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448 篇“ 社会地位 “的相关文章
政策参与对教师社会 地位 认知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22369份教师问卷的分析 2025年 教师的政策参与不仅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还在提升教师社会 地位 认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新时代提高教师地位 的政策体系研究”课题组回收的22369份教师问卷实证调查数据建立一个链式中介模型,检验教师在参与教育政策中的边际贡献,探讨教师参与对提高教师地位 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教师参与政策已具备一定的制度基础和路径保障,但教师整体参与水平较低,在性别、职位、学段、教龄、区域方面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在政策实施中引入教师参与,有助于有效提升教师的社会 地位 认知;在教师政策参与对地位 认知的影响路径中,教师对其政治地位 的感知以及获得的社会 尊重发挥着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由此,研究建议健全政策参与循证机制,完善政策参与保障体系;强化学校民主治理氛围,提升教师参与意愿;加强培训教师的政策参与能力,提升教师参与效果。 闫佳丽 荀渊 潘岳林关键词:教师地位 社会 地位 获得中的非认知因素——基于整班学生职业生涯的质性研究2025年 在社会 分层与流动研究中,自致因素常被定义为与智力、能力等认知性因素相关的变量,但是与个人性格特征、勤奋努力、人生规划、社会 交往能力以及不良习惯等非认知能力相关的变量往往受到忽视。本研究通过对出身农村的两个班级青年生命历程的质性研究,分析了上述因素在社会 地位 流动中的影响。研究表明,出身地位 几乎一致的农村青年经过二三十年的教育和职业发展,社会 地位 的差异显著。那些成功实现地位 流动的青年,普遍具有较高的人生成就动机和相对明确的人生阶段性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勤奋努力成为促成他们地位 获得最核心的微观因素。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内驱力,也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处在社会 下层的青年,他们普遍安于现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因此也缺乏提升社会 地位 的动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弱项相比,个人不良的生活习惯乃至一些社会 越轨行为,从根本上限制了底层青年向上流动的可能。社会 流动研究关注个体视角的微观分析,为消解结构决定性和个人能动性之间的二元对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In the stud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self-caused factors are often defined as variables related to cognitive factors such as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However, variables related to non-cognitive abilities, such as personal character traits, diligence, life planning, social interaction skills, and bad habits, are often overlooked. This study conduct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life courses of two classes of rural youths,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on social status mobilit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fter two to three decades of educ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rural youths with nearly identical social origins exhibi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social status. Those who successfully achieved status mobility generally have higher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relative 顾辉 郝一凡关键词:社会流动 从古文字形看“妻”“妾”社会 地位 的变化 2025年 通过对甲骨文和小篆中“妻”“妾”二字的研究,发现这两个字背后所反映的古代婚姻制度和社会 地位 有明显变化。甲骨文中的“妻”字形象地描绘了上古时期存在的抢婚风俗,暗示了当时女性作为配偶的社会 地位 较低。而“妾”字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卑下之意,反而与“妻”“母”同义,表明在殷商时代妾的地位 并不低于妻。然而,到了小篆时期,“妻”字的形象转变为与丈夫地位 相等的女性,强调了正式婚姻的重要性及其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而“妾”字则开始带有贬义,被解释为身份低下的女性,通常不经正式婚礼而成为男性的伴侣,其社会 地位 明显低于妻。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文字形式随时代变迁而发生的演化,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随着社会 文明的进步,婚姻观念和女性地位 发生了显著变化。 郭燕妮关键词:甲骨文 小篆 社会地位 论作为社会 地位 的人之尊严——一种自下而上的路径 2025年 人的尊严是当代道德哲学、政治学、法学中的核心概念。爱廷森所提出的“社会 地位 论”认为人的尊严是社会 构建的产物,它关注的是作为人最基本的平等社会 地位 ,指向的是他人的羞辱或贬低行为,这既包括消极地禁止这类伤害,又包括积极地帮助人们免受这类伤害。不同于传统尊严理论的论证思路,社会 地位 论从尊严的社会 实践出发,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尊严论证路径,避免陷入尊严概念无尽的价值纠缠,为证立人的尊严概念提供了新理由。同时,其进一步发展了人的尊严概念的细节,具体提出三种人的尊严的社会 性损害类型及其对应保护措施。社会 地位 论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同文化圈对人的尊严概念的质疑,同时提供了相对客观、可操作的人的尊严规范。回顾当下,在实践中,社会 地位 论能够与公法、私法领域中的人的尊严概念有效衔接,并且能充分回应国际人权公约以及人权实践中所使用的人的尊严概念。尽管该理论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但从目前来看,它是最具比较优势的尊严理论。 陈旭辉关键词:社会地位 羞辱 哲学社会 科学青年学者的主客观社会 地位 研究 2024年 在社会 分层和科学社会 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青年学者的主客观地位 及其影响因素。对上海市部分高校青年学者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以下情况:首先,无论是客观维度的声望地位 还是主观维度的地位 认同,青年学者都存在显著分化。尤其是声望地位 的分布非常偏斜,不同学者在学术荣誉和成果方面的差异很大。其次,青年学者的声望地位 受到年龄、性别、工作动机和博士毕业院校的显著影响,但家庭背景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声望地位 具有较高的开放性。最后,青年学者当前和未来的地位 认同受到财富、权力和声望这三个经典的社会 地位 维度影响而综合形成。上述结论揭示了青年学者主客观社会 地位 的影响机制,可为优化人才政策提供启示。 黄超关键词:青年学者 声望 科学社会学 主观社会 地位 、社会 资源与青年幸福感的关系——社会 流动预期的缓和作用 被引量:1 2024年 基于中国社会 状况综合调查2021年数据,选取18~45岁青年群体,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研究主观社会 地位 、社会 资源和幸福感的关系,并通过分组回归检验社会 流动预期在其中的缓和作用。研究发现:总体来说主观社会 地位 下降会导致青年不幸福,社会 流动预期对该影响具有缓和作用。分组分析显示:对社会 资源较少的青年群体来说,主观社会 地位 下降会导致其不幸福,社会 流动预期对该负向影响具有缓和作用;对社会 资源较多的青年群体来说,主观社会 地位 下降对其幸福感没有影响,且社会 流动预期的缓和作用也不显著。应重点关注农村、受教育程度低、低收入的青年,重点提升他们的向上流动预期水平,保证社会 资源较少的青年群体也能共享社会 改革发展的成果。 孟利艳 张怡清关键词:幸福感 社会资源 青年 社会 阶层变迁视域下新社会 阶层的结构性特征及发展路径——以江苏省综合性社会 地位 调查数据为例2024年 当前社会 阶层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新社会 阶层的发展壮大对于我国阶层结构趋势走向具有重要意义。新社会 阶层兼具衍生性和内生性双重特征,其中内生性越来越强。该阶层并非特征鲜明的整体,而是内部分化且结构异质性较强的群体。新社会 阶层作为解构传统社会 结构形态最具生发性的力量,同时也使我国社会 结构变得更为复杂和碎片化。新社会 阶层对社会 结构变迁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他们既是中间阶层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又是维护社会 稳定的结构性力量。新社会 阶层的成长、发展及其社会 功能的发挥,与国家建设公平合理的社会 结构秩序的目标相一致,因此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 结构变化趋势,在深入了解新社会 阶层结构性特征的前提下,探索该阶层的有效发展路径十分必要。这个过程需要有稳定新社会 阶层的政策预期和阶层流动预期作为支撑,同时应多面向拓展新社会 阶层政治参与渠道。这对于社会 稳定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顾辉关键词:新社会阶层 社会结构变迁 阶层结构变化 “努力”与“拼爹”影响社会 地位 的代际流动研究 被引量:2 2024年 将个体“努力”自致因素与“拼爹”先赋因素作为解释我国社会 地位 代际流动的双驱机制。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路径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个体“努力”对其社会 地位 获得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既包括直接提升作用,也包括增加上大学、创业、体制内就业等机会的中介路径;相比之下,“努力”的作用还低于父辈地位 的影响,但“努力”作用的边际回报更高;进一步将样本分为“60前”、“60后”、“70后”、“80后”四个世代,或上中下三个社会 层级,各组间系数变化及其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努力”的作用在趋于上升,父辈地位 的作用则在减弱,且“努力”对社会 底层家庭的作用更大。通过加入更多控制变量、更换解释变量、使用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上述结果得到了支撑。由此反映我国社会 结构提供了努力者向上流动的渠道,折射出社会 流动性的上升走势。 阳义南 卫松关键词:教育 人力资本 社会地位 代际流动 社会心理 “数字文化资本”:青年群体的数字自我展示与主观社会 地位 被引量:3 2024年 随着数字社会 的兴起,青年群体有机会呈现自我的生活状态、管理自身的形象,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感。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关注数字自我展示对青年群体主观地位 的影响,以及家庭背景与个体特征的调节作用,利用2017年CGSS的数据发现:不同阶层出身的青年在数字自我展示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数字自我展示能够提升青年群体的主观社会 地位 ,是一种独特的数字文化资本形式;这种文化资本形式对于家庭背景较低、社会 经济地位 较差、社会 公平感较低的青年群体有着更加明显的积极效果。研究阐明了数字文化资本具有的社会 流动效应与社会 补偿效应,鼓励青年群体尤其是弱势青年群体在数字社会 中表达自我,有助于提振他们对于社会 地位 的信心。 陈彦冰 王策明关键词:青年 社会 流动、社会 地位 与婚姻交换被引量:1 2024年 婚姻与社会 地位 家庭是社会 的基本细胞,也是维护社会 秩序的最基本单位。婚姻是家庭形成的基础,对于维持社会 的和谐稳定和良好运行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第二次人口转型背景下,中国人的婚姻行为发生了一系列转变,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初婚年龄的推迟,在我国年轻人中出现了“择偶难”“结婚难”等问题。 谢宇 谢宇关键词:初婚年龄 婚姻行为 年轻人
相关作者
程刚 作品数:81 被引量:506 H指数:15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心理素质 中介作用 中学生 社会地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同春芬 作品数:144 被引量:670 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 研究主题:渔民 海洋渔业 边缘化 社会地位 居家养老服务 李路路 作品数:125 被引量:3,900 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 社会 阶层 社会不平等 周兆海 作品数:31 被引量:219 H指数:9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农村教师 社会地位 教师编制 城乡社会 义务教育 陈艳红 作品数:8 被引量:132 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研究主题:主观 社会地位 大学生 自尊 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