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89篇“ 秦岭构造带“的相关文章
- 北秦岭构造带东段官坡地区花岗伟晶岩锆石U-Pb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
- 2025年
- 北秦岭构造带花岗伟晶岩是我国重要的伟晶岩矿区,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时间和岩石成因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对北秦岭构造带东段官坡地区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和上河村花岗伟晶岩开展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限定北秦岭构造带东段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时代,揭示花岗伟晶岩的岩浆来源和岩石成因。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和上河村花岗伟晶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361~360 Ma和334.8 Ma。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和上河村花岗伟晶岩含有石榴子石、白云母和电气石,富集SiO_(2)、Na_(2)O和K_(2)O,CaO、TFeO和MgO含量较低,主体呈过铝质。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和上河村花岗伟晶岩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具较明显的Eu正异常;微量元素富集Rb、Th、Ba、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低的Nb/Ta和Zr/Hf比值,指示岩浆经历了高度结晶分异作用。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具有较低的ε_(Hf)(t)值,为-11.7~-6.2;上河村花岗伟晶岩ε_(Hf)(t)值明显高于峡河村花岗伟晶岩,为-4.9~1.1。以上结果显示,峡河村花岗伟晶岩为古老地壳部分熔融产物,上河村花岗伟晶岩为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在上侵过程中同化混染围岩的结果。北秦岭构造带东段花岗伟晶岩初步可分为北部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和南部铀花岗伟晶岩。
- 陈国超张晓飞裴先治李佐臣李瑞保王硕陈孝珍张荣臻王永强
- 关键词:花岗伟晶岩岩石成因岩浆演化北秦岭
- 南秦岭构造带地质特征及金矿找矿前景研究
- 2025年
- 为了更好地完成对南秦岭构造带矿产资源的开采,对南秦岭构造带地质特征及金矿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首先,简单介绍了南秦岭构造带的基本情况,并通过露头及探槽采样等方式,分析了该区域的地质特征,最后以此为基础,详细探究了该区域金矿找矿前景。通过研究发现:C_(1)S与D_(3)j^(2)是研究区域中Au元素的主要富集区域,也是该区域未来找矿工作的重点;越靠近三官庙—渔洞峡断裂,Au品位越高。
- 张传良董一鸣
- 关键词:地质特征
- 东秦岭构造带古生代花岗岩与赋矿花岗伟晶岩的成因联系被引量:4
- 2022年
- 东秦岭构造带发育大量古生代花岗岩和赋存稀有金属以及铀矿床(化)的花岗伟晶岩,但二者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因此,文章统计了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的年龄,并对比了二者全岩和矿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以此探讨二者之间的成因联系。年龄统计结果表明花岗岩形成于3期岩浆活动:第一期(490~500 Ma)形成了区域上最大的漂池S型花岗岩体;第二期(435~460 Ma)峰期约为450 Ma,形成了东秦岭广泛发育的二长花岗岩,为区域上最大的灰池子I型花岗岩体的主体岩性;第三期(约420 Ma)形成了分布范围和规模均较小的正长花岗岩。赋存稀有金属矿床(化)的花岗伟晶岩形成时代为380~440 Ma,而赋存铀矿床(化)的黑云母花岗伟晶岩形成时代约为420 Ma,与第三期正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相同。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与漂池岩体的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相似,说明二者均为秦岭群部分熔融的产物,但并不存在演化关系。另一方面,相似的全岩Sr-Nd和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表明正长花岗岩与黑云母花岗伟晶岩具有相同的源区,而且二者具有相似的全岩微量元素组成和黑云母离子替代方式,暗示它们存在演化关系。正长花岗岩母岩浆的温度比黑云母花岗伟晶岩母岩浆高100℃,而且从正长花岗岩到黑云母花岗伟晶岩锆石中U含量升高而Ti和重稀土元素(HREE)含量降低,说明黑云母花岗伟晶岩是同时期正长花岗岩分异晚期的产物。
- 王梦玺郭腾龙凤永刚梁婷周义孙小筠
- 关键词:花岗伟晶岩花岗岩古生代
- 北秦岭构造带与华北板块关系探讨:来自宽坪杂岩变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变质作用证据被引量:9
- 2021年
- 宽坪杂岩是连接北秦岭构造带和华北板块的重要岩石-构造单元之一,其物质组成和变质变形特征可为探讨北秦岭构造带与华北板块构造关系及演化提供重要证据。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宝鸡-眉县-洛南一带宽坪变碎屑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宽坪碎屑岩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550Ma,最主要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区为~2.5Ga和1.0~0.9Ga,次要年龄集中区为1.3~1.0Ga和850~750Ma。通过与周缘可能物源区的年代学特征对比揭示,宽坪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新元古代花岗岩与秦岭岩群副片麻岩,部分来自南秦岭和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花岗岩以及太古宙基底岩系,缺乏华北板块物质;宽坪碎屑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与南侧的二郎坪碎屑岩近乎一致,暗示两者可能形成于同一沉积盆地。相平衡模拟结果显示,洛南红土岭宽坪杂岩含石榴子石石英片岩记录了顺时针P-T演化轨迹,峰期变质条件为P=7.17~7.92kbar,T=557~563℃,形成于大陆碰撞过程。结合前人报道宽坪杂岩~440Ma的变质年龄,我们认为在早志留世时期宽坪和二郎坪沉积盆地闭合,北秦岭构造带与华北板块碰撞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在此之前北秦岭构造带与华北板块不具有亲缘性。
- 王海杰陈丹玲任云飞朱小辉宫相宽
- 北秦岭构造带蟒岭岩体中黑云母闪长岩与二长花岗岩成因研究
- 蟒岭岩体是北秦岭构造带代表性的区域大岩体,且具有以黑云母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代表的多种岩石类型。蟒岭岩体局部可见中粗粒二长花岗岩中发育黑云母闪长岩包体,因此开展蟒岭岩体的黑云母闪长岩与二长花岗岩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明确该岩体...
- 韩峰
- 关键词: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年代学
- 长石显微变形特征研究 ——以北秦岭构造带商丹韧性剪切带为例
- 秦岭造山带由华北板块南缘、北秦岭带、南秦岭带和华南板块北缘组成,其经历了从元古代到中生代的复杂构造叠加,出露了变形变质层次较深的中下地壳岩石,是研究长石变形的理想场所。北秦岭带是秦岭造山带的主体,其秦岭岩群与丹凤岩群的接...
- 巴合达尔·巴勒塔别克
- 关键词:显微构造长石
- 南秦岭构造带略阳地区印支期中酸性岩浆岩成因及构造演化
- 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大陆的脊梁,横亘于中国大陆中央,在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是由古特提斯洋封闭及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构造碰撞而形成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南秦岭构造带作为扬子板块与秦岭微板块碰撞的直接部位,在长...
- 穆可斌
- 关键词:印支期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
- 南秦岭构造带旬阳坝地区角闪岩相变质岩系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南秦岭构造带在早志留世之前属于扬子板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这里的基底信息反映了扬子板块古老基底的构造演化信息。扬子板块主体的基底为双重基底,由古老角闪岩-麻粒岩相结晶基底和其上绿片岩相褶皱基底组成。本文对南秦岭构造带中段旬...
- 王磊
- 关键词:角闪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
- 秦岭构造带徽成盆地白垩纪-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演化历史"被引量:9
- 2019年
- 沿凤-太断裂带发育的徽成盆地斜切秦岭构造带,成为东、西秦岭构造地貌的分界带。该盆地由上部成县群和下部东河群2套地层序列组成,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基于沉积地层序列、野外断层滑动矢量运动学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结合上部成县群磁性地层学的研究结果和基性岩脉的年代测试结果,确定了该盆地2期伸展断陷成盆阶段和3期构造挤压改造的交替演化历史。认为下部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时期(107Ma之前),成盆应力场为NWW- SEE引张,与东西向勉略断裂带左旋走滑拉分作用有关,其中加积了一套河湖相砂砾岩沉积。该走滑盆地在沉积晚期遭受NW- SE向挤压应力作用,控盆边界断层发生反转,地层发生宽缓的褶皱变形,基性岩脉侵位其中(107Ma)。上部新生的断陷盆地很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自107Ma以来),受NW- SE引张作用,沿凤-太断裂带发生复活,其中堆积了一套河流相红色砂泥岩和砂砾岩沉积地层。该断陷盆地遭受2次挤压应力场的改造:早期NNW- SSE向挤压、晚期NNE- SSW向挤压,这两期挤压作用使控盆边界断裂(凤太断裂、勉略断裂)发生构造反转,地层陡倾,但盆地内部变形较弱。与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对比,认为这两期挤压应力作用分别发生在白垩纪晚期与古近纪。
- 李韶凯张岳桥熊金红贺赤诚马收先
- 关键词:西秦岭白垩纪构造应力场
- 南秦岭构造带十堰—武当地区岩石变质作用被引量:4
- 2019年
- 十堰—武当地区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和扬子板块的结合部位,内部发育的变质岩可为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造山过程提供重要信息。在该地区含石榴子石片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利用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和石榴子石-白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变质作用条件。结果表明: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到方滩—王家山剖面南、北两侧变质岩的主期变质温度分别为344℃~410℃和368℃~431℃,属于低绿片岩相;由石榴子石-白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到十堰—大木剖面南、北两侧变质岩主期变质温度分别为322℃~440℃和535℃~540℃,属于低—高绿片岩相。结合区域变质变形研究成果,认为十堰—武当地区中低级变质岩的变质作用演化与南秦岭构造带印支期洋盆闭合伴生的俯冲-增生过程有关,它使得不同变质级别的岩石发生并置然后一起抬升。
- 王东升王宗起王刚武昱东杨皓
- 关键词:变质作用印支期片岩绿片岩相南秦岭
相关作者
- 赵剑畏

- 作品数:43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 研究主题:矿产资源 地质遗迹 东延 构造带 旅游地学资源
- 张会平

- 作品数:111被引量:1,200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北缘 DEM 地震 地貌
- 潘杏南

- 作品数:5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 研究主题:转换断层 秦岭构造带 被动大陆边缘 构造域 拉张作用
- 刘俊涛

- 作品数:11被引量:70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 研究主题:地质特征 火山岩 阿吾拉勒 铜矿 找矿方向
- 陈丹玲

- 作品数:118被引量:1,186H指数:27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北秦岭 柴北缘 地质意义 地球化学 榴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