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09 篇“ 知识社会学 “的相关文章
知识 社会学 (美)霍尔茨纳(B.Holzner)著关键词:知识社会学 知识 类型与知识 社会学 的基本结构2025年 在今天,当人们把知识 社会学 作为一个整体研究领域考察的时候,这个领域显得十分模糊,其研究对象纷繁多样又支离破碎,有些部分甚至完全独立,整体与部分的从属关系以及分支之间的对照关系难以理清。然而,如果不能为知识 社会学 提供一个针对知识 的整体性分类框架,该领域的模糊和分化就将持续下去,其最终结果只能是正当性危机。因此,关键的问题便在于:如何对作为知识 社会学 研究对象的“知识 ”做恰当分类,从而使得这个领域更加清晰? 许松影 李钧鹏关键词:知识社会学 知识类型 中国社会学 的知识 锻造——一种知识 社会学 的本土解读 2025年 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了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群学 肄言》(The Study of Sociology),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社会学 进入中国的最初标志。在随后的120年间,除去中间约30年(20世纪50—70年代)学 科被取消的阶段,社会学 在中国经历了崎岖坎坷但却成果显著的发展。从知识 社会学 的角度剖析,其发展主要包括两大向度:其一,西方社会学 知识 体系进入中国,被知识 界接纳与吸收,不仅在现代中国的知识 和学 科体系中确立了地位,也从不同向度促进了中国的现代性发展进程;其二,在20世纪30年代、80年代和当下三个时期,社会学 界围绕中国化或本土化问题展开了具有内在关联的论辩和研究,主题关涉如何“联系中国实际讲社会学 和以社会学 的研究来服务于中国社会 的改革与建设”。 周晓虹关键词:知识社会学 日常观念与专业知识 :知识 类型与知识 社会学 的基本结构 2025年 “知识 ”定义的模糊性阻碍了知识 社会学 的发展。探索恰当的知识 类型学 ,从研究对象角度将知识 社会学 加以系统化处理,有望改善这一问题。文章讨论社会学 既有的多种知识 分类,指出日常观念/专业知识 的区分满足了系统化知识 社会学 的四条标准,进而考察日常观念/专业知识 这组区分的不同形态,分析实用主义等流派对该区分的理解,总结其逻辑内涵。在此基础上,细化日常观念/专业知识 的区分,结合既有的知识 社会学 研究,对该领域的相关议题做系统性分类,简述其中的八个重点部分。通过知识 分类呈现知识 社会学 的基本结构,不仅是学 科自反性的要求,也对知识 社会学 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许松影 李钧鹏关键词:社会理论 知识社会学 知识类型 知识 社会学 视角下传统农学 知识 的传播与演变——以耕织图为例的考察2025年 耕织图是农耕文明与王朝政治下的文化产物,兼具了农学 知识 载体和劝农形式的双重功能。自南宋到清代以来的流传过程中,耕织图的实用知识 传播和劝农形式价值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关联,形成了近似于此消彼长的动态关系。耕织图在“实”与“形”之间的消长,对于理解古代科学 知识 在传统社会 中传播的特性亦有启示意义。 陈婷关键词:知识社会学 耕织图 知识传播 知识 社会学 视域下新世纪岭南建筑学 派发展演进研究2025年 从知识 社会学 的视角出发,以岭南建筑学 派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自2000年以来在思想与社会 互动中的发展路径。梳理了岭南建筑学 派知识 生产的“生产-再脉络化-再生产”过程,在生产场域中,学 派知识 体现价值负载性;在再脉络化场域中,知识 通过社会 情境重塑,展现社会 建构性;在再生产场域中,知识 通过代际传承与创新实现主体间性。本文系统分析了新世纪岭南建筑学 派如何在特定的社会 、历史与文化情境中逐步建构其自主知识 体系,形成了三种典型范式:“社会 到思想”、“思想到社会 ”和“思想到思想”。揭示了岭南建筑学 派的独特性及其社会 建构的互动性。阐明了学 派通过知识 生产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和合主体性发展,探索了中国自主建筑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向科 王屿舟 欧阳一语 向姝胤关键词:知识社会学 岭南建筑学派 知识生产 知识 社会学 视角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反思与展望2025年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旅游高等教育办学 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着生源流失、学 生认同度低、与行业脱节等重重挑战。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和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巨大冲击面前,新时代中国旅游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深刻反思并寻求突破。文章基于知识 社会学 的理论视角,剖析中外旅游高等教育是如何被教育制度、产业需求、社会 环境等多重力量所建构,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建立其合法性并获得发展,由此产生了旅游高等教育的Earn模式。Earn模式契合了旅游产业与高等教育产业迅速扩张的需要,但也因这两者发展路径的变化而陷入困境。基于此,文章提出Learn模式作为旅游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可能方向,Learn模式下的旅游高等教育倡导回归旅游活动的实践育人价值,融职业教育、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一体,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贡献。 刘俊 刘俊 保继刚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 知识社会学 内涵式发展 汉语古诗英译译者角色塑造机制研究——知识 社会学 视角 2025年 译者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在洞悉翻译本质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是关键探究之处,其中,如何把握译者角色对充分认识译者主体性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以知识 社会学 为指导,构建了汉语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的知识 把关者、知识 组织者与知识 传播者的角色塑造机制框架;探讨了译者如何在尊重知识 合理性、打破知识 限制性、追求知识 扩散性的综合性知识 诉求中建构译者角色。知识 社会学 视角下的古诗英译译者角色兼具五个特征:彰显理性素养与个性标签、融合当下知识 与历史知识 、协调译者行动与知识 秩序、契合本土知识 与海外知识 、外延角色内涵与译者行为。 王亚 文军关键词:知识社会学 汉语古诗英译 译者角色 探窥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生产机制——基于卡尔·曼海姆知识 社会学 的视角 2025年 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借用卡尔·曼海姆知识 社会学 的观点对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生产机制进行分析,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生产是总体、群体和个体三层意识形态以社会 实践为中介的相互作用、联结的循环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总体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以“两个结合”推动总体意识形态的自我更新,以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三类意识形态的有益互动,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强化对总体意识形态的认同,这是增强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的有效途径。 邓鹏 张露关键词:知识社会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知识 社会学 视角的民俗制度研究——以敖包文化为例2025年 民俗制度作为民间传统,在俗民社会 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现代社会 以来,民俗制度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流传,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制度愈加彰显社会 知识 的整合与社会 建构的发展规律。知识 社会学 是研究知识 与社会 二者关系的专门理论,依此理论研究以敖包文化为代表的民俗制度,科学 而理性地得出当前民俗制度是以个体人生经历和多层级社会 化为主导、将现实和主观进行客观化并整合成社会 知识 库、在知识 与社会 结构的互动中建构社会 制度的系统过程的结论。当前,敖包文化的社会 意义超越了原初功能,成为具有表征文化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人、知识 、社会 结构的互动,并不断地建构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齐金国关键词:敖包 社会建构
相关作者
林建成 作品数:50 被引量:126 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知识社会学 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 社会思潮 思想政治工作 赵万里 作品数:123 被引量:674 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 研究主题:知识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 社会学 社会科学 社会建构 齐学红 作品数:168 被引量:434 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道德教育研究所 研究主题:班主任 班主任专业化 知识社会学 班主任工作 教师 赵超 作品数:16 被引量:78 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研究主题:知识社会学 实在论 社会建构论 布迪厄 反身性 刘海龙 作品数:107 被引量:1,671 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研究主题:传播学 身体 思想史 中国传播研究 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