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243篇“ 社会认知“的相关文章
- 社会认知
- 本书共12章,从绪论、社会认知的内隐性、面孔识别、情绪认知、态度、刻板印象、隐喻、社会图式、社会因果认知、自我认知、群体过程中的社会认知、社会认可等方面完整地阐述了社会认知的各个研究方面。本书介绍了国外到国内该领域的研究...
- 邵志芳
- 关键词:社会认知
- 社会认知
- 包括:社会认知探源、社会与人、社会群体、社会与家庭、社会组织与管理、社会问题、社会现代化等18章。
- 杨彬等编著
- 关键词:社会学
- 认知术语学与社会认知术语学比较研究
- 2025年
- 文章对比分析术语学最新发展的两个理论:认知术语学和社会认知术语学,发现两者在产生背景、理论基础、术语观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在研究核心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这也是两个理论在命名上存在差异的原因。总体而言,认知术语学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术语生成、使用、演变背后的认知规律,并强调术语的认知工具功能和交际功能,而社会认知术语学则关注社会和文化因素对现实使用中的术语概念理解的影响,并利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分析和描写术语概念的不同理解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把握和应用这两个理论,进而助推术语学研究的深化和术语学学科的体系化,也为中国术语学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 吴小芳
-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 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习语构式变异的社会认知研究
- 2025年
- 文章从语言学、认知科学、文化对比、翻译研究、语言教学等多个维度,实现对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习语构式变异的社会认知研究。在把握习语凝固性、变异性等基本特点的基础之上,基于汉英语料库对习语及其变异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习语原型的内涵特点、组构方式,阐释了习语变异的规则、类型及理据,结合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揭示了习语变异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模式及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 朱启慧武婷婷
- 关键词:汉英语言认知语言学
-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适青化城市更新研究——以成都铁半城旧工业片区为例
- 2025年
- 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带来了城市青年人口快速增长,但许多城市青年却难以建立与社会的稳定关系,社会适应成了突出的社会问题。文章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剖析青年的城市认知过程,认为利用城市更新建立城市认知情境模型是引导青年社会行为,实现社会融入的关键,并以成都铁半城旧工业片区为例,进行规划设计,探索青年城市融入的路径,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和谐发展,拓展城市更新研究的理论视角。
- 佘长亮
- 关键词:城市更新社会认知青年社会融入
- 人不是物:社会认知的稽古维新
- 2025年
- 当代社会认知的理论版图可分为经典概念工具箱与正在与之对抗的新概念工具两部分。经考证,理论论和模拟论等经典概念工具集中诞生于1980年代的美国认知科学界,可以被视为1956认知革命蔓延至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产物,而新概念工具可以被视为与第二代认知革命相适合的替代理论。历史上,社会心理学接受了认知主义的“物”的抽象认知原理,也全盘接受了它带来的理论负荷,即对“人”的感知被还原为对“物”的感知,并且隶属于后者。然而,基于“物”的抽象认知原理始终无法与社会认知的以“人”为本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也未能实现该领域的自治。事实上,这一理论困难并非一直存在于“社会认知”的历史路径中,至少在以Heider为标志性人物的1950年代早期社会认知中便不是这样。Heider“人不是物”理论体系在个体层面上包括知觉实在论、事件归因和生命性−非生命性范畴区分三个部分,但是第三个理论部件彼时囿于作者主题侧重、证据不足、技术匮乏等多种原因未能完成。结合当代来自演化和比较的、行为和发展的以及神经通路假设的新证据,通过重新发掘并最终完整构建了“人不是物”论题,尝试为当代社会认知理论困难提供一个建设性意见。
- 董达陈巍
- 关键词:社会认知生命性主体间性
- 残障的社会认知建构的历史演变
- 2025年
- 残障的认知建构经历了四个阶段,早期社会通常以道德视角来解释残障,随着启蒙运动和科学的发展,医学逐渐成为主导解释框架,推动了康复治疗认知的形成,以及相关社会制度和技术的革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强调“障碍状态”是个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结果的社会认知逐渐成为主流。残障认知受到经济进步、医学突破、社会态度转变和文化变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基于社会建构理论,通过阐释社会文化的变迁如何塑造并影响残障的认知,旨在为理解和支持残障群体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历史洞见。
- 章景然
- 关键词:残障社会认知社会建构理论
- 基于双重共情理论的孤独症谱系障碍青年的社会认知特征与社会融合需求
- 2025年
- 目的 基于双重共情理论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青年的社会认知特征和社会融合需求,探讨社会支持以助其社会融合的可能举措。方法 于2024年8月至10月招募4位ASD青年,通过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采取半结构化的访谈设计进行电话访谈。结果 ASD青年社会认知呈现独特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其对社会交往中的非语言信息尤其是面部表情的理解存在挑战,通过有意识的注意力调控或口头询问来进行应对,但仍然不足以应对情绪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希望得到社会认知和社交的技巧支持。社会融合层面,他们倾向选择兴趣导向、低社交压力,但面临双重共情的矛盾与感官过载,冲突应对呈现回避面对面沟通、冷处理、文档沟通等多样化策略。此外,ASD青年普遍强调感官环境需求在其社会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公共场所感官友好改造(降噪空间、适光设计)与技术支持的需求。结论 建构ASD群体的社会融合实践需要践行双重共情理论,通过社交干预满足ASD群体能力提升的需求,通过科普和公众教育塑造公众认知减少误解,以及提升公共场所的感官友好程度和搭建技术辅助沟通。
- 胡文悦朱绘霖
-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青年社会认知社会融合
- 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
- 2025年
-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中层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然而,目前针对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的研究比较匮乏,这与国有企业亟待提升中层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的需求不符。文章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融合组织环境与个体认知因素的多维影响模型,系统探讨感知上级信任、团队成员支持以及市场业务复杂度对自我效能感和岗位胜任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上述因素能显著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和岗位胜任力,自我效能感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可以为国有企业优化中层人员培养策略和提升整体管理效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钱海闽周培宇梁昌勇
- 关键词:国有企业社会认知理论
-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公众医学科普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分析全国公众医学科普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22年10—11月,按照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口40:26:27:7的比例,招募调查对象8272人。依据社会认知理论,采用调查问卷收集基本人口学特征、医学科普参与的行为经历、态度、意愿、社会规范、自我效能、行为益处、行为障碍7个维度得分等信息。分析调查对象参与医学科普现状,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公众医学科普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有效样本共计7212人,其中18~28岁年龄组2118人(29.4%),男性3591人(49.8%),东部地区2891人(40.1%)。结构方程模型大部分假设得到验证,意愿、社会规范、自我效能对行为经历有正向的直接作用(γ=0.346,γ=0.499,γ=0.381),均发挥了中介作用,态度通过调节自我效能和意愿间接影响行为经历(γ=0.412,γ=0.680),行为益处通过调节社会规范和意愿间接影响行为经历(γ=0.412,γ=0.680),行为障碍通过调节社会规范和态度间接影响行为经历(γ=-0.910,γ=-0.914),以上P均<0.001。结论提升公众参与医学科普的态度、意愿、社会规范、自我效能、行为益处、行为障碍,是促进公众参与医学科普,提升健康素养的关键措施。
- 卢泽锋张茜刘甜叶曼纯高傲寒谢帆陈榆叶斯阳王双苗
- 关键词:医学科普公众结构方程模型社会认知理论
相关作者
- 陈巍

- 作品数:235被引量:749H指数:15
- 供职机构:绍兴文理学院
- 研究主题:镜像神经元 神经现象学 心理学家 心理理论 心理学
- 佐斌

- 作品数:315被引量:3,044H指数:27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研究主题:刻板印象 大学生 青少年 内隐联想测验 中国人
- 钟毅平

- 作品数:188被引量:1,190H指数:17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ERPS 自我 事件相关电位 权力 内隐
- 王沛

- 作品数:231被引量:2,081H指数:23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刻板印象 ERP 大学生 社会认知 语言
- 杨治良

- 作品数:209被引量:2,526H指数:29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内隐记忆 内隐 内隐学习 外显记忆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