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53篇“ 禁捕“的相关文章
- 禁捕初期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
- 2025年
- 为科学评估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研究基于2021—2023年宜宾、泸州和合江3个江段渔业监测数据,对长江上游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监测期间,3个江段共采集长江鲟849尾,其体长分布为14.70—93.00 cm[平均体长(45.19±14.01)cm],优势组体长为25.10—65.00 cm,占总体的88.98%;体重分布为24.0—6850.0 g[平均体重(892.7±960.8)g],优势组体重为0—1250.0 g,占总体的83.18%。分析显示:(1)2022年和2023年监测到的长江鲟体长、体重均值均显著高于2021年(P<0.05),体长均值均高于当年放流群体体长均值;(2)监测的长江鲟群体呈正异速生长,体重增长速率大于体长增长速率,且宜宾至合江江段的生长条件因子、异速生长参数具有明显的地点和时间差异(P<0.05);(3)长江鲟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0.1—35.0 ind./(net·d),不同季节间呈显著差异(P<0.05);(4)在2018—2023年各大单位加大放流力度且2021年长江十年禁捕政策出台并执行后,2021—2023年监测期间长江鲟采集数量明显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禁捕后长江上游长江鲟资源正逐渐恢复,且生长状况良好,增殖放流效果初步显现。
- 刘文成李君轶吴金明叶海明李鹏程沈丽杜浩
- 关键词:长江上游增殖放流长江鲟
- 禁捕初期太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 2025年
- 为探究禁捕初期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于202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12月(冬季)对太湖18个采样点的水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鉴定到太湖浮游植物7门67属130种,种类组成以绿藻门(65种)最多,硅藻门(30种)、蓝藻门(20种)次之。太湖全湖全年的优势种包括微囊藻(Microcystis sp.)、长孢藻(Dolichospermum sp.)和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不同季节与区域的优势种存在差异,但均以微囊藻(Microcystis sp.)的优势度最大。太湖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空间上差异不显著。夏季的平均密度与生物量最高,分别为(1.14±1.04)×10^(8) cells·L^(-1)、14.67±9.64 mg·L^(-1),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度。秋季的密度最低,为(0.32±0.55)×10^(8) cells·L^(-1);冬季的生物量最低,为2.49±4.35 mg·L^(-1)。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水深、pH、电导率、溶解氧、浊度、总氮、化学需氧量、亚硝态氮共9项水质指标为显著影响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基于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评价结果,太湖全年的水质为中度至重度污染。本研究可为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现状分析及太湖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太湖禁捕退捕实施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盛漂阳敏陈文凯刘香江辛未陈宇顺
- 关键词:浮游植物禁捕水质评价
- 长江十年禁捕初期石臼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及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 2025年
-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捕初期石臼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于2023年平水期(6月)、丰水期(8月)、枯水期(12月)在石臼湖开展了3次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鉴定鱼类56种,隶属8目14科41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38种),占比67.86%。石臼湖鱼类优势种为鳙、贝氏■、似鳊、鲢等4种,其中鳙为第一优势种。生态类型上,群落优势类群为定居性鱼类(78.57%)、杂食性鱼类(46.43%)、底层鱼类(35.71%)。石臼湖鱼类多样性指数不同水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枯水期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J')最高,平水期最低;鱼类物种数不同水期间差异不显著(P>0.05),丰水期最多(47种),平水期最少(41种)。聚类(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结果表明,鱼类聚为入湖口、湖心区—湖汊区—沿岸带2个类群,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R=0.989,P<0.01)。冗余分析(RDA)显示,水位、水温、总氮和浊度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石臼湖禁捕后鱼类资源恢复效果明显,鱼类物种数较禁捕前(2017年)增加20种,多样性指数(H')从1.64提升至2.24。但总体来看,鱼类资源现状与历史记录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巩固禁捕成效,加强执法监管,强化鱼类资源养护及栖息地生态修复等保护措施。本研究成果可为石臼湖鱼类资源养护、管理提供科学支撑,也为石臼湖禁捕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 曹乐乐王银平王银平徐少远刘凯
- 关键词:鱼类群落环境影响因子
- 长江口禁捕初期三种主要虾类的营养生态位及其空间差异
- 2025年
- 为探究优势饵料虾类间营养相互作用,研究对2022年11月在长江口南、北支水域采集到的3种优势虾类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肌肉样本进行δ^(13)C和δ^(15)N测定,计算营养生态位宽度和重叠,从营养关系角度解析它们的种间竞争和共存机理及其空间分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3种虾类中葛氏长臂虾摄食偏底栖食性,δ^(13)C值最富(–17.05±3.23)‰;安氏白虾偏浮游食性,δ^(13)C值最贫(–20.19±1.50)‰;脊尾白虾个体偏大,δ^(15)N值最高(10.28±0.55)‰;(2)安氏白虾的δ^(13)C值和δ^(15)N值在南、北支水域差异显著(P<0.05),显示出安氏白虾摄食具有空间差异性,也间接表明其环境适应性较好;(3)安氏白虾的CR值(5.62)、NR值(4.43)和SEAc值(3.07)均最大,表明其具有更广泛的基础食源、更多元的营养水平及更高的资源利用能力;(4)安氏白虾与另两种虾类的生态位重叠较小,食物资源维度呈现一定的生态位分化,而葛氏长臂虾和脊尾白虾的生态位重叠较大,表明两者饵料来源相似,食性竞争激烈,但摄食差异保证了种间共存。当前禁捕初期,长江口三种优势虾类中以安氏白虾占据资源的能力最强,在河口的环境适应性最佳。
- 汪诗雨高春霞吴建辉
- 关键词:长江口虾类营养生态位环境适应性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禁捕水域垂钓管理工作的意见》
- 2025年
- 本刊讯12月27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禁捕水域垂钓管理工作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禁捕水域垂钓管理,满足群众合理休闲垂钓需求,规范垂钓行为,维护禁捕秩序,保护资源生态,确保长江十年禁渔取得扎实成效。
- 关键词:休闲垂钓长江流域印发水域
- 东洞庭湖禁捕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现状与多样性分析
- 2025年
- 洞庭湖为湖南省第一大淡水湖,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吞吐型通江湖泊,处在长江和湖南“一湖四水”交汇的生态区域。在调节长江洪水径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东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作为中国重要的湿地之一,它的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维护洞庭湖区域的生态平衡、保障当地水资源安全以及促进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潘茜玥马驰亚范峰谢一鸣何辉刘伟
-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浮游植物群落东洞庭湖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禁捕水域垂钓管理工作的意见(农办长渔[2024]5号)
- 2025年
-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省(直辖市)农业农村厅(委):为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禁捕水域垂钓管理,满足群众合理休闲垂钓需求,规范垂钓行为,维护禁捕秩序,保护资源生态,确保长江十年禁渔取得扎实成效。
- 无
- 关键词:休闲垂钓长江流域农业
- 禁捕首年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聚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为掌握禁捕首年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落特征及其变化,于2021年4月18日至8月14日开展长江安庆段仔稚鱼逐日采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共采集鉴定仔稚鱼338922尾,鉴定出鱼类39种,隶属于6目9科31属,鲤科鱼类的物种数和数量占据优势,占比分别为79.48%和96.59%。在生态类型上,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数量和物种数占比分别为92.27%和48.71%。在产卵类型上,产漂流性卵鱼类占绝对优势,物种数和数量占比分别为46.15%和92.27%。在群落结构上,贝氏䱗(Hemiculter bleekeri)为第一优势种,数量占比44.53%,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为主要优势种。在资源丰度时间分布上,5—7月仔稚鱼丰度最高,均值为1093 ind./100 m^(3),峰值出现在7月6日,为4097 ind./100 m^(3)。同往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物种数方面,2016—2020年的物种数变幅为37至49种,2021年为39种;仔稚鱼丰度方面,2016—2020年的平均丰度变幅为355—1185 ind./100 m^(3),2021年为916 ind./100 m^(3);2016—2020年的丰度峰值变幅为823—8081 ind./100 m^(3),2021年为4097 ind./100 m^(3)。冗余分析(RDA)表明,仔稚鱼丰度与调查期间的流量、水位、水温和浊度呈正相关(P<0.05)。研究探明了禁捕初期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的资源现状,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过程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 黄中家田佳丽王银平黎加胜刘凯
- 关键词:仔稚鱼物种组成环境因子
- 禁捕初期长江上游宜宾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年际变化被引量:1
- 2024年
- 为了解禁捕初期长江上游宜宾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年际变化,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共5年的鱼类科研捕捞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年间共监测到鱼类90种,隶属于4目14科57属,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8种,占总种类数的20%。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在42.16%的相似水平上,宜宾段鱼类群落可聚分为2组,分别为2018-2019年和2020-2022年。5年间鱼类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优势种以瓦氏黄颡鱼和吻(Rhinogobio typus)等中小型鱼类为主,优势种种类及规格发生明显变化,禁捕后宜宾段瓦氏黄颡鱼优势体长与优势体重年际变化均呈增长趋势,显示小型化趋势得到一定的缓解。多样性指数显示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在2022年达到顶峰,整体波动较大,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则较为稳定,无明显波动。ABC曲线结果显示,禁捕后宜宾段鱼类群落结构总体呈稳定态势。长江十年禁渔制度的全面实施有效缓解了长江上游鱼类小型化趋势,禁捕初期宜宾段鱼类群落结构总体稳定。
- 禄盛超叶海明林艳红吴金明田辉伍李君轶杜浩
- 关键词:长江上游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年际变化
- 鄱阳湖禁捕前后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特性及种群参数研究被引量:4
- 2024年
- 【目的】旨在研究禁捕对鄱阳湖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特性和种群参数的影响,了解鄱阳湖鳜种群恢复情况,为鄱阳湖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及评估禁捕效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使用FiSATⅡ软件分析禁捕前(2016—2019年)和禁捕后(2020—2022年)湖区6个采样区域的鳜资源调查数据,评估鄱阳湖鳜资源状态和生长特征。【结果】鳜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且禁捕后鳜平均体长[(316.20±95.55)mm]和体质量[(1104.80±927.90)g]均显著高于(P<0.05)禁捕前的鳜平均体长[(213.22±63.90)mm]和体质量[(294.07±272.47)g],禁捕后鳜体长大于200 mm或体质量大于250 g的个体数量占比增加,体长变动系数的平均值(SVL=29.14±3.64)显著小于(P<0.05)禁捕前(SVL=35.01±3.46);禁捕后鳜生长参数平均值(K=0.49±0.15、b=3.1651±0.0892)大于禁捕前(K=0.41±0.10;b=3.0715±0.2276),鳜渐进体长[L_(∞)=(581.0±84.9)mm]、渐进体质量[W∞=(6270.77±3088.52)g]和生长性能指数(φ’=5.198±0.233)的平均值均大于禁捕前[L_(∞)=(420.0±61.8)mm;W∞=(2188.44±941.19)g;φ’=(4.846±0.221)];鳜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在禁捕后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禁捕后鳜平均拐点年龄(2.25龄)相比于禁捕前(2.48龄)降低,但对应平均拐点体长[L_(i)=(278.61±101.30)mm]和拐点体质量[W_(i)=(1269.01±482.86)g]相比于禁捕前[L_(i)=(242.20±70.69)mm;W_(i)=(460.28±403.67)g]有所增加;禁捕后平均捕捞死亡率(u=0.29±0.01)显著小于(P<0.05)禁捕前(u=0.35±0.03),各采样点鳜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也大于禁捕前。【结论】禁捕可以改善鄱阳湖鳜资源小型化的趋势,提高鳜的种群数量,对恢复鳜资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吴子君章海鑫张桂芳王昌来余建芳阙祥尧冯广朋张燕萍
- 关键词:禁捕鄱阳湖资源量
相关作者
- 陈廷贵

- 作品数:42被引量:14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禁捕 长江 渔民 长江流域 农户
- 刘凯

- 作品数:294被引量:1,066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群落结构 长江下游 秀丽白虾 刀鲚 长江
- 王银平

- 作品数:32被引量:146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群落结构 长江 多样性 生态类群 鱼类群落
- 张燕萍

- 作品数:212被引量:501H指数:11
- 供职机构: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鄱阳湖 黄鳝 刀鲚 饲料 养殖
- 吴金明

- 作品数:81被引量:360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中华鲟 长江中游 长江 秦岭细鳞鲑 长江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