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56篇“ 社会有机体“的相关文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与实践遵循——基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考察
2025年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现代化发展进程是社会有机体发展演进的重要表征。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人口规模巨大是推动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发展的结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规律的科学遵循,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人类社会理想价值目标的生动实践。新征程上,社会有机体所蕴含的自主选择性、整体性、发展变革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刘栋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有机体马克思主义
基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师生良好互动路径研究
2025年
中国特色学徒制是整合职业院校与企业、教师(师傅)与学生(徒弟)、学习与工作等互动关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师生互动的融洽程度直接影响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基于社会有机体理论,对中国特色学徒制下师生互动不畅的可能成因进行根源分析,可以厘清师生互动背后的运行机制,理性看待师生互动的多维形式。结合安全阀制度,建议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应性、落实师生保障机制、优化师生共识建设以及完善师生情感联结,从而助力师生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为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施奠定基础。
杨红荃金怡欣
关键词:师生互动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网络空间治理原则探究
2024年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支撑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如今网络空间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有机体的内容,同时也为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如何解决社会有机体发展至今所产生的网络空间中的种种乱象,需要坚持社会有机体理论中的各种原则。首先,要以整体性原则推动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其次,要以系统性、动态性原则为基础构建长远治理机制;再次,网络空间治理离不开以发展性、矛盾性原则建立常态化治理体系;最后,网络空间治理需要坚持人民性原则,做到以人为本。
刘瑞琳
关键词: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治理网络空间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社会主义:图景特征、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向——社会有机体视角的分析
2024年
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数字中国指明方向,数字中国建设为形塑数字社会主义提供契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社会主义具有数字生产资料的共有性、数字政府服务的人民性、数字社会环境的共享性和数字文明建设的交互性等特征。共有性、人民性、共享性、交互性的数字社会有机体是数字中国的合理样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数字层面的理论图景。价值信念共聚、制度规范设计、组织结构变革及治理行动协同建构起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社会主义的形成机理。只有筑牢数字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完善数字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塑造数字社会主义组织层次结构,确立数字社会主义治理行动标准,才能有序创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社会主义。
李函珂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有机体数字社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下推进共同富裕建设
2024年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诠释了人类社会演进的内在规律,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实践要求,为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百年来党始终将社会有机体发展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诉求,其演进的历史逻辑呈现为前提维度从“民族独立”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结构维度从“经济幸福”到“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价值维度从“群众路线”到“以人民为中心”、过程维度从“更长远的时间”到“长期目标”。在实践路径上,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人民性理念引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
胡荣涛
关键词:社会有机体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资本论》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以系统的哲学经济学视角破解人类社会“历史之谜”的经典著作,蕴含着成熟完备的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文本中通过对人类社会历时态与共时态发展的总体性把握、辩证性剖析,搭建了科学的社会有机体系。马克思在《资本...
李红梅
关键词:《资本论》
试论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维度
2024年
社会有机体的概念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近现代蒲鲁东发布的《贫困的哲学》论述了诸多社会有机体思想,在他的视域中社会就是“集体的人”,并将整个社会看作是静止的。与之针锋相对的是是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明确提出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包含了所有生产生活以及生产关系,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本文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以马克思对蒲鲁东集中批判的书目——《哲学的贫困》为蓝本深入探讨社会有机体思想。
潘梦雯
关键词:社会有机体蒲鲁东《哲学的贫困》
作为艺术作品的社会有机体——对博伊斯社会雕塑思想的解读
2024年
约瑟夫·博伊斯从对物质的研究发展到社会雕塑的艺术思想,宣称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蒂埃利·德·迪弗在杜尚的现成品之后重构康德美学,以此在理论上论证博伊斯所谓“人人都是艺术家”。格拉汉姆·哈曼以对象为导向的本体论力图打破康德的物自体理论,从而为博伊斯的物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首先通过德·迪弗的理论视角以及康德的先验想象力来论证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可能性,其次探讨博伊斯的物质研究思想与哈曼以对象为导向的本体论的契合之处,最后分析博伊斯的社会雕塑观念如何扩展到每个人的思想、语言和行动,从而引向“作为艺术作品的社会有机体”。
黄月婷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启示
2023年
马俊峰、陈海欧在《湖北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撰文指出,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发现的方法论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直接讨论社会有机体的论述并不多,可以理解为他将社会有机体当作一个默认前提,真正重要的是要用适合有机体对象规定的方法去观察、分析、理解社会各种现象的有机联系,即辩证关系,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有机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唯物史观辩证关系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启示被引量:1
2023年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发现的方法论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受到当时将社会看作有机体的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国家有机体的思想。马克思直接讨论社会有机体的论述并不多,可以理解为他将社会有机体当作一个默认前提,真正重要的是要用适合有机体对象规定的方法去观察、分析、理解社会各种现象的有机联系,即辩证关系,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沿着马克思的这种基本思路和方法论原则去理解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容,应该包含这几点:社会是一个活的发展着的有机体,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是人的活动的总和;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既是历史的前提又是历史的产物,其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在以往形成的既有条件下进行的;社会越是发展,有层次、纵横交错的诸系统之间的联系就越是复杂和紧密,社会有机性特征就越是明显和突出;各个民族、族群、社会作为有机体都有自己产生、成熟、死亡的生命周期,这是一个新陈代谢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过程;在世界历史时代,各个民族国家通过交往密切联系在一起,一切发明都成了世界性的、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各个民族国家又都被置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新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认识世界、理解历史、改造不合理现实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俊峰陈海欧
关键词:社会有机体中国式现代化

相关作者

李本松
作品数:109被引量:211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南工业大学
研究主题:和谐社会 荣辱观 社会有机体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高天琼
作品数:19被引量:7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研究主题: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 和谐社会 小康社会 社会形态
贺祥林
作品数:91被引量:162H指数:7
供职机构: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实践思维方式 以人为本 邓小平 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
孙承叔
作品数:73被引量:231H指数:9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研究主题:资本 哲学思考 《资本论》 历史唯物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孙寅生
作品数:38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社会有机体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治国理政 公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