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07篇“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相关文章
- 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 2025年
-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3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进行前列腺检查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研究对象的MRI信号特征状况与表观扩散系数(ADC);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结果经手术病理检查,168例患者中有68例确诊为前列腺癌,归入前列腺癌组;其余100例被诊断为前列腺增生,归入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癌组的MRI信号特征多为低信号,前列腺增生组多为高信号。两组的MRI信号特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值为500、1000 s/mm^(2)时,前列腺增生组的ADC值明显高于前列腺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06%、99.00%、98.21%。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多表现为低ADC与低信号,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常春然
-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表观扩散系数信号特征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诊断效能
- 2025年
-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80例行MRI检查并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管腔上皮(Luminal)A型26例,Luminal B型29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10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型15例。比较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WI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诊断效能。结果b值为800s/mm^(2)时,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000s/mm^(2)时,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b值为1000 s/mm^(2)时,ADC值诊断Luminal A型的灵敏度、Luminal B型的特异度均低于b值为800 s/mm^(2)时,其余各分子分型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b值为800 s/mm^(2)时,TNBC型在两个b值下均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b值为1000 s/mm^(2)时,ADC诊断TNBC型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67(95%CI:0.553~0.769),约登指数为0.379,特异度为0.446,灵敏度为0.933。结论DWI对乳腺癌分子分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 周鹏刘建军江文婷
-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乳腺癌分子分型表观弥散系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2025年
-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收治的92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30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设为淋巴结转移组,将62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设为非淋巴结转移组。分析DWI对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比较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的淋巴结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C值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DWI检查判断淋巴结转移33例,未转移59例,DWI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31),DWI检查的灵敏度为93.33%,特异度为91.94%,阳性预测值为84.85%,阴性预测值为96.61%,准确率为92.39%。淋巴结转移组ADC值低于非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DWI检查的ADC值判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3,取最佳截断值2.11×10-3 mm^(2)/s时的灵敏度为0.806,特异度为0.667,约登指数为0.473。结论:NSCLC转移淋巴结DWI检查的ADC值低于未转移淋巴结,应用DWI检查能够有效判断NSCLC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对于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郭金伟郭延侠
-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表观弥散系数
- CT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疑似子宫肌瘤变性患者共计11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DWI筛查诊断,以症状、病理学检查、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联合MRI-DWI在子宫肌瘤变性患者早期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16例疑似子宫肌瘤变性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101例(87.07%),良性15例(12.93%);MRI-DWI检查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3.33%、90.10%、95.79%、52.38%、87.93%,CT检查分别为40.00%、87.13%、90.72%、33.33%、81.03%,CT联合MRI-DWI检查分别为93.33%、97.03%、98.99%、82.35%、96.55%,与单独CT、MRI-DWI检查比较,CT联合MRI-DWI检查的诊断效能更高(P<0.05);CT联合MRI-DWI检查对子宫肌瘤变性发病位置诊断准确率较单独CT、MRI-DWI检查高(P<0.05)。结论:CT联合MRI-DWI检查对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CT、MRI-DWI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及诊断准确率,能够明确检出子宫肌瘤变性病变位置。
- 杨昌芬粟周海商观锋黄贵周玲玲
-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子宫肌瘤变性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 2025年
- 目的: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2月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中心医院收治的179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通过MRI设备采集DWI图像,并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所有患者在影像学检查后均进行病理活检确诊病变性质,并以此为金标准,分析DWI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比较原发性肝癌患者和肝良性病变患者的ADC值。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79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86例为原发性肝癌,93例为肝良性病变。DWI技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96.51%(83/86)、特异度为97.85%(91/93)、准确率为97.21%(174/179)。Kappa检验显示:DWI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为0.944,P<0.001)。原发性肝癌不同b值对应的ADC值均低于肝良性病变(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在b值取400 s/mm^(2)、800 s/mm^(2)、1000 s/mm^(2)时的ADC值鉴别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3、0.925、0.957,均有较高诊断价值。结论:DWI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表现出高灵敏度和高特异度,且其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DWI影像学指标ADC值能有效区分原发性肝癌与良性肝病。
- 施晓星谢斌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
- 2025年
-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97例自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新郑天佑中医院进行治疗的疑似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患者提供CT检查及DWI扫描,以脑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诊断金标准,对比和分析CT与DWI的诊断效能,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溶栓治疗前后以及不同预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DW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敏感度与准确度高于CT(P<0.05),2种诊断方法诊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相比,超急性期及急性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ADC值均高于患侧,亚急性期患者健侧ADC值低于患侧(P<0.05)。超急性期患者患侧脑组织ADC值最低,其次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患者脑组织ADC值最高,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脑组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ADC值高于治疗前(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脑组织ADC值高于预后不良组,不同预后患者脑组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效能较高,而且可对临床分期以及溶栓治疗效果、预后情况进行判断,值得应用。
- 李昱程国义
- 关键词:脑梗死弥散张量成像机械溶栓预后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识别急性脑梗塞缺血半暗带的临床价值
- 2025年
-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这一方式辅助急性脑梗塞缺血半暗带识别的价值,以期为临床的早期干预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方法 通过回顾性的研究方式,选择最近1年入院诊治的急性脑梗塞病患,共计53例患者入组,进行相关诊断资料分析。入选研究病例都是进院之后予以磁共振成像的影像检查,进行常规序列以DWI成像的检查。就不同序列识别缺血半暗带的情况予以统计,就病灶中心、缺血半暗带以及正常区域获得的ADC值予以对比。针对患者采取相关治疗,评价患者治疗1个月的预后情况,针对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佳者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区的ADC值对比,分析急性脑梗塞术前ADC值与预后相关性。结果 磁共振的常规成像序列,针对疾病检出率86.79%,而DWI序列则是100%检出,不同序列对病变检出情况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急性脑梗塞超急性期者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区的ADC值低于急性期(P<0.05),不同分期者正常脑组织区的ADC值对比无差异性(P>0.05)。急性脑梗塞预后良好者术前病灶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区的ADC值均低于预后不佳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脑梗塞术前ADC值与治疗预后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DWI检查对早期诊断疾病的准确率高,并且为后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有利参考借鉴,值得推广应用。
- 张春海
-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缺血半暗带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超声在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中的诊断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与超声应用于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96例行产检并怀疑为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的孕晚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进行MRI-DWI及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剖宫产,以术中结果作为“金标准”,且对比分析两种方式对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的诊断效能、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分型诊断结果。结果:术中检查结果显示阳性83例,阴性13例。其中术中诊断完全性前置胎盘例20例,部分性前置胎盘27例,边缘性前置胎盘17例。检测出粘连性胎盘18例,植入性胎盘33例,穿透性胎盘21例;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术中检查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33),超声和手术病理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22);两种检查方式对前置胎盘及植入胎盘的灵敏性、特异性、诊断符合率、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检测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检查前置胎盘分型符合率57/64(89.06%)高于超声符合率48/64(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检查植入胎盘分型符合率(87.50%)高于超声符合率(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DWI与超声对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均具有较好的检验效能,但在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分型中,MRI-DWI的检验效能更好。
- 田丰郭煜曾家琛
-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超声前置胎盘胎盘植入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CT增强扫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效能对比
- 2025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CT增强扫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8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7例疑似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研究对象均接受DWI和CT增强扫描检查,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值衡量二者单独及联合诊断与“金标准”结果的一致性,评估二者单独及联合诊断宫颈癌的效能,并比较宫颈良恶性病变的DWI参数差异。结果:CT增强扫描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95,P=0.012),DWI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63,P=0.009),联合检查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73,P=0.002)。联合检查的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大于CT增强扫描和DWI单独检查(P<0.05);三种检查方式特异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宫颈恶性病变者的流入率、流出率及表观扩散系数高于宫颈良性病变者,达峰时间低于宫颈良性病变者(P<0.001)。结论:DWI和CT增强扫描联合使用诊断宫颈癌的效能更高,DWI参数在宫颈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张锡海
- 关键词:宫颈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CT增强扫描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灌注加权成像评估脑卒中侧支循环的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灌注加权成像(PWI)评估脑卒中侧支循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1月宣城市人民医院接收的脑卒中患者80例,患者均接受CT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ASITN)分级系统进行侧支循环评分,将ASITN评分≤2分的34例患者纳入侧支循环不丰富组,将ASITN评分≥3分的46例患者纳入侧支循环丰富组。在入组当天详细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合并症、治疗方法、治疗后颅内出血、年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间、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发病至动脉取栓时间等;均接受DWI、PWI检查,对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评估,记录其影像学检查参数,包括DWI梗死体积、Tmax>6 s体积及Tmax>10 s体积、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项影像学参数对患者侧支循环不丰富的诊断价值。结果侧支循环丰富组、侧支循环不丰富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颤动、治疗方法、治疗后颅内出血、年龄、入院NIHSS评分、发病至MRI检查时间、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发病至动脉取栓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治疗前DWI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不丰富组患者的Tmax>6 s体积、Tmax>10 s体积、低灌注强度比值、TTP、MTT分别为(122.65±17.89)mL、(58.44±12.01)mL、0.44±0.05、(15.88±1.13)s、(6.13±0.54)s,均高于侧支循环丰富组[(91.66±15.45)mL、(26.66±5.45)mL、0.33±0.07、(15.11±1.22)s、(5.88±0.45)s],CBF、CBV分别为(22.66±2.45)mL/(100 g·min)、(1.98±0.22)mL/100 g,均低于侧支循环丰富组[(25.33±2.12)mL/(100 g·min)、(2.44±0.16)mL/100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 刘建光陆志前丁亮李刚武岳
-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侧支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