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05篇“ 生长转化因子“的相关文章
血清生长转化因子-15联合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分期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转化因子-15(GDF-15)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内膜癌(EC)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0例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并检测GDF-15和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分析MRI与GDF-15、CA125联合对EC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MRI诊断准确率为83.00%(83/100),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0,P>0.05),Kappa=0.751,两者一致性较好。患者Ⅱ、Ⅲ、Ⅳ期的血清GDF-15水平高于Ⅰ期,Ⅲ、Ⅳ期的血清GDF-15水平高于Ⅱ期,Ⅳ期的血清GDF-15水平高于Ⅲ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的血清CA125水平高于Ⅰ、Ⅱ期,Ⅳ期的血清CA125水平高于Ⅲ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期患者的血清GDF-15、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I、CA125联合MRI、GDF-15联合MRI诊断EC临床Ⅰ期的AUC分别为0.839、0.857、0.902,诊断Ⅱ期的AUC分别为0.828、0.848、0.872,诊断Ⅲ期的AUC分别为0.822、0.847、0.884,诊断Ⅳ期的AUC分别为0.843、0.905、0.925,各分期AUC均>0.8,提示MRI联合CA125、GDF-15对EC临床分期具有一定的诊断性,其中对Ⅳ期的诊断性能较高。结论GDF-15联合MRI检查对EC临床分期的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且对EC晚期的诊断效果更佳。
蔡钰峰刘婷刘丽萍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子宫内膜癌
补肺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大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生长转化因子β1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研究补肺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气肿大鼠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生长转化因子β1(TGF-β1)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共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补肺汤组,每组10只,利用烟熏70d结合2次气管内滴入脂多糖(LPS)方法复制COPD肺气肿模型。在第71d开始用补肺汤灌胃,14d后采集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IL-17和TGF-β1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外周血IL-17含量升高(P<0.05);补肺汤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补肺汤组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外周血TGF-β1含量降低(P<0.05);补肺汤组较模型组升高(P<0.05);补肺汤组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补肺汤可降低COPD肺气肿大鼠外周血中IL-17的表达,增加外周血中TGF-β1的表达,对COPD肺气肿的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马凤萍谭光波
关键词:补肺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白细胞介素17
狼疮肾炎患者尿液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生长转化因子-β1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狼疮肾炎(LN)患者尿液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生长转化因子-β1(TGF-β1)的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4年6月—2016年10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内分泌风湿病科收治的LN患者52例和健康体检者4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LE基本活动指数(SLEDAI)将LN患者分为活动期组33例(SLEDAI≥8分)和非活动期组19例(SLEDAI<8分);检测尿液HIF-1α和TGF-β1浓度;监测并记录LN患者肾脏病理Austin评分(AI评分)、肺动脉平均压力(mPAH)、抗双链DNA抗体(ds-DNA)、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补体C3、C4及24h尿蛋白定量等临床指标,分析影响LN疾病活动的相关因素。结果 尿液HIF-1α水平、TGF-β1水平比较,LN活动期组患者>非活动期组>健康对照组(F/P=51.231/0.002、12.345/0.018)。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提示LN患者尿液HIF-1α与TGF-β1水平呈正相关性(r=0.534,P=0.021);HIF-1α与SLEDAI评分、mPAH、24h尿蛋白定量、ESR、hs-CRP、AI评分呈正相关性(r/P=0.412/0.002、0.342/0.012、0.543/0.000、0.322/0.029、0.622/0.031、0.356/0.012);TGF-β1水平与SLEDAI评分、24h尿蛋白定量及ds-DNA呈正相关性(r/P=0.373/0.009、0.322/0.017、0.643/0.000),与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性(r/P=-0.512/0.015)。LN活动期组患者肾活检肾脏病理结果病变以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及肾小球细胞增生为主;非活动期组病理结果病变以系膜细胞增生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F-1α(OR=1.321,95%CI1.013~2.442)、ds-DNA(OR=1.879,95%CI1.342~3.321)和24h尿蛋白定量(OR=2.167,95%CI1.045~3.221)对LN活动期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P均<0.05)。结论 LN患者尿液HIF-1α和TGF-β1水平明显增高,并可能在LN发病机制中充当重要角色,联合检测HIF-1α和TGF-β1可能作为评价LN活动性的良好指标。
李敏郭毅飞龚丽李雪锋
关键词:狼疮肾炎低氧诱导因子-1Α
生长转化因子-15与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对于判断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价值的比较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生长转化因子-15(GDF-15)在心衰中的预后价值,并与NT-proBNP比较。方法测定102例住院心衰患者的GDF-15和NT-proBNP血浆浓度。平均随访16.6个月。临床终点为心源性死亡、心脏移植和心衰再住院。结果心源性事件组的GDF-15[1588.86(1146.12,2719.01)pg/ml]较非心源性事件组[1125.81(780.40,1841.13)pg/ml]明显升高(P<0.01)。GDF-15的判断心源性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42(95%CI:0.518-0.765;P<0.05);NT-proBNP为0.778(95%CI:0.676-0.879;P<0.01),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Z=1.667,P=0.095)。GDF-15取1135.44pg/ml时,为划分心源性事件的最佳阈值点。单因素COX模型分析,Log GDF-15、LogNT-proBNP均为心源性事件的预测因子(P均<0.05)。但多元回归分析,仅LogNT-proBNP[B(SE):1.804(0.452),P=0.000]是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GDF-15有判断心源性事件的价值,与NT-proBNP无统计差异,但GDF-15不能独立于NT-proBNP判断心源性事件。
赵雪燕吴超康连鸣张健吴元杨跃进
关键词:心力衰竭GDF-15NT-PROBNP预后
突变体p53与生长转化因子β信号在肺癌发生发展与转移扩散中的作用
肿瘤抑制因子p53的突变不仅会导致其抑制肿瘤发生的能力丧失,而且大量研究实践表明这类突变体p53往往具有表现原癌基因功能的特点这种p53蛋白功能转化被科研人员称为“获得性功能/Gain of Function(GOF)'...
计磊
关键词:ERK1/2SMAD4JUNFISETIN
生长转化因子-15(GDF-15)调节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膜离子通道表达的机制研究
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GDF-15),是TGF-β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由至少7个不同的实验室单独发现并克隆出来。被命名为巨噬细胞抑制性细胞因子(m...
王昶颖
关键词:小脑颗粒神经元生长分化因子15膜离子通道蛋白表达
早期糖尿病肾病痰湿证与生长转化因子、内皮素等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从血糖、血压、血脂,以及血浆生长转化因子(TGF-β)、内皮素(ET)这4个角度,观察早期糖尿病肾病(DN)痰湿证与非痰湿证患者、糖尿病(DM)无血管病变患者之间的区别,研究这些因素与中医痰湿辨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早期DN患者95例,其中痰湿证组49人,非痰湿证组46人,另设50例DM患者为对照组。对以上各组的高血压分级、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以及血浆TGF-β、ET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相较非痰湿证DN患者,高血压、血脂紊乱的现象在痰湿证患者中更普遍;血浆ET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血脂紊乱可能与中医痰湿辨证有关;ET水平有可能成为判断DN痰湿证的理想指标。
丁曦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内皮素
工程化生长转化因子β3促进软骨前体细胞向软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构建LAP(latency associated peptide in TGF-beta,LAP)为潜伏作用,MMP(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酶切位点为导向作用,TGF-β3活性部...
郑东杨述华邵增务杨操刘国辉许伟华李进刘先哲冯勇
关键词:基因克隆软骨分化软骨修复
川崎病患儿不同时期可溶性内皮生长因子生长转化因子β1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儿童与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中可溶性内皮生长因子(s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变化,了解其在川崎病中发挥的病理生理作用并有助于早期防治血管炎的进展,以期改善川崎病患儿的预后。方法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儿童和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sVEGF和TGF-β1浓度,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该研究发现,川崎病患儿急性期的sVEGF和TGF-β1明显高于正常儿童,随着病情的缓解其水平明显下降,在恢复期sVEGF的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是TGF-β1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sVEGF和TGF-β1在川崎病的发病及血管炎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生理病理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血管内皮的损伤有关。
段春红马香刘雪梅杨晓梅张洪霞刘兴莉王广新
关键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转化生长因子Β1
川崎病患儿生长因子生长转化因子变化与冠状动脉直径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VEGF)和生长转化因子β1(TGF-β1)与冠状动脉直径的关系,探讨其参与冠状动脉损伤的机制。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发生冠状动脉扩张的KD急性期患儿30例。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KD患儿sVEGF和TGF-β1,并与冠状动脉的直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KD患儿急性期sVEGF和TGF-β1明显高于恢复期,且在急性期,此两项指标与冠状动脉直径呈正相关。结论 sVEGF和TGF-β1在KD冠状动脉损伤形成中发挥重要的生理病理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血管内皮的损伤有关。
段春红马香刘雪梅杨晓梅张洪霞刘兴莉
关键词:川崎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相关作者

张生万
作品数:250被引量:1,234H指数:18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顶空固相微萃取 分子电性距离矢量 棒束孢 白酒 气相色谱保留指数
杨喜花
作品数:163被引量:182H指数:6
供职机构:山西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棒束孢 膀胱癌 苏木素 原位移植瘤 动物模型
黄华云
作品数:237被引量:407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
研究主题:优质肉鸡 肉鸡 优质鸡 邵伯鸡 脂肪沉积
冯秀娥
作品数:54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
研究主题:二苯甲酮 酚类化合物 活性研究 溴 氯
王静
作品数:15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支气管哮喘 易感基因 遗传学 干扰素 多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