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3篇“ 生活共同体“的相关文章
重建生活共同体:行动与意义找寻
2025年
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共同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世界观的崩溃、社会的原子化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主导,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世界的无意义化和高度分化,应通过建构“小世界”与“小共同体”,来恢复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借鉴伏尔泰《老实人》中“照看自己的园子”的理念,本文提出,个体应专注于具体的行动,从身边可行的小事做起,以此重建生活的稳固性和意义感。同时,文章讨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失衡,并探讨如何通过建立稳固的社群来应对现代社会带来的孤立感和不确定性。本文认为,只有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共同体的重建,我们才能在现代世界的裂隙中找到新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我安定与社会连接。
马雪峰
关键词:生活共同体个体性社会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俗方位与时代路向——基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的视角被引量:3
2024年
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是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结果,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包含从区域到国家的不同认同层次,包含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俗生活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基础,多民族民俗传统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向度,乡村振兴实践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的发展路径。要增进多民族民俗生活和民俗传统的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多民族民俗生活和民俗传统的差异性,提升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的辨识度,突出民俗传统中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智慧,民俗生活共同体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土壤和传统根基。新时代民俗生活共同体建设立足于中国多民族民俗传统的历史实践、现实生活和面向未来的内在需要与外在驱动的综合的自我更新,通过多民族民俗自身持续生成变化和加强主体性的推进策略,将民俗传统的主体性与互主体性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进程中,精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俗方位与时代路向。
王丹
流动的“灵韵”:当代青年的城市漫游与生活共同体建构被引量:11
2024年
“citywalk”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新风尚,折射出当代青年群体意图重建都市生活共同体的行为实践。文章结合本雅明对城市现代性的论述,以城市漫游者的自我和他者实践为基础,深度剖析青年漫游者的漫步行为、发生过程及其文化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加速社会和城市空间流动性表征,当代青年将漫游作为一种社交仪式和情感再生产过程,在身体节奏修复和街道游荡中重新感知城市时空结构,维系社会关系,主动构建起富有生态性的都市生活共同体,从而激发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也要辩证看待青年漫游现象,警惕消费主义的吞噬,鼓励青年群体真正深入城市生活,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曹国东毛瑀涵
关键词:青年文化文化想象生活共同体
生活共同体:乡村治理有效的实践路径——基于贵州省台盘村“村BA”的田野调查被引量:12
2024年
乡村治理是一种旨在增进农民福祉、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治理活动,不仅可以由国家通过资源供给与制度安排来驱动,也天然地发生在相对独立的乡村世界中,具有鲜明的日常生活面向。通过考察农民日常生活与乡村治理的理论关联,并分析台盘村围绕篮球运动所构造出的治理模式及取得的治理成效,发现以推动农民构建生活共同体的思路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能够开辟出一条让村庄通往治理有效的路径。这既要树立正视农民日常生活的理念,又要以强化村级党组织的生活治理能力为支点,引导日常生活中的农民积极参与治理实践。
许晓
关键词:乡村治理生活共同体
作为媒介的社会组织对乡村生活共同体建构的影响——基于苏州市M村的个案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改革开放后,随着乡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乡村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革,传统的乡土团结逐渐瓦解。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引发的人口外流,导致乡村社区空心化和人际关系淡化,进而加剧了乡村的原子化趋势。在此背景下,重建乡土团结成为乡村治理中亟须解决的问题。研究以苏州市的一个乡村为案例,以媒介交转性为理论视角,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探讨作为外源型力量的社工组织进入乡村后如何成为媒介,并建构人与人、人与村庄的新型关系,从而促进乡村社会再团结。之所以选择社工组织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社工组织作为一种公益、半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在社区营造、便民服务供给、社会关系调解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乡村社会的团结建构意义非凡。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发达地区的村庄而言,其公共基础设施已相当完备,通过集体修路、铺桥、造公厕等“事件团结”的方式凝聚人心、培养互助友爱精神,已变得收效甚微。而社工组织这种通过社会支持来培养群众公共性和主体性的外源型力量,恰好能弥补此类村庄团结机制缺失的问题。研究发现:作为媒介的社工组织首先通过便民服务供给的方式,将村民、村干部等多元主体连接起来,以此密切村庄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其次,在连接的基础上,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经由交往实践,建构了一种彼此交融的整体化生活方式,展现出社工组织的媒介“交互”作用;再者,借由交互实践,社工组织与村庄之间共同编织出一张新的社交网络,使得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村庄的社会关系格局;最终,在社工组织促成的关系再生产后,村民的公共性和主体性得到强化,在村庄公共事务参与中体现出强烈的互助�
杨风云马中红
关键词:社会组织媒介
紧盯“民生小事” 办实“幸福要事”——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着力打造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
2024年
“现在,架空层不仅没了安全隐患,还非常干净整洁。我们坐在这里聊聊天、喝喝茶、下下棋,邻里关系变得和谐多了。”说起改造后的架空层,家住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新明社区的居民张阿姨竖起了大拇指。困扰居民多年的架空层安全和雨水排污等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陈科佳(文/图)
关键词:架空层邻里关系生活共同体街道
生命场视野下的班级生活共同体
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带来了许多科技、文明等成果。但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面临种种挑战,人类社会必须突破狭隘的、孤立的、封闭的地域性存在状态,实现普遍联系、广泛交...
李凤苡
关键词:班级生活共同体生命实践
社区公益积分制与社区生活共同体塑造研究 ——以Q市Y社区为例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指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原则,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多方参与格局,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但是...
宋欣颖
关键词:社会资本
新世纪东北电影生活共同体:自我救赎的影像实现路径
2024年
新世纪以来,出现了一批在地域文化主体性中深刻揭示特定时代下东北社会现实的东北电影。这些影片不仅带有强烈地域特征的自然环境意象,还刻画着边缘人物的生存空间,融入了象征历史文化符号的工业元素,由此构成独特的“艺术意志”,在物、人和观念之间的交融互渗下逐渐生成了相对稳定的地域精神特质。以电影创作为手段,子一代为父辈代言,东北电影借“废墟”映射内心创伤,以地域文化内涵的豁达、幽默乐观主义精神消解和治愈创伤,并通过集体记忆的再现重建文化身份认同,实现了生活共同体的自我救赎。
刘冠翎王廷信
关键词:身份认同
《砖巷》中伦敦城市的分群形态与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建构
2023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伦敦传统城市的空间形态和机体功能正在消失。在城市空间中,不同居民群体或占据不同的区域,或被隔离在特定的地区,城市发展及其持续筛选与分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分群形态。同质性的都市共同体瓦解之后,引发了作为隐性的城市文化系统的社会成员的构成方式、种群关系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在《砖巷》中,莫妮卡·阿里从孟加拉裔移民视角出发,描写生活在聚居区移民面临的经济、身份、宗教和种族等方面的冲突问题。本文分析《砖巷》中伦敦城市由迁徙飘零的孟加拉人结成的社区共同纽带和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的共同记忆,聚焦《砖巷》特定的落脚聚居空间、隐匿的社会秩序、社会流动的通道等方面,展现城市作为生活共同体的建构方式。
赵晶辉
关键词: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

相关作者

冯凌
作品数:19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市玄武区
研究主题:科学教师 小学科学 STEM 教师专业 生活共同体
韩升
作品数:199被引量:619H指数:12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共同体 社会治理 人类命运 政治 中国式现代化
裘指挥
作品数:62被引量:297H指数:10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学前教育 大学章程 幼儿 儿童 章程文本
蓝宇蕴
作品数:63被引量:617H指数:13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城中村 社区建设 城中村改造 城市化 流动人口聚居区
向德才
作品数:121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秭归县档案局
研究主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档案工作 档案行政处罚 档案管理 三峡库区