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44篇“ 生物有效性“的相关文章
降低稻米镍积累和镍生物有效性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降低稻米镍积累和镍生物有效性的方法,通过叶面喷施乙二胺四乙酸铁钠降低稻米镍积累和镍生物有效性。本发明采用生物强化措施来提高水稻籽粒中铁元素含量并同步降低水稻籽粒镍积累和镍生物有效性。不同于以往通过土壤修复等复杂...
历红波林欣颖
一种结合态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合态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包括:确定水环境赋存浓度范围;利用暴露装置将受试水生生物暴露于待评价有机污染物,得到第一暴露生物和第二暴露生物;确定第一累计器官和第二累计器官;分别对第一累计器官和第...
闫振华陈玉芳刘仕祺吴东海王永花刘建超陆光华
贵州地质高背景区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预测方法评价
2025年
土壤中镉(Cd)受pH及其赋存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其生物有效性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常用的土壤生物有效性Cd测定方法是否也适用于喀斯特地质高背景区,尚存在争议。为此,本研究选取贵州喀斯特地质高背景区的高镉浓度(DH村)、中镉浓度(XL村)和非喀斯特区域低镉浓度对照(XN村),采集水稻根际土及其对应的稻米样品,分别采用7种单一化学提取法测定土壤有效态Cd和测定土壤及稻米的总Cd,并分析其相关。结果显示,喀斯特区域土壤pH范围和平均值分别为DH村5.59~7.02(6.29±0.45),XL村4.64~7.29(6.22±0.70),属于弱碱至弱酸,显著高于非喀斯特区XN村3.55~5.22(4.64±0.65);喀斯特区域土壤总Cd平均值分别为DH村7.47±2.21 mg/kg,和XL村2.03±0.60 mg/kg,显著高于非喀斯特区XN村0.31±0.04 mg/kg。稻米Cd含量与土壤总Cd无正相关关系,但喀斯特区域稻米Cd含量与土壤0.1 mol/L CaCl_(2)提取态Cd呈正相关关系,非喀斯特区域稻米Cd含量与土壤0.005 mol/L DTPA提取态Cd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pH较高的喀斯特区域土壤高镉和中镉组0.1 mol/L CaCl_(2)提取态Cd,或非喀斯特区域土壤0.005 mol/L DTPA提取态Cd,均可代表相应区域土壤的生物有效态Cd。基于土壤生物有效态Cd和pH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可进一步筛查和预测贵州喀斯特区域稻米Cd是否超标。
余敏芬戴婷闫海鱼胡海燕
关键词:稻田土壤生物有效性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和相对生物有效性的锑矿区健康风险评估
2025年
通过系统采集和分析锡矿山地区181个土壤样品中潜在有毒元素(PTEs)浓度,基于传统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和概率方法开展风险评估。除Pb外,土壤中Zn、Cd、Hg、As、Mn和Sb的含量均超过湖南省背景值。结果表明:采用传统健康风险评估方法时,土壤中PTEs对成人与儿童存在非致癌和致癌风险,其总非致癌风险均值分别为3.92和2.00,致癌风险均值为3.09×10^(-3)和1.69×10^(-3)。土壤样品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率达100%,实际的健康风险水平被高估。采用概率方法评估时,总非致癌风险均值分别为1.74和1.03,大于风险值1的概率为34.80%和21.83%;总致癌风险均值分别为2.63×10^(-4)和6.80×10^(-4),存在不可接受风险概率为36.92%和52.72%。在采用概率方法评估时引入RBA后,非致癌风险可忽略不计,不可接受致癌风险率降幅达50%。此外,经口摄入土壤是主要的暴露途径,儿童皮肤表面黏着系数对健康风险影响较大。
谢青任伯帜
关键词:锑矿区参数修正
土壤湿度对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和生态毒影响
2025年
土壤湿度的波动可能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质显著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归宿,对农产品安全、动物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本研究以多重金属污染土壤为介质,典型土壤岗哨动物线蚓(Enchytraeus crypticus)为受试生物,探究了不同土壤湿度下,线蚓对污染土壤中Cd、Cr、Cu和Zn的动态累积和毒响应过程。结果显示,土壤湿度改变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浓度及线蚓对重金属的累积速率,进而影响了线蚓的存活率与繁殖率。具体而言,与较高的土壤湿度(80%田间持水量)相比,较低的土壤湿度(5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土壤中Cd、Cr、Cu和Zn的有效态浓度含量普遍更低,这可能和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中CO_(2)浓度有关。线蚓体内重金属累积量与暴露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在不同土壤湿度下,线蚓体内Cd和Zn含量差异明显,在50%田间持水量下,线蚓体内Cd和Zn的浓度分别为17.2 mg·kg^(-1)和458 mg·kg^(-1),而在80%田间持水量下则高达39.5 mg·kg^(-1)和601 mg·kg^(-1),即土壤湿度越大体内累积的重金属含量越多,但土壤湿度对线蚓体内Cr和Cu影响不大。线蚓的存活率和繁殖率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与体内重金属浓度的增加有关。研究结果增进了对土壤重金属在湿度变化条件下形态转化规律及其内在机制的认识,对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农田土中重金属复合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龚冰王徐鹏应蓉蓉仇浩
关键词:重金属复合污染生物有效性
土壤硒与有机质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2025年
硒(Se)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类金属元素,缺乏和过量均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由于饮食是人体摄入硒的主要来源,了解环境中硒的分布和生物有效性是评估硒相关健康问题的关键。土壤有机质是控制硒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土壤组分,因此深入了解土壤硒与有机质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土壤硒与有机质的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发现:土壤有机质对硒的生物作用与非生物作用过程实际上是相关联的;对于非生物作用机制来说,现有假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硒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硒与有机质的作用机制;有机质结合态硒的形成和分解产生源汇效应,在硒的生物有效性中发挥双重作用,维持着土壤中生物有效硒的动态平衡;此外,施用有机肥影响着硒形态的转化及有机质与硒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土壤中硒的有效性。但目前依然面临着土壤有机质结合态硒(OM-Se)的表征方法、在微生物介导的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对硒形态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有机质与硒非生物作用机制、OM-Se对生物有效性增加或降低的影响等难题亟待解决。厘清土壤硒与有机质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评估土壤有效硒的含量,丰富硒生物强化的应用,有效避免硒缺乏和硒中毒等问题。
来素涵孙阳阳李帅李帅
关键词:土壤硒有机质生物有效性
水稻土淹排水过程中各形态硫对镉生物有效性的调控作用
2025年
为了深入了解硫在水稻土淹排水过程中的形态转化特征以及各形态硫对镉的生物有效性的调控作用,采集2种不同硫含量的天然水稻土表层土壤,设置低硫(L)、高硫(H)、外源添加硫酸盐(L+S)不同处理组,进行淹水-排水培养试验,借助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和土壤连续提取技术,表征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和土壤固相中各形态硫、镉的含量。结果表明,提高土壤硫含量有助于降低镉的生物有效性。H、L+S组在淹水阶段DGT提取镉含量降低的速度更快,H、L+S组的DGT提取镉在淹水期的下降幅度分别为52.1%、41.4%,高于L组9.8%的下降幅度。水溶硫酸盐、吸附硫酸盐在水稻土淹水阶段中逐渐转化为还原无机硫(RIS),在排水阶段中则相反;大部分外源添加的硫酸盐在水稻土淹水阶段转化为有机硫形态。RIS含量是决定水稻土镉生物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酸提取态镉是与镉生物有效性关联最强的镉形态;RIS中的主要成分酸挥发硫化物、铬还原硫化物、水溶亚硫酸盐与酸提取态镉具有强相关,分别为-0.81、-0.66、-0.74(P<0.01)。硫元素形态在水稻土淹排水过程中发生规律变化,还原无机硫形态在土壤镉固定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硫元素对水稻土中镉元素的调控作用。
李轶湑夏冰应蓉蓉胡哲伟许芳源高文静胡鹏杰陈红枫岳正波
关键词:水稻土生物有效性
污染水稻土淹水-落干过程土壤铁形态转化及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原位监测
2025年
针对我国水稻土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污染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淹水-落干培养实验,结合化学提取、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和相关分析,探究了磷酸盐(P)或腐殖酸(HA)添加对土壤铁(Fe)形态及相关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2 d至42 d,酸溶Fe^(2+)、无定形Fe(Fe_(ox))和Fe活化度分别由1.5 g·kg^(–1)升至4.8 g·kg^(–1)、6.6 g·kg^(–1)升至10.1 g·kg^(–1)、21%升至29%,添加P或HA处理中无定形Fe含量均降低。土壤落干后,Fe_(ox)和Fe活化度分别快速下降至7.4 g·kg^(–1)和21.6%。对于CaCl_(2)提取态重金属,土壤淹水14 d后降至最低,而落干后砷(As)、镉(Cd)、铜(Cu)和锌(Zn)分别快速增至0.1、0.4、0.3和7.0 mg·kg^(–1);在淹水初期P处理和HA处理的As含量较对照分别提升了80%和35%,但降低了Cu、Zn和Cd含量,添加HA造成CaCl_(2)提取态Cu、Zn、Cd减少率均大于67%。淹水过程中,DGT提取态P、Fe含量先增加后减小,Zn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有效态P、As含量主要受有效态Fe控制;添加P或HA处理均降低了淹水前期有效Zn含量。上述结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和农业安全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赵万通王雨枫刘哲黄巧云易层冯雄汉王小明
关键词:水稻土铁氧化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
鄱阳湖运积型地质高背景区根系土-农作物Cd富集特征及生物有效性
2025年
为识别运积型地质高背景区根系土-农作物系统Cd的富集特征及生物有效性,选取鄱阳湖南岸九龙地区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40组农作物及其根系土样品.结果表明,研究区根系土ω(Cd)范围0.03~0.65 mg·kg^(-1),平均值为0.16 mg·kg^(-1),超过了江西省土壤的背景值,反映运积型地质高背景的特征;根系土Cd超标率为6.43%,为轻度污染;芝麻对Cd的富集能力(404%)最强,其次为花生(146%),水稻、油茶和芡实富集能力中等,玉米富集能力较弱.根系土ω(活态Cd)为76.8μg·kg^(-1),生物有效性为48.9%,其中水稻的均最高,分别为98.6μg·kg^(-1)和59.9%.主成分分析(PCA)显示,根系土Cd主要是上游工矿污染物随水系运积所致.相关表明,根系土活态Cd和生物有效性Cd主要受成因来源控制,表明外源输入型Cd的活较大,生态风险隐患较大.
文帮勇郄海满高园姜宏裕周强强
关键词:生物有效性镉(CD)赋存形态鄱阳湖
硒-生物炭复合调理剂对镉污染菜地空心菜生长及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2025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硒-生物炭复合调理剂(Se+BC)对空心菜生长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小鼠实验探究了施加Se+BC对减缓镉(Cd)污染土壤种植空心菜中Cd的生物有效性的效果.结果表明,土壤Cd污染下,Se、BC、海藻酸钠处理均提高了空心菜的株高、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其中Se+BC处理显著提高了空心菜的株高、可食用部位的鲜重及叶绿素含量,分别较对照组(CK)增加了46.0%、62.0%、29.0%.通过添加外源调理剂使空心菜可食用部位和根部Cd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Se+BC使得食用部位和根部Cd含量相较于CK分别降低了51.2%和71.9%,同时,空心菜的Cd富集系数降低了51.2%.各处理组均提高了空心菜的抗逆能力,复合调理剂处理效果最好,主要表现在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分别提高了259.0%和127.0%,丙二醛(MDA)的积累量降低了37.5%.小鼠实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Se、BC、海藻酸钠和Se+BC处理使得Cd在小鼠肝脏、肾脏中的相对生物有效性均有所降低,Se+BC处理使其分别降低了10.1%和13.5%.结合小鼠脏器比随肾脏、肝脏中Cd含量的减少而降低,小鼠血清中抗氧化酶活的提高,以及在小鼠生理生化分析中,各处理相较于CK提高了血清中SOD、CAT活,降低了MDA含量,推测Se+BC调理剂处理减少了Cd进入小鼠体内带来的损伤.
王晓莹吴贝贝吴东程媛媛施维林史广宇
关键词:空心菜生物炭生物有效性

相关作者

南忠仁
作品数:238被引量:2,445H指数:25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研究主题:重金属 CD 干旱区 黄土 生物有效性
孙红文
作品数:432被引量:2,893H指数:30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
研究主题:土壤 生物炭 多环芳烃 生物有效性 有机污染物
陶澍
作品数:367被引量:5,604H指数:4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多环芳烃 土壤 铜 沉积物 PAHS
蒋新
作品数:320被引量:3,324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研究主题:土壤 红壤 多环芳烃 有机氯农药 生物有效性
纪雄辉
作品数:184被引量:1,941H指数:27
供职机构: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镉 水稻 稻田 双季稻田 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