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 篇“ 短时大暴雨 “的相关文章
浙中一次短时 大暴雨 的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 2022年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0..25°×0.25°EC再分析资料、衢州双偏振雷达资料等,对2020年5月9-10日发生在浙中南--次短时 大暴雨 过程进行分析,该过程分成9日上午和后半夜2个阶段,分析表明:(1)该过程为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北缘、0700 hPa急流轴出口左侧、850 hPa湿舌中,冷锋、干线和超低空辐合线共同触发了强对流;阶段2高空槽更靠近预报区,斜压性更强,对流更强烈;(2)高温高湿的空气,尤其是低层水汽饱和对短时 大暴雨 的发生有很重要的指示作用;阶段1湿层厚度和空气的饱和程度、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均较大 ,降水量也更大 ;(3)双偏振雷达特征为:阶段1、2分别爆发了强多单体风暴、飑线,造成短时 强降水的主要是强多单体风暴和飑线北段回波,其回波强度为55 dBZ以下,且回波质心较低;飑线南段回波强度为55 dBZ以上,回波质心较高,移速较快,以雷雨大 风为主;短时 暴雨 区(Z_(H)为35~55dBZ)的Z_(DR)、K_(DP)均随Z_(H)的增大 而增大 ,Z_(DR)为1.2-4dB,K_(DP)为1~3°/km,且3者最大 中心基本重叠,表明暴雨 区雨滴浓度最大 、直径最大 、降水效率最高;在Z_(H)相同的情况下,更大 的Z_(DR)、K_(DP)有更大 的降水;(4)过程雨量较大 点发生在迎风坡,山脉走向与引导气流一.致,地形对降水存在正贡献。 方桃妮 叶延君 叶妍婷 刘圣楠 沈杭锋关键词:短时大暴雨 榆林市两次局地短时 大暴雨 过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2018年8月7日和8月10日,陕西省榆林市先后出现了两次局地短时 大暴雨 过程(以下分别简称"过程I"和"过程II"),过程累积降水量分别为103.4和142.5 mm。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地面观测数据、卫星云图数据和多普勒雷达数据,对这两次短时 大暴雨 的环流背景及中尺度特征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过程I是典型的副热带高压外围短波扰动引起的强对流天气,由地面辐合线触发多个小对流单体发展及合并,造成了强烈的对流活动和雷暴,下沉气流造成地面冷池堆积,使地面气温和气压呈明显的正比关系,并与周围暖湿气流形成阵风锋,从而加强对流及触发新对流;短时 强降水发生在TBB低值区,中γ尺度强对流云团造成的极端小时降水是造成局地短时 大暴雨 的主要原因。(2)过程II是冷涡南下冷空气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对流强度相对过程I较弱,无雷暴高压产生,地面气温和气压呈一致下降趋势;短时 强降水发生在TBB梯度大 值区,大暴雨 区上游有较强的对流云团东移,经过神木县境内时加强而造成"列车效应",从而造成局地的短时 大暴雨 。 肖贻青 肖湘卉 屈丽玮关键词:短时大暴雨 中尺度特征 列车效应 2014-2020年梧州市短时 大暴雨 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利用梧州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2014-2020年发生在梧州市的短时 大暴雨 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1)大暴雨 与45dBz以上的强回波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发生短时 大暴雨 时,最大 反射率因子超过50dBz,45dBz以上的强回波持续时间基本在50min以上;(2)质心高度在2km以下,且维持时间10min以上的低质心强回波容易形成暴雨 ;(3)强回波和辐合区相结合易形成大暴雨 ,与逆风区辐合区关系最密切,占6成多;(4)强回波带和列车效应相结合易形成大暴雨 :回波带上单体或回波团的移动方向和回波带走向一致易形成大暴雨 ;(5)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出现大 值的时间对大暴雨 预报预警有指示意义。 欧坚莲 汤中明 黄恩恩 蒋玉凤关键词:短时大暴雨 雷达产品 一次中-γ尺度短时 大暴雨 的成因及可预报性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站加密数据、FY-4A卫星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多普勒雷达数据及多模式预报数据,对2021年7月22日至23日在陕西东部山区发生的一次中-γ尺度短时 大暴雨 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受远距离台风外围偏东风水汽输送影响,对流层低层及边界层产生高温、高湿、高能,造成大 气具有强的不稳定及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形成了有利于短时 大暴雨 的环境条件,地面辐合线是触发机制。由于对流层中下层水汽含量高,能量充足,沿着地面辐合线不断有生成的中-γ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秦岭北麓的对流系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生成发展,稳定少动,强降水时间较长;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附近有大 于45 dBZ的雷达回波,移动较慢并发展至5 km以上,与气旋性辐合中心及对流层中下层低空急流共同作用,加之列车效应,造成86.5 mm/h的极端短时 强降水。本次降水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地形效应,大暴雨 发生在高海拔的秦岭北麓及山阳县附近的迎风坡处,高大 山脉的阻挡使对流单体移动缓慢,而喇叭口状的迎风坡有利于加强上升运动,促进对流发展,造成降水量增加。该过程天气尺度动力条件弱,热力不稳定条件极为有利,全球模式和主观预报对此类短时 暴雨 的预报能力有限,多家模式漏报暴雨 ,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地预报触发机制;中尺度模式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对短时 暴雨 的落区、范围和强度把握较好。 肖贻青 娄盼星 刘菊菊 刘胜男关键词:短时暴雨 地形作用 列车效应 荆州市一次短时 大暴雨 的预报预警初探 被引量:1 2021年 利用实时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欧洲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9日早晨发生在湖北省荆州市1次局地大暴雨 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 大暴雨 在有利的天气环流背景下产生,500 hPa小槽东移叠加鄂北低槽带动冷平流南下,荆州市处于大 尺度梅雨锋云系中。大暴雨 由2个对流风暴引起,前1个对流风暴为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降水过程中雷达回波后部不断触发新的对流单体生成,形成后向传播,利于大暴雨 的发生。大暴雨 发生前低空急流发展旺盛,探空图上为上干下湿的配置,对流有效位能预报显示能量在1000 J以上,EC细网格资料的预报为预报员短临预警提供参考。高层的强辐散对强降水贡献更大 ,强降水时段与整层强烈上升运动时段对应较好,强降水时水汽通道存在于边界层925 hPa。雷达资料的分析显示,9日预报产品显示5:00小时降水量最大 为78 mm,此时可以考虑发出预警。风暴追踪信息显示,M2超级单体于5:15左右生成,生成时最大 反射率强度在50 dBZ以上,垂直液态水含量由25 kg/m^(2)跃增到40 kg/m^(2)以上,冰雹指数及强冰雹指数均出现跃增,此时正是强降水开始阶段,雷达资料综合分析考虑此时若发出短时 预警,提前量相对较大 ,准确性较高。 文海松 赵卓勋 张晶晶 魏凡 雷彦森 谭江红关键词:大暴雨 2016年7月26日抚顺短时 大暴雨 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2019年 利用FY-2E卫星红外辐射亮度温度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7月26日发生在抚顺西北部的一次短时 大暴雨 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形势下,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加强,及其东侧形成东北风、偏北风和偏南风3股气流的辐合中心,造成了抚顺西北部的强降水。中尺度特征在云图TBB资料显示,强降水开始发生在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东移时,最强降水出现在TBB梯度的大 值区,强降水随着TBB梯度区移动,抚顺市区短时 大暴雨 与TBB梯度大 值区在抚顺西北部上空滞留有关。分析中还发现,低空急流、强的风速辐合的位置及700 h Pa到500 h Pa的明显前倾结构,对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全美兰 葛权哲 马晓晨 沈斌 李俊乐 李若楠 郑国伟 刘多文 李炳昆关键词:短时大暴雨 中尺度 一次弱垂直风切变环境条件下短时 大暴雨 的研究 被引量:6 2019年 利用雷达回波、探空、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6年8月22日发生在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的局地大暴雨 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条件下发生在两个592 dagpm副热带高压之间切变区的短时 大暴雨 ,地面冷锋、露点锋以及地形抬升共同触发了对流;前期的逆温层结和高温高湿状态的空气对大暴雨 发生有很重要的指示意义;大暴雨 发生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明显的的水汽输送;新单体与旧单体的合并指示强降水的开始,降水主要集中在回波开始合并增强到趋于减弱的近2 h内,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大 于1.00 kg/m^2的时段每10min降水量基本在10 mm以上。 罗王军 蒋友严 霍佳宇 敖泽建关键词:露点锋 雷达回波 2016年7月6日鄂东短时 大暴雨 的再分析 利用高空和地面探测、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ECMWF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与雷达资料,本文对2016年7月5-6日湖北一次大暴雨 过程进行了模式资料解释应用和短期预报角度的再分析,总结了强降水短期预报主观分... 谭江红 汪子荷 钟敏关键词:短时大暴雨 浙江北部一次短时 大暴雨 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13 2017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GFS 0.5°×0.5°逐6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风云卫星资料,对2013年6月24日浙江北部一次短时 大暴雨 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边缘的暖湿西南气流和850hPa暖切的共同影响,引发了浙江北部的短时 大暴雨 天气。在有利的大 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配合下,当低层925hPa的中尺度辐合线和对流层中层700hPa的垂直上升运动区相重合时,中尺度辐合线附近会产生强对流,这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此次暴雨 过程与中尺度辐合线密切相关,中尺度辐合线是由偏东风和东北风辐合而成,该辐合线先于降水存在,而且从地面一直伸展到对流层中层,之后触发了浙北地区的短时 大暴雨 天气,强降水区域和强回波带落在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区域。 沈杭锋 陈光宇 金成 周玲丽 方陆俊关键词:短时大暴雨 中尺度辐合线 触发机制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短时 大暴雨 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2016年 利用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自动站资料,结合常规资料,对江汉平原一次短时 大暴雨 过程进行分析,探讨MCS发生的环境条件、结构和传播特征等,揭示了BB类MCS在江汉平原发生、产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地面中尺度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的发生与沿汉江河谷南下的北风、大 别山南麓的东南风和从湖南北上的南风密切相关,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导致MCS的形成,3支气流在江汉平原的汇合使雷暴迅速增强,造成极端强降水。在强降水的拖曳作用下,强下沉气流形成冷池,在地面造成幅散大 风,底层出流边界与地面和风暴承载层的西南风汇合,触发新单体生成并向东北方向传播,使MCS处于准静止状态,加上列车效应,产生了极端强降水。 王庆华 周金莲关键词:中尺度分析 触发机制
相关作者
伍志方 作品数:92 被引量:1,158 H指数:20 供职机构:广东省气象台 研究主题:强对流 强对流天气 新一代天气雷达 多普勒雷达 飑线 叶爱芬 作品数:38 被引量:554 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多普勒雷达 强对流 强对流天气 多普勒 物理量 赵逸舟 作品数:35 被引量:507 H指数:14 供职机构:新疆气象局 研究主题:土壤湿度 藏北高原 气候变暖 乌鲁木齐 土壤温度 袁美英 作品数:46 被引量:309 H指数:9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气象 研究主题:暴雨 东北冷涡 洪水 触发机制 MCC 黄鹤 作品数:33 被引量:88 H指数:6 供职机构:保定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暴雨 冬小麦 格点 农田蒸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