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41篇“ 磷素吸收“的相关文章
促进植物吸收的溶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促进植物吸收的溶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提供的溶菌剂具有显著的溶功能,能够有效地促进植物对吸收,解决了土壤中利用率低的问题,有效缓解了植物因缺引起的生长停滞和产量下降,并显著改善植...
张俊红刘琪燕张毓婷童再康
肥用量对宁南山区芹菜产量及吸收利用的影响
2025年
为了明确宁南山区芹菜栽培的适宜施肥量,降低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宁南山区芹菜高产、高收益种植提供理论参考。以芹菜品种‘皇后’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施肥水平,研究不同肥用量对芹菜产量、养分积累与分配、肥利用率等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施用肥后芹菜产量增加6.06%~22.22%,进一步分析表明,芹菜产量最大化的最佳肥施用量为165.98~172.11 kg/hm^(2),最佳经济效益肥施用量为142.80~148.93 kg/hm^(2)。随着肥用量的增加,芹菜品质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而肥偏生产力、肥农学效率均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本试验肥利用效率为18.13%~36.33%,贡献率为6.16%~15.51%,均以肥用量150 kg/hm^(2)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当肥用量150 kg/hm^(2)时,肥盈余由负转正,肥用量达到225 kg/hm^(2)时,输出开始下降,表观平衡呈现盈余。主成分分析表明,肥用量150 kg/hm^(2)为最优施肥水平。综合考虑,宁南山区芹菜适宜的肥施用量为142.80~172.11 kg/hm^(2)。
田伟冯海萍
关键词:芹菜磷肥用量磷素吸收
肥施用方式对夏玉米根系形态、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2025年
为研究肥施用方式对夏玉米根系形态、吸收及产量的影响,在河南原阳和许昌开展田间试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施量75 kg/hm^(2)下设置撒施(SP)、分层施(LP)、条施(BP)和穴施(HP)4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肥施用方式下,相较SP处理,两个试验点LP、HP处理显著提高根系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吸收量LP、HP处理较SP处理在各个生育时期均有所提高,转运量表现为HP>LP>BP>SP,吸收效率在两个试验点LP、HP处理较SP处理分别提高14.3%~23.2%和25.0%~26.0%。与SP处理相比,夏玉米产量在原阳试验点HP处理提高22.3%,在许昌试验点LP和HP处理分别提高18.5%和34.7%。综上所述,分层施和穴施可以优化根系与的空间匹配,提高吸收量和利用效率,获得较高子粒产量,是夏玉米适宜施方式。
阮毅好窦航宇杜明雪孙为张颖蕾朱一鸣王淑兰王浩杨青华
关键词:玉米磷肥施用方式根系
连续秸秆还田对大豆产量、吸收特征及土壤组分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连续秸秆还田后,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大豆对施水平的反应及黑土供潜力,在2016—2022年连续7年进行秸秆还田试验点,于2022和2023年选用黑河43为试验材料,设置秸秆还田和秸秆离田2个处理,在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于2种不同土壤肥力处理水平上进行不同肥用量试验。2022年分别设置0,50.2,71.8和86.1 kg·hm^(-2)P_(2)O_(5)4个施水平(P0、P1、P2和P3),其中71.8 kg·hm^(-2)P_(2)O_(5)(P2)为当地推荐肥用量,2023年分别设置0,50.2和71.8 kg·hm^(-2)P_(2)O_(5)3个施水平(P0、P1和P2),研究秸秆还田对大豆产量和土壤组分的影响,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水平对大豆产量、干物质积累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秸秆离田相比,大豆产量显著提高,增产幅度达到17.59%~22.55%;秸秆还田后土壤全、H2O-P、NaHCO3-Pi、NaOH-Pi、NaOH-Po和残余-P的含量显著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31.68%~43.12%、44.05%~78.82%、148.03%~223.66%、23.84%~37.92%、80.67%~97.32%和67.44%~76.04%,NaHCO3-Po和HCl-P含量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分别达到15.58%~28.63%和22.65%~39.57%,其中土壤中等活性的比例增加了3.37%~4.95%,稳定态的比例降低了4.42%~5.04%。两年两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大豆产量随施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3处理较P2处理大豆籽粒产量显著降低了8.89%~15.75%。不同施水平在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影响表现为大豆生长前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量随着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过高的施水平对大豆生长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量有降低的趋势,同时也不利于向籽粒中的转移分配,P3处理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为54.45%~59.74%,显著低于P0、P1和P2处理。综上所述,经过连续6~7年秸秆还田后,秸秆还田较秸秆离田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提高了土壤全含量,降低了土壤稳定态百分含量,从而提高了土壤�
尚磊杨栗恒王孟雪王鹏
关键词:秸秆还田大豆
肥用量对油稻轮作系统作物产量与吸收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2025年
油菜-水稻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主要水旱轮作模式,其高产稳产对保障粮油安全至关重要。施用肥是油稻种植的常用技术,为探究肥对油菜-水稻轮作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作用,利用2016—2023年在长江中游地区开展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0、45、90、135和180 kg P_(2)O_(5) hm^(-2)共5个肥用量处理),对油菜和水稻的产量与吸收量及其稳定性、系统能值及其生产力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均显著提高油菜和水稻产量,对油菜的增产效果显著高于水稻,油菜增产2.3~12.5倍,在肥用量90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主要通过增加单株角果数水平提高产量,其次是千粒重和每角粒数;水稻增产4.4%~17.1%,在肥用量45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一定程度上通过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提高产量。油菜和水稻地上部积累量随着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油菜地上部积累量增加5.0~11.8倍,水稻增加22.9%~46.2%,轮作周年增加50.2%~118.8%,随着肥用量的增加,油菜肥回收利用率(PRE)在肥用量45~90 kg hm^(-2),水稻在45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继续增加肥用量PRE下降。施显著提高油菜产量稳定性,在肥用量45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产量稳定性与积累量、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稻整体产量与积累量稳定性水平高于油菜,肥投入对其无显著影响。施可显著提高系统周年能值产量和稳定性,肥用量分别在油菜季90 kg hm^(-2)和水稻季45~90 kg hm^(-2)时达到最高水平,使系统在稳产的基础上达成高产的目标。综上所述,当油菜季肥用量为90 kg hm^(-2)、水稻季肥用量为45 kg hm^(-2)时可在保证系统能值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的同时兼顾系统稳定性和提高肥利用效率,是油稻轮作系统肥最佳推荐用量。
王崇铭陆志峰闫金垚宋毅王昆昆方娅婷李小坤任涛丛日环鲁剑巍
不同调理剂施用对富土壤吸收及其形态变化影响
2024年
针对集约化设施土壤中过度累积,本文开展盆栽试验,探究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施用对糯玉米干物质积累、吸收及土壤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70%+明矾30%处理玉米的长势最好,其盆干生物量最高为44.6 g/plant,显著高于对照处理19.57%。土壤总和水溶性含量在施用调理剂后与种植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土壤无机组分变化方面,明矾100%与生物质炭100%处理均提高了缓效性源的含量,生物质炭70%+明矾30%处理显著提高了速效性源含量。生物质炭70%+明矾30%、生物质炭30%+腐植酸30%+明矾30%处理可以有效抑制土壤碱性酸酶的活性,同时抑制土壤有机的矿化。综合来看,生物质炭70%+明矾30%处理在释放土壤潜在性源、提高土壤速效性源、促进作物吸收、提高作物干物质量积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较好。
郭刘明卢树昌
关键词:土壤调理剂磷素吸收
平衡施对旱地冬小麦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机制
是作物生长必需的矿质营养元,在提高作物产量、保证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施入土壤中的极易被固定,肥当季利用率仅为10%~25%,导致大部分以无效状态累积在土壤中,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高雅
关键词:冬小麦磷形态土壤细菌群落有机酸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于2020年5-9月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测坑种植试验,以水稻品种“Y两优957”为试验材料,设置淹水灌溉(W1)和间歇灌溉(W2)2种灌溉模式,常规肥(N1)和缓释肥(N2)2种施肥类型。采集泡田前和黄熟期收割后土样进行土壤全(TP)分析,于黄熟期测产,取植株样进行干物质称重,并化验地上部分植株各器官含量。结果表明,W2N2处理下水稻产量、收获指数(PHI)、肥偏生产力(PFPP)和植株根干重均达最高,分别为8566.10 kg/hm^(2)、58.25%、214.35 kg/kg、255.47 g/m^(2);W2模式下水稻产量显著高于W1(P<0.05),分别高出10.85%(N1)和11.03%(N2);不同水肥处理下水稻各器官含量占比均为:穗>叶、茎,会逐渐在穗部积累;施肥类型相同时,W2模式下植株茎、叶含量占比均高于W1,而穗含量占比均低于W1;灌溉模式相同时,N2条件下植株籽粒含量占比较N1高出4.50%(W1)和1.54%(W2);黄熟期收割后土壤TP含量均高于泡田前,收割后N2条件下稻田土壤TP含量较N1高出3.70%(W1)和6.25%(W2),收割后W2模式下稻田TP含量较W1高出13.33%(N1)和15.63%(N2)。间歇灌溉配施缓释肥可以有效促进水稻吸收,进而实现增产。
陈真雄何军钟韵华克骥廖薇甘学华张宏涛
关键词:水肥处理灌溉模式磷素吸收利用根干重缓释肥
不同降水年型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吸收利用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不同降水年型及夏闲期降水量下肥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优化管理旱地冬小麦肥施用及稳产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基于陕西渭北旱塬2018年7月开始的冬小麦肥定位试验,设置优化施(+P)和不施处理(-P),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分析肥施用对冬小麦产量、降水利用效率、土壤贮水量、肥利用效率、冬小麦吸收和土壤盈余的影响。【结果】干旱年和平水年小麦产量分别为3 432和4 549 kg·hm^(-2),而丰水年冬小麦产量可达7 634 kg·hm^(-2)。与-P处理相比,+P处理显著提高小麦产量5.8%。冬小麦产量与年降水量、夏闲期降水量均呈线性加平台相关关系。干旱年,+P处理年降水利用效率和夏闲期降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P处理,分别降低9.5%和8.0%,但在丰水年,+P处理年降水利用效率和夏闲期降水利用效率显著高于-P处理,分别提高13.1%和12.9%。平水年,1 m土层贮水量显著低于干旱年和丰水年,分别降低了10.8%和10.5%;在丰水年,肥施用对0—3 m土层贮水量无显著影响;在干旱年和平水年,+P处理表层土壤速效含量较-P处理显著增加了29.1%和17.8%;肥利用效率随着年降水量和夏闲期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丰水年肥偏生产力和肥农学效率较干旱年分别显著提高74.0%和176.3%。此外,丰水年,+P处理土壤盈余最少,与干旱年和平水年相比,分别显著降低了67.9%和62.9%。-P处理土壤均亏缺,且丰水年的土壤亏缺量显著高于干旱年和平水年。【结论】冬小麦产量及吸收利用在不同降水年型有不同效应,故旱地冬小麦生产中施用肥时需要考虑降水量变化。夏闲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有相似的规律,因此应当更关注夏闲期降水量,以此来预测目标产量和优化肥施用量,保证合理施用肥和作物稳产增产。
贾兵丽李艳行杨文杰于杰苑爱静李宁娜邱炜红王朝辉
关键词:旱地磷素吸收
种植密度和肥对甜荞生长发育及吸收利用的影响效应
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施量,可有效协调个体间的竞争,改善作物光合特性,构建高产群体,提高吸收利用效率,是实现作物高产的有效措施。目前,关于甜荞施量与种植密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吸收利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于202...
高森
关键词:甜荞种植密度施磷水平磷素利用

相关作者

肖凯
作品数:157被引量:2,286H指数:32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杂种小麦 光合特性
李廷轩
作品数:316被引量:4,587H指数:37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设施土壤 土壤 水稻 磷 茶园土壤
张锡洲
作品数:210被引量:2,923H指数:31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水稻 土壤 设施土壤 地统计学 茶园土壤
陈波浪
作品数:172被引量:1,167H指数:18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库尔勒香梨 棉花 香梨园 棉田 甜瓜
郭程瑾
作品数:49被引量:546H指数:15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磷效率 小麦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