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58篇“ 短T1信号“的相关文章
- 磁共振短{1}1信号和ADC值在卵巢病变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 分析磁共振短{1}1信号和ADC值在卵巢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对术前定性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78例卵巢病变患者,依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35例)和恶性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ADC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磁共振短{1}1信号、ADC单独诊断的准确率以及磁共振短{1}1信号联合ADC诊断的检出率。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良性组患者的磁共振短{1}1信号与恶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恶性组患者ADC值为(1.64±0.31)%,病变最大径(12.08±1.54)cm,良性组患者ADC值为(0.95±0.18)%,病变最大径(8.37±1.23)cm,恶性组患者病变最大径与良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与磁共振短{1}1信号、ADC单独诊断相比,磁共振短{1}1信号联合ADC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明显更高(P<0.05)。结论 磁共振短{1}1信号和ADC值在卵巢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通过联合诊断方式更有利于提高术前定性准确率。
- 李世影朱培园孙志朋
- 关键词:ADC值卵巢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
- 磁共振短{1}1信号和ADC值对卵巢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 探讨短{1}1信号卵巢良恶性病变的磁共振信号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并于MRI显示为短{1}1信号的卵巢良恶性病变患者病例共42例,分析其{1}1WI图像,观察影像征象并测量病变的最大径、ADC值、肿瘤位置、边界、囊实性、囊壁/分隔、{1}1信号均匀性,比较两组指标之间差异。结果 42例患者共52个{1}1高信号病灶。其中39个病灶为良性病变,包括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6个、成熟囊性畸胎瘤10个、黄体囊肿7个、黏液性囊腺瘤4个、白体1个及滤泡囊肿伴出血1个;13个病灶为恶性病变,包括浆液性囊腺癌11个、透明卵巢细胞癌1个及颗粒细胞瘤1个。良恶性病灶的最大径、ADC值、囊壁/分隔、囊实性及{1}1信号均匀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成像对短{1}1信号卵巢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通过掌握其MR特点,可提高卵巢病变术前定性的准确率。
- 孟莉杜嘉宁沙仁高娃鲍海华
- 关键词:卵巢病变短T1信号表观扩散系数病理类型
- 脑梗死后磁共振异常短{1}1信号的观察被引量:1
- 2010年
- 脑梗死常表现为磁共振(MRI)长T1WI{1},若合并梗死后出血则CT为高密度灶改变。但在一些脑梗死患者CT并未发现高密度灶,而在亚急性期磁共振却有短T1WI{1}出现。笔者回顾性分析61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旨在总结脑梗死后短T2WI{1}出现的部位、时间规律,探讨可能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郑立峰王爱兰宋方禹谷晓林
- 关键词:短T1信号磁共振死后T1WI临床诊疗
- 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T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揭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T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方法将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3)和对照组(n=7),采用ZeaLonga法制备15minMCA闭塞再通时间的大鼠模型,分别于第3、5、7、14天4个时间点观察短T1信号出现的时间、部位,采用HE染色、Perls染色及电镜检查观察短T1信号部位的病理变化。结果对照组中无短T1信号出现,实验组中7只大鼠模型于第14天时出现短T1信号,其中4只出现在皮质区,2只出现在皮质区和基底节区,1只仅于基底节区出现。皮质区短T1信号主要与出血有关;基底节区短T1信号主要与吞噬脂肪的巨噬细胞的脂质沉积有关。结论TIA后短T1高信号出现的部位不同,其产生的病理基础不同。
- 任燕双张云亭刘松龄
-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 MR脂肪抑制技术对颅内脂肪与非脂肪短{1}1信号鉴别诊断作用的探讨
- 1998年
- 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hort-T1inversionrecovery,STIR)和化学位移脂肪抑制(Chem-Sat)序列是MR脂肪抑制技术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因二者对脂肪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故也常被用作鉴别脂肪与非脂肪短T1高信号的序列,依此对...
- 高思佳郭斌徐克金安玉
- 关键词:信号颅内病变脂肪抑制MR
- TIA后{1}T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
- 目的揭示TIA后{1}T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方法将13只15minMCA闭塞-再通时间的大鼠模型,于不同时间点观察{1}T1信号出现的时问、部位,并进行相关组织学检查。结果7只大鼠模型出现{1}T1信号,其中4只出现在皮质区,2只...
- 任燕双张云亭刘松龄
- 关键词:病理基础TIAT1信号产生
- 脑梗死后短{1}1信号-MRI演变规律和病理机制
- 张云亭刘松龄任燕双蒋元文万业达刘长宏
- 该研究应用MRI动态检查目前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敏感方法。在国内、外首次通过动物模型的光、电镜检查,提出短{1}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全面阐述了短{1}1信号产生的病理机制;提出血管再通及侧枝循环的建立所致的出血性转变是短{1}1信号...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梗死短T1信号再灌注损伤
- Erdheim-Chester病致骨显像双下肢长骨对称性摄取增高一例被引量:6
- 2018年
- 患者男,43岁.主诉多饮多尿8年,乏力半年。病程初期查鞍ⅨMRI见增强后垂体后叶短{1}1信号未见显示,临床诊断中枢性尿崩症,予醋酸去氧加压素片口服治疗症状可好转。
- 潘青青罗亚平
- 关键词:ERDHEIM-CHESTER病下肢长骨对称性骨显像中枢性尿崩症短T1信号
- 肝性脑病的磁共振及CT影像表现分析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评价磁共振及CT影像在肝性脑病(H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6例临床诊断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肝炎肝硬化均为发现乙肝患者病史7a以上,其中伴HE 36例(HE组),随机选取门诊体检30例健康成人(正常组)作对照。2组均行颅脑磁共振扫描及CT扫描。结果肝硬化组行磁共振扫描32例出现T_1序列扫描示双侧苍白球区对称性高信号,T_2WI、FLAIR及DWI(b=800)各序列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4例双侧苍白球区T_1影像为正常表现,其中20例出现轻度脑萎缩征象,对照组30例扫描示苍白球区均未见明显短T_1信号,17例两侧基底节区可见多发V-R间隙,CT扫描肝硬化组及体检组结果差别不大,苍白球区均未见异常高密度。结论伴肝硬化患者行常规磁共振颅脑扫描时,两侧苍白球区见明显短T_1信号,伴脑沟增宽,其他序列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要考虑肝性脑病。肝性脑病CT颅脑扫描意义不大,但可进行鉴别诊断。
- 石彦斌僧松娟郭淼赵化领
- 关键词:肝性脑病磁共振CT成像短T1信号
-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一例被引量:3
- 2015年
- 患儿男,12岁.20 d前患儿家长发现其无明显诱因精神变差,多睡,吃饭动作较前明显减慢,未介意未治疗.8 d前患儿自感明显头晕,伴有反复呕吐胃内容物,于2012年6月急诊送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头部MRI显示(图1):左侧额叶内见6.1 cm×7.1 cm×7.0 cm肿块,边界清,信号不均匀,呈长{1}1、稍长{1}2信号,内见片状短{1}1信号出血区,肿块占位效应明显,双侧侧脑室前角、
- 李荣岗陈兰花刘琼茹余卫东
- 关键词: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中枢神经系统T2信号头部MRI短T1信号侧脑室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