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1篇“ 碳生产率“的相关文章
- 碳交易政策对区域碳生产率的影响
- 2025年
- “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的降碳减排工作变得更为紧迫,被寄予厚望的碳交易市场正稳步推进。本文以2011~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试点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分析碳交易政策对区域碳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碳生产率。进一步研究表明:碳交易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转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技术创新来提升区域碳生产率。本文研究结论为碳交易政策促进地区绿色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 郭博文
- 关键词:双重差分
- “双碳”目标下绿色财政政策的碳生产率效应研究被引量:1
- 2025年
- 在“双碳”目标下,提高城市碳生产率是政府制定绿色财政政策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考量。以两部委开展的节能减排财政政策试点为准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和塔皮奥(Tapio)脱钩指数模型,考察绿色财政政策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显示,绿色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城市碳生产率,并推动了城市低碳发展。具体而言,实施该绿色财政政策能够通过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配置、改善城市创新环境、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等提升城市碳生产率。同时,在非资源型、非工业型、环境信息公开和地方政府环保意识强的城市中,政策效应更显著。拓展研究发现,除铁岭市和铜川市外,其他试点城市在政策实施期间经济增长速率均高于碳排放增长速率,表现出明显的碳生产率提升趋势。绿色财政政策在推动城市减碳、促增长、提升碳生产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低碳发展应以绿色财政为抓手制定因应之策,以实现经济发展和减污降碳双重目标。
- 赵玉焕樊顺安刘思源
- 关键词:绿色财政政策碳生产率低碳发展
- “双碳”目标下中国农业碳生产率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
- 2025年
- 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是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亟须探究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态势及驱动机制,以期为制定有效的农业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通过构建农业碳生产率提升的组态路径分析框架,选取2006—2020年中国31个省份为样本,在考虑碳排放因子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各省份农业碳排放总量、碳生产率进行测度,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解析影响农业碳生产率的复杂因果机制及多元提升路径。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碳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呈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的分布格局,省域间农业碳生产率差异明显;产生高农业碳生产率的组态类型包括区域经济驱动型、农业技术驱动型、种植结构与区域经济驱动型,以及种植结构与劳动力素质驱动型;抑制农业碳生产率提升的组态类型则包括种植结构抑制型、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率抑制型以及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抑制型;种植结构一直是高农业碳生产率的核心驱动力,城镇化率和农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驱动作用随时间演变有所弱化,而区域经济和劳动力素质对提升农业高碳生产率的作用有所增强。因此,需要加快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同时要注重区域差异化发展。
- 赵彦飞王丽李桢
- 关键词:碳排放量绿色农业
- 黄河流域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2025年
- 双碳目标下,促进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双向协调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修正的STIRPAT模型,利用2006—2022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面板数据描述典型特征事实,继而实证检验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基准结果显示: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促进碳生产率提升,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产业规模扩大和资本劳动比提升,促进碳生产率提升;研发强度负向调节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的效应。建议加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扩大双向直接投资规模,同时兼顾投资结构优化,激发对外开放活力,畅通技术创新渠道,关注双向直接投资与研发强度的协同发展,促进黄河流域在“双循环”下实现低碳转型。
- 方兰李璐平李军
- 关键词:碳生产率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
- 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解
- 2025年
- 在"双碳"目标下,深入研究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及其生产效率,不仅能够准确评估水产品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而且对于促进我国水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7—2021年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同时考虑部分水产品的碳汇减排效应,进一步构建水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净生产率指标;借助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的演变特征与国别流向差异;使用LMDI法将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分解为能源生产效率、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出口增加值效应三个维度研究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整体呈“小幅降低—持续升高”特征。存在国别差异,国别差异呈“大幅缩小—持续扩大—基本收敛”趋势。其中,我国对韩国的水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逐年高于其他贸易伙伴国。(2)我国水产品贸易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已显著降低,但节能减排是以直接能耗降低为主,间接节能减排效果并不明显。(3)能源生产效率是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的主要驱动因素;出口增加值效应的驱动作用微弱;出口贸易依存度对水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具有负向抑制作用。因此,提高能源生产效率,调整水产品出口结构,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渔业新发展格局是提高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的重要路径。
- 李晨张申娇
- 关键词:水产品出口
- 偏向性技术进步提升了中国城市碳生产率吗?——基于碳中和与稳增长的实现路径研究被引量:1
- 2025年
- 绿色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从偏向性技术进步及其要素偏向性的角度出发,实证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中国城市碳生产率的重要动能作用。研究发现,我国总体上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整体已发生偏向性技术进步,在资本—能源偏向中普遍偏向节约能源,劳动—能源偏向中普遍偏向消耗能源;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升表现出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但偏向不同要素的技术进步效果差异明显;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向性技术进步能够间接提升城市的碳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出对资源型城市、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更强的特征;此外,偏向性技术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反而会被削弱。研究结论为如何通过偏向性技术进步实现碳中和与稳增长的目标提供了经验证据和重要启示。
- 孙华平郭子晴孙梅
- 关键词:MALMQUIST指数碳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
- 数字经济、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碳生产率
- 2025年
- 文章基于2011—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及间接传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提升发挥着显著促进作用,且这一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证实,高技术产业集聚在数字经济推动碳生产率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着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呈现东部地区最显著,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特征。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呈现非线性边际递增特征。
- 张丽君张永礼
- 关键词:数字经济高技术产业集聚碳生产率固定效应模型
- 数字经济对城市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2025年
- 本文选取2011—2021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熵权TOPSIS法和SBM-GML指数法分别测度数字经济和碳生产率的发展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整体上,中国的数字经济与碳生产率的空间正相关性与集聚现象并存;第二,数字经济的发展均有利于本地与邻地碳生产率的提升,并且这一结果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三,根据异质性检验可知,中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比东部、西部地区更有利于促进本地碳生产率的提升,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比东部、中部地区更有利于促进邻地碳生产率的提升;第四,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发现,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技术创新以及能源减耗等促进了碳生产率的提升,其中技术创新所起的中介效应要高于产业结构升级与能源消耗。
- 林颖刘泽杰
- 关键词:数字经济碳生产率空间计量模型
- 浙江省全要素碳生产率测度与收敛性分析
- 2025年
- “双碳”目标下,测算区域碳生产率并分析其收敛特征对促进区域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运用Slack-based Measure(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了2007—2021年浙江省11个地市全要素碳生产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1)整体上浙江省全要素碳生产率年均增长3.5%并且呈波动上升趋势,技术效率年均增长只有0.1%,技术进步年均增长3.9%,技术进步是浙江省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2)浙江省碳生产率没有呈现出显著的σ收敛,但具有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浙西南(温州、金华、衢州、台州、丽水)和浙东北地区(杭州、宁波、绍兴、湖州、嘉兴、舟山)呈现异质性的收敛特征;(3)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对碳生产率的增长影响为正,而能源结构和能源强调对其影响为负。为推进绿色发展,提升碳生产率水平,浙江应构建以碳生产率为指引的发展规划,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和实施城乡协同发展。
- 徐波李立平崔秀丽
- 关键词:非期望产出收敛性
- 数字乡村赋能农业碳生产率的门槛效应分析
- 2025年
- 数字乡村发展是建设数字中国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构建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非线性动态门槛回归模型,从环境规制视角深入探讨数字乡村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呈现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数字乡村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环境规制异质性门槛效应:在较低的环境规制水平下,数字乡村发展不利于农业碳生产率提升;而随着环境规制水平不断提升并超过临界值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数字乡村对农业碳生产率的赋能效应,进而促进农业碳生产率的提高,即数字乡村与农业碳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
- 侯建吕明芸
- 关键词:数字乡村环境规制
相关作者
- 李小平

- 作品数:149被引量:3,688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 研究主题:国际贸易 生产率增长 中国制造业 出口 中国工业行业
- 张成

- 作品数:61被引量:1,573H指数:15
- 供职机构: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研究主题:碳生产率 环境规制 技术进步 面板数据 实证研究
- 胡剑波

- 作品数:138被引量:785H指数:14
- 供职机构: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研究主题:碳 碳排放 隐含 实证分析 自由贸易
- 孙慧

- 作品数:303被引量:2,640H指数:26
- 供职机构: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碳排放 经济增长 经济带 丝绸之路 资源型产业
- 张丽峰

- 作品数:58被引量:1,121H指数:18
- 供职机构: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 研究主题:经济增长 实证分析 碳排放 旅游消费 状态空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