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70篇“ 短时强降水“的相关文章
我国短时强降水研究进展
2025年
短时强降水是我国最主要的对流灾害天气之一,易造成城市内涝和山洪、泥石流以及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回顾了近年来我国短时强降水的主要研究进展,并简要对比了美国和欧洲的相关研究成果,涵盖了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大气环流形势和环境条件、雷达回波特征和雨滴谱特征以及地形和城市化对短时强降水的影响及其机制;总结了人工智能在我国短时强降水潜势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中的应用。随着全球变暖,短时强降水频次和度都呈增加趋势,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形成机制和环境条件,提升观测时空分辨率,加新型观测资料应用,通过融合分析多源且稠密的观测资料,提升高分辨率的快速更新循环同化数值模式预报能力,改进和发展深度学习预报模型和算法,尤其是研发深度学习大模型来提升短时强降水的预报预警能力。
赵强赵强井宇井宇刘菊菊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日变化环流分型雨滴谱热岛效应客观预报方法
山东烟台市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2025年
本文利用山东省烟台市2019年1月~2023年12月降水实况资料,对烟台市的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日变化、月变化以及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尝试利用CatBoost机器学习算法对短时强降水进行预测,结论如下:烟台市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及最强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北以及东南部沿海地区,其中西北部地区的短时强降水,从发生频次以及最大强降水来说均较大,在烟台中部、北部及东部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及度均较小;烟台市短时强降水总频次日变化、月变化及年变化特征均较为显著,日变化方面,傍晚至凌晨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多,凌晨及午后为发生频次第二多的时段,而日出前后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较低;其月变化波动幅度较大,呈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较为集中在6~8月;其年变化波动幅度也较大,也呈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2022年达到最多为499次,之后逐渐减少,2019年最少为72次,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较多的时段集中在2021~2023年。用CatBoost模型对烟台市强降水进行初步预测,模型基本能够很好地捕捉烟台市短时强降水特征,在测试集上表现出较好的预测能力,这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Based on the actual precipitation data of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aily variation, monthly variation and annu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equency of short-term heavy precipitation in Yantai City, and tries to use CatBoost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to predict short-term heavy precipitation.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frequency of short-term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the strongest precipitation in Yantai City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The short-term heavy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west is larger in terms of frequency and maximum heavy precipitation. The frequency an
秦璐栾东红孟文童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广州市极端短时强降水的规律分析
2025年
为提高应对极端短时强降水风险的能力,利用广州市2014—2023年316个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数据,分析了广州地区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1)广州市极端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5—6和8—9月,且在15:00—18:00出现的概率最高。(2)极端短时强降水多发于广州中北部山地迎风坡和南部沿海喇叭口区域。(3)地理与地形因素和降水天气系统能够直接影响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发生。(4)2023年9月8日的极端强降水过程是由台风“海葵”残余环流滞留叠加西南季风造成“列车效应”引发的。
朱丽媛焦!问楠臻蔡顺明
关键词:气候学
广元市中部短时强降水物理量特征初探
2025年
研究2019—2023年广元市中部短时强降水的分布特征,对发生短时强降水时的物理量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站点平均每年出现2~6次短时强降水短时强降水发生在3—10月,小时雨量40 mm以上短时强降水基本只出现在春末夏初和盛夏,一天之内凌晨至上午出现短时强降水的次数最多。度越高的短时强降水所需的对流有效位能越高。75%的短时强降水发生在850 hPa假相当位温>77℃的条件下。不稳定层结和低层高水汽能量条件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度越高的短时强降水需要越高的层结不稳定条件和低层水汽能量条件。盛夏季节更容易达到不稳定条件,有利于发生短时强降水。K指数对区分短时强降水度的参考意义不大。
张晓涵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物理量假相当位温
兰坪县短时强降水及暴雨日数的特征分析
2025年
短时强降水和暴雨是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及山洪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云南省兰坪县2018-2023年间的气象站观测资料与气象站空间坐标,基于克里金插值法和径向基函数分析研究兰坪县近6年短时强降水及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表明:(1)2018-2023年,兰坪县金顶镇和通甸镇经历了频繁的短时强降水,且高极值降水区集中在金顶镇南部和通甸镇东南部,且短时强降水事件呈上升趋势,尤以2022-2023年增速最快,且7-9月为高发期;(2)2018-2023年间,金顶镇暴雨日数最多,而河西乡和啦井镇最少,且暴雨主要集中在每年7-8月,夏季防汛压力大;(3)兰坪县短时强降水与暴雨日数空间分布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
杨敏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暴雨
永州市短时强降水的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
2025年
利用2013-2022年区域气象站和国家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永州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出现的频次年际变化不明显,但有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且空间分布差异大。4月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永州西南部,多为夜雨;5、6月出现最多,南部山区及小盆地高于北部地区,清晨、午后到傍晚短时强降水多发;7-9月九嶷山-萌诸岭一带、阳明山地区为主要发生区,午后到傍晚时段最为多发。2)短时强降水频次随着雨级别增大近似呈指数式衰减,各级别短时强降水均呈北低南高分布,在高海拔山区的偏西、偏南侧以及永州南部的道江盆地出现频次高;最不活跃时段在上午,主要发生在清晨、午后到傍晚,随着降水度的增,午后到傍晚出现的比例增大,≥50.0mm/h的短时强降水近四成出现在午后到傍晚。3)永州短时强降水极值在50.0~80.0mm/h之间,半数出现在14-21时,但极值≥100.0mm/h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多数出现在午夜前后,≥80.0mm/h的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密切相关,水体附近及可形成独特环流结构的迎风坡、小盆地或峡谷地带较易出现极端短时强降水
蒋丽敏付炜徐根生李菁华彭艳青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地形
近10 a攀枝花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025年
利用攀枝花2013—2022年5—10月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攀枝花不同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短时强降水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2013—2022年攀枝花短时强降水由南到北呈现递增变化特征,6—9月短时强降水多发生于西北部,5月和10月短时强降水区域集中特点不明显。近10 a短时强降水频数年际分布不均匀,2017年频数最多,最少为2022年,逐年增幅最大为2016年,减幅最大为2019年;短时强降水每年主要发生在6—9月,5月和10月明显较少;旬变化特征呈现三峰型分布,三个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下旬、7月下旬和9月上旬;日变化特征为明显的单峰型,峰值出现在04:00;短时强降水更容易出现在夜间,白天明显减少。攀枝花不同海拔范围内,平均短时强降水频数和平均年降水量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何科黄楚惠李永军廖伟余谙迪李玄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黔西南州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地闪特征分析
2025年
选取2016—2019年4—9月黔西南州8个国家气象站小时降雨量、10 min降雨量及闪电数据,分析短时强降水过程日的地闪特征。结果表明:(1)发生短时强降水日的地闪以负地闪为主,占总地闪的95.1%,其中,盛夏时节地闪频次高于初夏时节;(2)短时强降水日的地闪密度分布呈“东多西少”,地闪的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册亨、望谟、贞丰、安龙、晴隆,地闪高密度中心出现在册亨县,其次是望谟县;(3)近4年最大正闪度为565.18 kA,发生在2019年7月,最大负闪度为-728.75 kA,发生在2016年6月,而发生度在100 kA以上次数最多的是2019年,发生1 382次;(4)单次地闪频次变化只能作为一次天气过程降水量变化的指标,不能直接用于判断短时强降水,但地闪频次峰值增加、保持、骤降都能很好地反映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对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张宗笛刘相徐啟元朱君田茂清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闪电密度
基于分钟雨量的浙江省汛期短时强降水特征研究
2025年
利用2018—2022年汛期(4—9月)浙江省国家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分钟和小时雨量数据,结合功率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浙江省近5 a前汛期(4—5月)、梅汛期(6—7月)和盛夏期(8—9月)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对比分析了基于分钟和小时雨量数据统计的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差异,探究了短时强降水高发区降水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省东部沿海和西南山区为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东部沿海地区短时强降水度较其它地区偏。东部沿海地区短时强降水集中发生于梅汛期和盛夏期的午后至傍晚,西南山区短时强降水集中发生于梅汛期的早晨至午后。(2)与分钟雨量相比,基于小时雨量数据统计的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与分钟雨量数据相似,但统计所得的短时强降水小时数偏少且度偏小,小时数偏少约30%,度偏小约20%。(3)在东部沿海地区,从前汛期至盛夏期,短时强降水过程频次、累计雨量、持续时间和降水效率随月份增加而增大。在西南山区,短时强降水过程频次、累计雨量和持续时间在梅汛期最大,而降水效率在梅汛期最小,在盛夏期最大。(4)不同高发区短时强降水过程分钟降水时间尺度接近,以35~55 min为主。过程初期雨增大快,10~15 min达到峰值,20 min起雨逐渐减小。2 mm·(5 min)^(-1)和5 mm·(10 min)^(-1)可作为浙江省短时强降水事件的预警参考指标,5 mm·(5 min)^(-1)是发生极端短时强降水事件的初期预警参考指标。
王宇浩王晓慧顾小丽陶局季焱肖王星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清远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精细化特征及地形影响
2025年
为探讨清远市极端降水的特征及成因,采用2011—2022年清远加密气象监测站的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清远市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清远市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的频次总体呈“南多北少”分布,且有4个大值中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月际分布呈“双峰型”特征,5、6月为主峰,8月为次峰;下午到傍晚、凌晨到早晨是最易出现极端短时强降水时段。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发生与地形密切相关,多出现在迎风坡和河谷,其中喇叭口迎风坡影响产生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最大。
韦翠张陈娴黄晴曦胡小妮王超魏睿
关键词:气候学精细化地形

相关作者

马中元
作品数:187被引量:756H指数:20
供职机构:江西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回波特征 短时强降水 回波特征分析 大暴雨 雷达回波
杨莲梅
作品数:176被引量:1,694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汽输送 暴雨 短时强降水 水汽 降水
李华宏
作品数:83被引量:505H指数:14
供职机构:云南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短时强降水 WRF模式 地质灾害 数值模拟 低纬高原
井宇
作品数:80被引量:403H指数:13
供职机构:陕西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MCC 暴雨 黄土高原 短时强降水 大暴雨
俞小鼎
作品数:169被引量:4,061H指数:4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
研究主题:中气旋 龙卷 强对流 强对流天气 雷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