经济作用城乡差距的经济学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城乡差距,在使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检验后,结果依旧稳健。二是在机制分析层面,数字经济会通过市场化程度、劳动力配置和营商环境对城乡差距起到缩小作用。三是数字经济对城乡差距有显著为负的直接效应,即本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凭借“集聚效应”显著缩小本地区的城乡差距;间接效应为正,即由于“虹吸效应”的存在,本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会显著扩大相邻地区的城乡差距。在此基础上,从厚植有利于农村数字化发展的数字沃土、完善数字经济下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体制机制与构建数字经济成果共享机制等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孙爱军孙爱军葛扬
关键词:数字经济城乡差距劳动力配置营商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新逻辑:纳入旅行成本的新空间经济学被引量:7
2024年
人、物运输成本相对重要性的上升使得集聚经济的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基于新空间经济理论率先建立了纳入旅行成本的新空间经济核心-边缘模型,探寻旅行成本、空间品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机理。研究发现:空间品质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改善一个区域的空间品质将促进经济活动向该区域集聚发展,该区域更易成为核心区;旅行成本上升致使区域间空间品质差距扩大,这进一步强化了空间品质较高区域的经济发展优势;品质溢价效应推动空间品质较高区域的价格指数相对上升,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经济活动向空间品质较高地区的集聚。本结论研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空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杨开忠刘威董亚宁刘安国
关键词:经济学
多样化还是专业化?中国产业集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视角
2024年
基于熊皮特内生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视角,利用空间动态杜宾模型探讨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创新的长期效应优于短期效应,但二者作用效果不同。其中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通过规模效应促进本地城市创新,而专业化集聚并未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为本地和邻近企业带来创新,多样化集聚的技术外溢效应对本地创新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主导下的专业化集聚易形成创新惰性,不利于本地及周边区域产业创新;各地政府对中央政府产业集聚政策的模仿导致产业同质化集聚,加剧了产业间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不仅无法发挥多样化的Jacobs外部性,反而阻碍城市创新。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具有空间极化效应,这些区域特征对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创新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朱纪广
关键词:内生增长理论

相关作者

梁琦
作品数:203被引量:4,028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产业集聚 空间经济学 企业 制造业 贸易成本
马骥
作品数:34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空间经济学 区域经济增长 知识创新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安虎森
作品数:167被引量:2,262H指数:24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新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 空间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贸易自由度
赵伟
作品数:492被引量:3,029H指数:28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经济 区域经济 实证 深海 对外直接投资
钱学锋
作品数:124被引量:3,096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企业 全球价值链 出口 贸易政策 贸易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